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創新教育的實施卓有成效,爲此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革,從教師創意培訓、全面改革課程、搭建展示平台、培養創業精神等方面促進創新教育的實現。在此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現狀,提出培訓創新型師資,實現創意教學;完善創新思維課程,提高創新能力;創新結合創業,培養創業精神等策略,以推進我國中小學創新教育進程。
創新鼻祖約瑟夫·熊彼得1912年首次于經濟領域提出“創新”一詞[1],後創新被引入教育領域,演變成一種新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育實踐活動——創新教育。20世紀70年代,全球部分大學掀起創新教育的浪潮,90年代起,爲培養出適應21世紀需要的工作者,世界各國開始進行創新教育改革。近年來,我國在教育方面成績斐然,但橫向比較發現,我國的教育和人才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發展知識經濟的原動力[2],創新教育的提出成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根基。
一、新加坡創新教育發展背景
擁有“亞洲四小龍”之稱的新加坡以教育配合國家和時代的需求,並在創新教育的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新加坡何以從地少人多、資源匮乏的島國發展得如此迅速,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對此作出解答:“那是因爲新加坡擁有素質良好的人民和一大批傑出的訓練有素的人才”[3]。可見,新加坡創新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國家對教育發展的重視和投資,教育的高投入性促進新加坡創新教育迅速發展。1986—1987年,新加坡基于經濟蕭條的前提下重新思考經濟政策和教育政策,並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創造力”的教育目標[4]。處于注重效率時期的新加坡人逐漸認識到過去的以生存爲主導和現在的以效率爲主導的教育制度,皆無法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只有擁有知識和創新意識的新加坡人才能更好地促進國家未來的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新加坡對學校畢業生的期望不僅是識字、會算,更期望他們有創造力和創新力。爲促進新加坡年輕一代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新加坡政府開始提高教育關注度,以促進教會學生學會思考的思考型教育的發展。1997年教育部開始進行全面的教育體制改革,思維型學校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教師旨在營造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並在鼓勵新生一代終身學習的同時努力認可發展學生所具有的廣泛才智和能力,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爲新加坡人擁抱未來做好充足的准備,在此背景下創新教育應運而生。新加坡教育1997—2010年是以能力爲主導的能力驅動型教育,意在培養能夠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人才以提高國際競爭力,因創新性是此階段最顯著的特征,故也稱之爲“創新驅動教育”。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結出豐碩的果實,並將創新教育作爲其最高目標[5],縱觀新加坡創新教育發展曆程,其致力于培養出擁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教育政策改革的作用下,新加坡創新教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並取得顯著成功。
二、新加坡創新教育政策改革
(一)加強教師創意培訓
教師作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對教學的理解決定了學生培養的方式和結果,認爲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傳授的教師信奉“填鴨式”教學;認爲教學是爲了幫助學生獲取高分的教師遵從“應試教育”;認爲學習是爲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其想像力、創新力的教師必然提倡“創新教育”。自1999年開始,新加坡政府斥資進行做教學輔助建設,爲教師提供學習設備,開通國際互聯網,幫助教師獲取教育資訊;通過建立虛擬學習社區以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促進創新教學共享,推進創意教學。2002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項帶薪體驗政策,教師可以申請一個月的有薪長假,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到企業、銀行、工廠等部門進行實習體驗,開闊眼界[6]。同時,新加坡教師有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進修的權利,教育部會單獨設立經費款項,專門爲教師的培訓出資,並將培訓任務交由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負責。創新型教師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以上政策對教師創新素質的提高産生巨大影響。 2004年8月22日,李顯龍在新加坡國慶群衆大會上正式提出“少教多學”的教育政策,“你們需要一個質的改變,一個重大飛躍……我們要少教一點,讓孩子多學一點”[7]。同年9月,教育部長尚達曼強調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最重要的不是新結構、新渠道,而是學生如何學習,他們自己思維有多積極主動,發現自我發展的才華,成爲有探究頭腦、堅定性格的新加坡人[8]。“少教多學”教學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簡單表述爲教師少教一點,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多學一點,學會自主學習。深入解讀“少教多學”可知,新加坡主要從“爲什麽教”及“教什麽”兩個方面進行政策落實。在“爲什麽教”中,首先,教師要多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少爲了急于完成教學內容而不考慮學生的情況。其次,要多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打破“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理解著去學習,少講授和灌輸知識。最後,教學內容要多以學生的生活需要而准備,少爲了應試而准備教學內容。在“教什麽”中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做中學”,打破學科壁壘,避免單獨的科目教學,教導學生要以價值爲導向,以避免以學習成績爲導向。
