作者:吳俊剛
對外來人才競爭的問題,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局長莊凱峰引用了一個《星球大戰》的有趣比喻,說明爲什麽新加坡必須保持開放和吸引人才。以工藝技術領域爲例,並不是每個新加坡人一開始就懂得設計生産迅速變動的全球市場所需的産品。因此,我們需要外來的絕地大師(Jedi Masters)。這些人(指公司首腦)具備國際經驗,可以讓我們學習。
新加坡官員用《星球大戰》作比喻,說明爲什麽新加坡必須保持開放和吸引人才。(互聯網)
至于缺乏經驗的本地人,則可以從學徒(padawans)做起,就教于大師,然後逐漸晉升爲絕地武士(Jedi Knight)和大師等主要領導位置。而在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的層次,我們則須確保所引進的外籍員工,不會剝奪本地人的機會。(參見8月30日《早報星期天》的《破解四大迷思 搞懂自貿協定》)
這是很合情合理的說法,其實也是新加坡政府一路來的政策和做法。每個國家引進外資和吸引外來人才,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學他人之長以爲己用,而不是讓“外來軍團”反賓爲主,操控大局。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采取了這種策略,規定外來投資必須向當地人轉移技術,“師夷長技”,因此經濟上取得跳躍式的進展。
問題在于,理論和落實層面往往會出現落差。理論正確,未必就能如實地落實。這就必須看實踐的結果。如果查核實踐,發現結果並不如預期,一個可能性就是落實過程出現問題或偏差。這個時候,重點應放在設法糾正偏差,沒有必要再爲理論辯護。
理論上,我們可以高價請來本地所沒有的外籍絕地大師,通過他們把功夫傳授給本地人,逐漸造就一個以本地人爲核心的武士團。但是,理論上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這位大師來了之後,沒有心思培訓本地人,而是利用機會和職權,占據山頭,拉攏前門徒、朋黨或同鄉,自立門戶,排擠本地人。
47個雇主曾因涉嫌招聘時歧視新加坡人被人力部列入公平考量框架監督名單。圖爲金融區上班族和行人(檔案照)
其實這並非不可能,而是已經有不少的實例。8月5日,人力部就公布,有47個雇主涉嫌招聘時歧視新加坡人,被列入公平考量框架監督名單。另有240家公司可能預設外籍人士爲招聘人選,以及沒有遵守公平考量框架有關刊登招聘方面的要求,正受當局調查。把雇傭有偏差的公司列入公平考量框架監督名單的做法,始于2016年,過去幾年來已經有1200個雇主被列入名單。
上述47個雇主中,30個來自金融服務和專業服務行業,其余來自行政及支援服務、制造及教育服務等領域。這30個雇主都聘請了大量屬于同一國籍的專業人士、經理、行政人員和技術人員(PMET)。其中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的PMET員工中,近四分之三來自同一個國家。
顯然,人們都很想知道這些公司的名字。當然,大家也很想知道,這些公司的管理層有什麽借口,敢于如此明目張膽地歧視或排擠本地人。他們應該都知道,那些曾經這麽做的公司受到了懲罰,包括拒絕或限制它們的就業證申請。一個可能的答案是現有的懲罰力度不夠,起不到應有的嚇阻作用。
過去四年來,有千多家公司被當局列入了“黑名單”,雖然有些已經改過自新,但前仆後繼的現象持續,正好說明懲治力度不夠;所以是時候改弦易轍,出台更嚴厲有效的對治方案。除了加大懲處力度,或許當局也須檢討其他配套措施,如設法更好地監管那些沒有工會組織的外資企業,提高工作證持有者申請成爲永久居民的門檻等;否則一些外來絕地大師不僅可以庇蔭“自己人”,還可讓他們申請到永久居留權,享受半個公民的權益,一舉兩得;而我們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很不劃算。
人力部近日已大幅調高聘用就業准證和S准證外籍員工的薪金門檻。圖爲金融區上班族。(檔案照)
8月27日,人力部出台了一項有力的針對性措施,大幅調高聘用就業准證和S准證外籍員工的薪金門檻。此外,爲了確保本地中等技能者與外籍求職者公平競爭,從10月1日起,企業在考慮聘用S准證外籍員工之前,必須先在政府求職網站上打招聘,讓本地員工有機會申請這些工作,的時限也從原來的14天延長至28天。這套新措施將大大提高公司聘用外籍員工的薪金成本,但成效如何,還須密切觀察。
上個星期四(8月27日),貿工部特別發表文告澄清人們對《新加坡—印度全面經濟合作協定》(簡稱CECA)的一些誤解。文告指出,CECA並未開放印籍人士到我國來成爲公民或永久居民,也沒有要求我國自動向印籍白領發出就業准證。即便是通過企業內部調動前來我國工作的外籍人士,也必須符合條例。他們向來只占就業准證持有者不到5%,並且來自多個不同國家,印籍人士只占一小部分。
隔天,貿工部長陳振聲和莊凱峰還接受了《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的專訪,再次就有關課題作更詳細的解說。(詳情請參閱《破解四大迷思 搞懂自貿協定》的報道)
平心而論,任何國家和其他國家簽訂自貿協定,都不可能給別人好處而自己吃虧,也不可能要別人吃虧給自己好處,最終談判的結果必然是雙方有取有予,各有所得,也可能各有所失,但總體上是雙贏,能使彼此最多的公民受惠。
對地小人寡的蕞爾小國而言,充分利用本土和外來人才、兼容並蓄,是最理想的做法。(海峽時報檔案照)
說回絕地大師的話題。其實新加坡的大公司,包括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及淡馬錫控股等,都有過不惜重金禮聘外來大師的經驗。但事實證明,不是所有外來的和尚都會念經。對一個地小人寡的蕞爾小國而言,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充分利用本土和外來人才,兼容並蓄,以外來人才補充本土人才的不足,兩者相輔相成,也相得益彰,糅合成一個強大的武士團。
基本原則還是得抛開各種狹隘的理念,實事求是,唯才是用,真正能爲我們服務和傳授真功夫的大師則留之用之,有問題的害群之馬則應盡快剔除之,絕不能因噎廢食,或是演變成排他和排外。只有這樣,新加坡的絕地武士團才能日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