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營界,有一個“爆文”的說法:指的是某篇文章閱讀量超高,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
一般在這種“爆文”背後,折射出的都是社會大衆對于某一事件/現象/話題的特別關心。
新加坡也有這樣的“爆文”。
這周,一篇由The Asian Banker創始人Emmanuel Daniel撰寫的博客文章“Singaporeans don’t deserve Piyush Gupta”(《新加坡配不上Piyush Gupta》)在網上掀起了激烈的討論。
截至發稿前,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已經超過17w。
你可能會好奇,Piyush Gupta是誰啊?新加坡怎麽就配不上他/她了?
不賣關子,Piyush Gupta,中文譯名皮尤什·古普塔,是新加坡本地最大銀行,也是多次被評爲“世界最佳銀行”的星展銀行(DBS)的CEO。
他是出生于馬來西亞的印度裔,2009年接管星展銀行擔任CEO,被稱爲“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老派銀行家之一”,如今已入籍新加坡。
都入籍新加坡了,那新加坡怎麽可能配不上他呢?
起因是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翻出他的一張照片,說在這位“外國人”帶領下,星展銀行已經被印度人占領。逼得李顯龍總理親自出來辟謠說,這張照片其實是幾年前在星展銀行的孟買辦公室拍的。
這樣的曲解,充滿了惡意。卻也不難從中發現一件事:嗐,說的還是新加坡的外國人那點事兒。
想想,一個已經入籍新加坡N年,新加坡最大銀行的領頭人尚且要遭受如此非議,新加坡的普通外國人日子會好過嗎?
今天,我們就從這張照片、這篇文章說起,聊聊老生常談的新加坡和外國人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
01. “懶散”的本地人?
要說本地人對外國人有意見這回事,從皮尤什·古普塔身上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皮尤什·古普塔是怎樣以外國人身份受雇于新加坡星展銀行的,星展銀行又爲什麽沒有雇傭本地人做CEO, 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定有它的理由。
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隨隨便便把自己國家的最大銀行的掌舵權交到一個外國人手裏。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的總人口達到了570萬。其中有430萬公民和53萬永久居民PR,另外168萬都是持各種准證的外國人。
那麽,爲什麽有那麽多的新加坡的雇主選擇聘用外國人呢?
要知道,雇傭外國人可比雇傭本國人麻煩得多,不僅工資要滿足最低工作准證申請標准,還需要進行准證申請等一系列複雜的活動。
有幾位新加坡雇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比較喜歡雇用外國員工,因爲相比之下,外籍員工更加吃苦耐勞,並且對于工資的要求也普遍比新加坡人低。
這是從外國員工的角度考慮,但同時也從側面揭示了新加坡本地人在工作時的兩個特質:第一,工作上相較于外國人較爲懶散;第二,對工資的要求比較高。
工資要求的問題暫且不討論,因爲這很有可能涉及到外國人“人在屋檐下”的特殊情況。至于第一點,則更多是主觀態度上的問題。
Facebook上陸陸續續一直能看到某些網友發布的內容,觀點的大致內容是:一些新加坡人沒工作,不是外國人的錯,而是因爲新加坡人自身就很懶惰。
論壇上也時不時有“新加坡人工作效率好低”這樣的聲音出現。
當然,這也可能只是部分人的觀點。但是本地人工作懶散這個問題,雇主反映,外國人反映,有的新加坡本地人也有反映。
2017年7月,新加坡本地藝人莊米雪在Facebook發帖,指責新加坡人不爲工作感到自豪,只是應付差事。
莊米雪在帖文中提到了自己的經曆進行現身說法:曾有一家後期公司差點毀掉了她的作品,導致媒體發布會上呈現出的作品聲音變調、顔色也不對,這對作品宣傳效果非常不利。
另外,她也透露自己接觸過偷工減料的室內設計公司,導致她的房子“牆上瓷磚都可以被撕下來”,牆上也散發汙水臭味,“因爲他們懶得將水管封起來” 。