(二)推行思維課程
前新加坡教育部部長張志賢在1997年5月召開的新加坡第九屆國會開幕式上提出:“我們必須培養年輕人創造性思維、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們將修訂學校課程,擴展而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我們將減少他們必須掌握的事實性知識的數量”[9]。並將改進中小學的課程和評估制度作爲首要任務。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學校課程與評估系統檢討委員會,1997年該委員會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報告書,指出學校課程大綱中與實踐不符、過難、過廣、重複的內容應適當削減[10],並作出如表1所示的新加坡削減課程變化表:削減課程分量使學生有足夠時間從事專題作業等創意活動,提高處理知識、思考及溝通的技巧。李顯龍的“少教多學”教育政策提出後,新加坡開始全面改革課程內容、削減課程分量,以增加學生自由想像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培養創新思考能力。
20世紀80年代,李光耀深刻認識到創造的重要性,並倡導學校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1986年,新加坡教育部署長陳舜之到英國思維課程的劍橋總部學校參觀、訪問,回國後開始籌劃課程實施、培訓專業師資。自1997年開始,新加坡最初采用世界創新思維之父——愛德華·德·博諾(Edward de Bono)的柯爾特思維課程,該課程分爲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又細分爲十課時,學校計劃每周開設一次思維教育課程。該思維課程最初在小學四年級、五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進行試點教學,後因該課程沒有將思維技能列入學習範圍,故新加坡于1999年開始在中小學改用了美國羅伯特·J·馬紮諾(Robert J Marano)的五項學習方案。該方案從五個學習維度(態度與感受、獲取與整合知識、擴展與精煉知識、有意義地運用知識、良好的思維習慣)出發,重視學生多方面思維技巧的訓練,將批判性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認知習慣等多種思維技能融入到學科教學中,以實物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並運用建模簡化解決問題,課程安排逐階遞增,以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等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意思考能力。經過兩年的試點教學,通過測試結果分析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表明馬紮諾的思維課程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從2001年開始,新加坡便在國內的中小學推行馬紮諾的思維課程,後期輔以合作式的跨學科專題任務的項目,幫助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在訓練學生思維技能的同時促進其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後,新加坡教育學者對創新教育的思維課程展開深入研究,國立大學教授鄭奮興就數學培養的創意思考提出“數學+藝術+創意+電腦=21世紀人才”模式[11],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科知識融合,實現學科與創意教學的整合,以學科促進學生發展。
(三)搭建展示平台
新加坡除了改進教育策略、改革課程內容外,還積極爲學生搭建創新平台,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載體。爲激勵學生勇于積極創新,新加坡政府斥巨資爲學生提供創新平台,多樣化的展示平台爲學生搭建創新舞台,爲學生提供多種創新機會和創新經濟保障,不僅讓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提高了創新意識,更提高了學生主觀創新意識變爲客觀實物存在的可能性。新加坡政府2000年至2005年期間爲支持學校創新計劃,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部撥款1700萬新元,並搭建了三種不同規模的展示平台。 第一種,建立小規模的校級平台。新加坡各學校內部開設體驗課程,各校在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所制定的相關計劃基礎上,不斷培訓專業教師、開發創新校本教材,並建立課程基地作爲課程實施的場所,在專業教師的引領下充分展現學生創意,讓學生初步體驗創新。在新加坡許多學校都開發了獨屬于本校特色的校級平台,新加坡的華僑中學就建設了多向研究領域的學研中心,學校會聘請國內外專家與學生近距離的交流學習。 第二種,建立中等規模的校群平台。新加坡爲加強各學校之間的聯系,在相近學校間組建校群創意活動。校群間建立合作聯系,定期組織創意活動,學生在實現跨校交流的同時也實現集思廣益,提高了自身的創新能力。新加坡東區學校就曾組織過以“學生當家”爲主題的校群專題創意活動,活動期間各學校學生提出本校當前最迫切解決的問題,之後在校群間合作探討,通過博采衆議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第三種,建立大型規模的國家級平台。國家爲鼓勵學生創新,會定期組織創意比賽,新加坡的銀行、企業爲積極響應國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計劃,會捐贈重組資金支持國家創意比賽。國家同樣爲學校設立專門的創新基金,學校每年可以向教育部申請1萬新幣的創意項目基金用于創新活動,諸如機器人大賽、校園集市、廢物改造等一系列活動平台的搭建,不僅促進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更促進了學生在培養創新意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獲得了學生、教師、家長的一致好評。
(四)培養創業精神