“我們(指新加坡人)有很多潛力,變得特別、引領潮流、成爲領袖、在特定領域可以做得很好。”
在莊米雪看來,新加坡人受教育程度高、還能熟練使用雙語、經常去全球各地遊玩長見識,不需要擔心戰爭、饑荒、天災、政治動蕩、槍支泛濫和毒品等等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她不能理解,爲什麽新加坡人對工作是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
帖文推出後不久就獲得了網友的極高關注和大量評論,大部分網友都對此表示了贊同。
此外,本地人的“不進取”,在一些本地人領航的大型企業的近期動向中也能窺得一二:報業控股變成了房地産公司,投資/創新項目做一個死一個;吉寶集團業績差得居然連淡馬錫提出的私有化條件都不能滿足,逼得淡馬錫取消協議;康福德高擁有新加坡最大的計程車隊(占有70%的市場),卻在打車軟件Grab的打擊下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股價腰斬;而做航空餐的SATS搞了一年的雲廚房,一個水花都沒打出來……
大型企業尚且如此,小企業就可想而知了。
02. “焦慮”的本地人?
但是要說本地人真的懶散到底,怕是有失偏頗。
2010年,新加坡人平均每周工作46.3小時;2018年,新加坡員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爲44.9小時,依然成功位居全球工作最努力的國家之一。
而且在新加坡,確實可以發現很多銳意進取的本地人。
他們年輕、充滿激情、敢于拼搏,在新加坡開創了一片創業新天地。或許他們的商業規模並不大、創業類型也不是那麽的熱門,但是仍然能讓人感受到本地人的進取之心。
“一棒子打死”不可取,不可否認,一些本地人在工作上存在態度不端正的問題,但也能看到一些本地人,他們沒有安于現狀,停步不前,而是選擇挑戰。
矛盾的點就在于,還有一種“焦慮”更加深刻地烙印在新加坡本地人的骨子裏。這份“焦慮”可以說是新加坡的“國家氛圍”,從新加坡獨立伊始就烙刻在新加坡的基因中。
新加坡前國議會員鄭恩裏曾在臉書上發文:
如果要有一個國家長期都在爲突如其來的災難做准備,那就是新加坡。
實際上,自1965年8月10日以來,我們一直在爲災難做准備。
當一個國家從灰燼中誕生,依靠一個把你踢出去的國家來獲取食物和水,可以說從第一天起,我們就已經在爲世界末日做准備了。
而本地人在面對工作競爭問題時做出的一系列反應,其實也都印證了這份“焦慮”。
人力資源公司任仕達(Randstad)在2016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一半新加坡受訪者認爲,工作將被機器取代,並對就業前景感到擔憂。
如此看來,新加坡本地人似乎並沒有針對外國人,他們只是對一切可能會對自己的工作造成威脅的外部力量都感到焦慮進而做出反應。
機器都不例外,何況是人?不過即便同樣是競爭,機器和外國人之間,新加坡本地人對外國人的意見顯然要大得多。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就業問題在本地人和外國人之間導致的隔閡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
2019年12月,由國際勞工組織與聯合國婦女署聯合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過半數新加坡人認爲外勞帶來更高犯罪率,並且不應與本地人獲同等薪酬。
這樣的對抗情緒當然不是第一次出現:
2008年,新加坡1400名本地居民聯合上書反對附近的外勞宿舍啓用,理由是擔心犯罪案件的增加和造成樓價下降;
2011 年,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創新低,主要原因就是本地民衆不滿外來勞動力搶走職位,兩個群體之間的磨擦日益增長;
2013年2月16日,在新加坡的芳林公園,出現了罕見的抗議政府的集會,民衆抗議的內容是新加坡政府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的《人口白皮書》。在這一《人口白皮書》中,新加坡政府表示,新加坡這個人口稠密的島國,在20年內,其總人口的近一半將由外國人構成。白皮書公布之後引起強烈的民意反彈,直接導致了抗議集會的發生。
所以說,新加坡本地人不滿外國人搶工作這件事兒實在可以說是“曆史悠久”。難道說,外國人是新加坡的“毒藥”?
但是,新加坡還真離不開外國人。 外向型經濟特點以及種種其他因素本身就決定了新加坡經濟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人。
就像新加坡貿工部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新加坡需要擁有高技術的外國人,協助發展新興行業。新加坡也需要低薪外來勞動力,應付建築業、制造業、醫藥保健及社會服務業的人力需求。
這一點,就算本地人再焦慮,也做不到完全不跟外國人産生就業上的競爭。
03. 本地人沒學會的“求變”
對現狀不滿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改變。 新加坡政府確實也在著手進行改變。
面對外國人搶占本地人就業空間的民意反饋,新加坡政府在一年內三次提高外國准最低薪資門檻;縮減SP發放配額……一套組合拳打得外國人猝不及防。
只是,一味限制外國人就業,或許並不是最優解決辦法。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經說過:
新加坡本來就是一個由外國移民組成的社會和國家,向全世界吸收最優秀、最有前途的人才是這個國家保持經濟競爭力的唯一辦法。
言猶在耳。人才立國一直是新加坡的立國之本,也是國父李光耀始終在踐行和堅持的發展要訣。
幫助部分本地人改掉“懶散”的毛病,不斷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
Daniel在《新加坡配不上Piyush Gupta》一文中提到,很多時候,新加坡的本地人核心層和高管真的太舒服了,沒有任何讓他們去創新、去真正做出一番事業的動力和魄力: “新加坡人的自滿,成了裹足不前的絆腳石,加上新加坡人也許舒適太久,已經失去饑餓感,這是更大的隱憂”。
其實按理說,從灰燼中站起來,應該沒有誰會比新加坡更懂“求變”兩字的含義。
獨立伊始的新加坡,彈丸之地,幾乎毫無資源可言。在山窮水盡的無奈之下,新加坡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大道: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
跟隨時代的浪潮,新加坡幾乎每十年就會進行一次經濟轉型。 從20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産業,70年代的經濟密集型産業,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産業,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産業,一直到21世紀初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
可以說,懂得“求變”成就了現在的新加坡。
只是當新加坡不停地在尋求轉型和突破,而本地員工卻依舊安于現狀。步調不一致的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面對的會是什麽?
這才是新加坡應該正視的問題,也是新加坡解決本地人就業問題該有的思路。 本地人也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如今,新加坡政府已經在多個方向謀求經濟轉型,力圖減輕疫情帶來的沖擊並逐步恢複和發展經濟。
而就業問題方面,一味保護本地人的就業政策或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使本地人陷入一種被“溺愛”的環境,甚至進一步削弱他們的進取心。
這位早已入籍新加坡,多年辛勞,帶動星展銀行大步向前發展,卻因爲曾經的外國人身份遭受無端的非議的Piyush Gupta,“新加坡配不上嗎”?
說到底,只希望新加坡這片土地,配得上所有努力進取、奮力拚搏的外國人所揮灑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勞。
資料來源:
1. 墨騰創投:新加坡關于外來人才的激辯
2. 全球化智庫CCG:新加坡:“人才立國”
3. 新加坡紅螞蟻:外來人才: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
4. 新加坡華人網:外來人才雖然重要,但我們是否更要關注新加坡員工?
5. 南洋商報:李光耀重申外來人才重要
6.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年輕人如何在新加坡創業?
7. 九行:新加坡人,你們真的輸不起
8. 新加坡紅螞蟻:人力部數據道出真相:新加坡人近十年分到的PMET大餅變少了?
9. 第一財經:新加坡人怎麽走創業之路?
10. Emmanuel Daniel:Singaporeans don’t deserve Piyush Gup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