新加坡爲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實現創業與創新的融合,政府鼓勵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學生的實際職業體驗,推動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比較成功的校企合作是新加坡工院與制面廠合作研發的“雙色雙味面條”項目,該項目不僅給制面廠帶來了市場和利益,更爲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提供了機會。新加坡政府除了提倡學校和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外,還鼓勵學校在校內開展職業體驗活動,以期在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培養創業精神,最終培養出適應當前知識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例如,新加坡小學爲學生提供開辦書店的場地,以試點班輪制的形式創意經營書店,隨著活動形式的不斷成熟,學校開始擴大營業規模,動員全校學生輪值,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固定場所開設跳蚤市場,出售自己做的手工藝品、二手書等,爲提高銷售量學生需要自主思考,出謀劃策實現創意經營,職業體驗活動在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的同時萌發學生的創業興趣。 新加坡堅持以教育推動經濟發展,將如何更快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作爲改革和發展教育的基本准則,認爲知識經濟的核心即創新。2001年,林瑞生(Lim Swee Say)先生強調新加坡的經濟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加強知識爲基礎,創新驅動爲基礎的經濟競爭力[12]。新加坡人敏銳意識到知識經濟時代國際競爭的關鍵即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只有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並迅速轉變教育策略、全面優化教育政策,推行創新教育。新加坡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創新教育”政策,國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發高新技術産業,高端的科學技術成爲新加坡經濟發展和科技競爭的不竭動力,1999年開始新加坡經濟發展速度顯著提高,教育對經濟的推動已初見成效。據新加坡GDP公示結果顯示,新加坡“創新教育”推行期間(1997—2010年),新加坡的GDP水平增長率急劇上升,可見新加坡經濟水平的穩步增長,與創新教育政策的實施相伴相生。
三、新加坡創新教育對我國創新教育的啓示
(一)培訓創新型師資
教師是創新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教師需要深層次地解讀創新教育,並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創造性地設計創意教學內容,培訓創新型師資成爲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爲培訓創新型師資應做好師資篩選和教師的職前、職後培訓。師資篩選是組建創新型師資的前提,要從師資源頭上更新教員,擇優注入到教師隊伍中。學校應鼓勵推行競爭上崗制度,鼓勵各領域優秀人才進入學校,在交流、競爭中增強師資活力,拓寬教師眼界。職前培訓是培訓創新型師資的基礎,幫助教師熱愛教育職業,增強創新意識,理解創新教育目標,願意爲創新教育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職後培訓是培訓創新型師資的有效保障,給入職後的教師提供定期進修的機會,進修不僅局限于知識層面,更是對教師的實踐和創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後培訓可以采取“理論——實踐——體驗”的形式,“理論”是指不斷豐富教師的科研水平,“實踐”是指不斷提高創意教學實踐能力,“體驗”是指到各個行業中參觀體驗,辨析企業創新與教育創新的聯系,以實現創意教學。 加強教師職前和職後的學習意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有效促進教師創新力的提高。信息化是教師創意教學的橋梁,當代經濟正處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重要時期,世界範圍的網絡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文字處理、數據處理已成爲積極增長的發動機[13],學校通過爲教師提供學習設備與教學研究室,輔助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研究,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藝術,能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創新潛能。
(二)完善創新思維課程
何克抗教授指出創新教育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三方面素質中,最核心的素質是創新思維[14]。思維課程是培養創新人才、實現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主要采取“學科滲透”的方式,即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以培養創新思維爲目標的課程還沒有設立,思維課程體系還有待成熟。 完善創新思維課程要做好“四步曲”,即全員預備、師資籌備、教材編寫、專題展示。第一步——全員預備,做好思維課程的宣傳工作。通過主題班會、實踐活動、教師大會、家長會等輿論宣傳的方式,明確創新思維課程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動員教師積極展開思維課程調研,探尋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獲得家長的認可,確保其對學校思維課程的理解和支持。第二步——師資籌備,做好思維課程的師資儲備工作。學校將高校教授“請進來”和教師“走出去”兩種策略。每學期聘請數名高校教授進行思維課程的解讀,幫助教師明確思維課程內涵;學校選擇年輕有創意有熱情的教師“走出去”,前往師範學校進行培訓,壯大專職思維課程的教師團隊。同時組織教師進行思維專題賽課,並進行表彰。第三步——教材編寫,做好思維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新加坡思維課程是有相應思維課程教材的,學校可成立思維課程教研組,在已有思維課程理論基礎上,借鑒新加坡教材,結合學生現狀,編寫教材,教材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最終可聘請資深教授進行評定、指導。第四步——專題展示,做好思維課程的評價工作。思維課程最終將以專題展示的形式進行考核評價,讓學生分組進行專題合作研討,最終以小組作業的形式展現。
(三)創新結合創業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質是能夠以新視角分析問題産生新觀點,以連結生活。我國創新教育和創業精神的培養處于割裂的狀態,知識的學習無法應用于生活實際,即使具備創新思維也無法轉化爲創新産品,創造培養創新能力的沃土迫在眉睫。新加坡在培養學生創業精神方面卓有成效,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創意活動,在激發學生創意思考的同時培養創業精神。 學校創新結合創業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應做到四步走。首先,營造創意環境。環境對學生有熏陶作用,可在校內放置警示標語,陳列櫥窗擺放學生的創新工藝品,同時開辟教室作爲專門從事創意制作的創意室,爲師生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靈感。其次,建設師資隊伍。定期組織教師前往工廠、企業、商場等社會場所參觀學習創新經驗,提高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將創新想法轉變爲創新作品。再次,搭建校內創業平台。學校成立“跳蚤市場”,讓學生輪流當小老板,定期以班級爲單位在操場售賣手工藝品和舊物,體驗創業過程;學校開辦學生“創業書店”,由高年級學生以輪值的形式在班主任的輔助下管理售賣,營業額用于班級建設。年末成立評比小組對各班銷售業績進行評比,並頒發獎狀以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學校每學期組織一場創意評比大賽,參賽人員由一名教師進行指導,最終評出優秀者數名進行獎勵。最後,校內外共建創業基地。學校合理運用校外資源,聯合校外企業單位共建創業基地,爲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學校定期以班級爲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和體驗,同時聘請勵志企業家作爲學校榮譽校長,並對其創業過程做專題報告,激發學生的創業勇氣和信心。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何畏,易家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13]張武升.教育創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新加坡]聯合早報.李光耀40年政論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6. [4]Singapore Economic Committee. The Singapore Economy:New Directions[M].Ministry of Trade & Industry.1986. [5][法]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王磊.新加坡中小學創新教育政策分析[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7(2):60-62. [7]Lee Hsien Loong.National Day Rally speech delivered on 23 August 2004[Z].2004-08-23. [8]Shanmugaratnam,Tharman. To Light a Fire-enabling teachers,Nurturing Students. Speech Given at the 2004 Ministry of Education Work Plan Seminar[Z].2004-09-29. [9]RADM Teo Chee Hean.Addenda to the presidents Address at the Opening of Parliament[Z].1997-05-27. [10-11]王學風.新加坡基礎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12]Lim Swee Say.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Singapore Shipping Associations 16th Anniversary Dinner[Z]. 2001-09-28. [14]何克抗.論創客教育與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40.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Singapo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QU L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Singapore is very effective, an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form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creative training,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reform, setting up a display platform,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etc. On the basis of this experienc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China, thes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These are, training innovative teachers and realize creative teaching; perfecting innovation thinking courses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combining innovation with entrepreneurship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Singapore;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thinking curriculum
作者簡介:屈玲(1993—),女,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學科教學中想像性思維的培養”(項目編號:KYCX18_2004)
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