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
市面上的口罩被一搶而空
口罩概念股則連續大漲
在上證指數下跌43.65點的同時
兩市漲停股票多達63只
其中大部分是口罩概念股和醫藥股
疫情會過去,世界還會回到平靜
最終影響一家公司股票漲跌的
還是這家公司的價值所在
也就是持續長期盈利能力和經營能力的體現
我們抛開行情
專心研究上市公司的財報表現
從冷靜客觀的角度
來觀察一個經濟體的真正價值所在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隨機選取了幾家所謂口罩概念股:
江南高纖600527生産口罩制品
泰達股份000652生産口罩濾材
龍頭股份600630已經不生産口罩
但這一波口罩行情卻讓這家公司市值增長不少
振德醫療603301口罩防護産品比重非常小
僅能算是口罩擦邊球
維科技術600152子公司口罩占比不足1%
首先看一下江南高纖的公司情況
公司的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的距離並不大
也就是說利潤空間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暴利
這家公司在2012年的時候利潤空間還不錯
但從2014年開始一直到2017年
利潤空間其實是在縮小的
而2016年以前一直都是銷售下降的情況
收入下降利潤緊縮
其實並不是很好的狀況
好在公司2017年銷售收入有所增長
但利潤空間並沒有放大
而2018年收入再次下降
不過這一次利潤空間看起來是有加大的信號
雖然比較微弱,但也比進一步縮小強很多
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入整體上還是不錯
也就是常年持續的高過收入情況
那麽也就意味著公司回收現金的能力比較強
再具體點說,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或者是客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支付貨款
這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在2018年雖然利潤空間略微增大
但經營現金流卻出現了倒挂
也就是出現經營現金流並沒有賺到錢
這也是公司過去十年間首次出現了負的經營淨現金流
粗犷的判斷這個行業其實還是比較有壓力的
市場競爭以及更多的選擇導致公司
不得不放棄一些現金流來保證公司的銷售情況
公司的淨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
其實是可以做對比的
紅色線條是淨利潤
除了2013年盈利情況比較好以外
後期的幾年盈利都是下滑狀態
2015年甚至出現了虧損
而當年的經營淨現金流反而是增長的狀況
或許這一年公司爲了保證現金的回收
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以及一部分利潤空間
這表現了一些公司持續經營過程中
策略性的投入還是能夠接受的
因爲在下一年公司的利潤又恢複正數
而經營性現金流反而是下降的
就印證了我們的判斷
後期幾年公司的淨利潤是緩步提升的
而經營淨現金流卻是緩步減少的
好在公司2017年獲得了大筆融資
公司的整體現金存量突然爆發
手裏有了錢就能更從容的應對市場挑戰
對于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例外
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創業公司
也暫且不管錢是自己賺來的還是投資人給你的
只要公司有錢,就從容
只要公司沒錢,那麽就算再多利潤也難以生存
從公司這幾年的現金流來看
經營性現金流是整體向下的趨勢
雖然平緩,但並不是好的預期
公司在2019年應當有更多的回收現金政策
而對外支付的現金則應當考慮適當放緩
不過公司獲得大筆融資是能夠讓公司生存無憂的
至少現金存量還是不少
那麽這個時候要麽就消耗現金大量開發市場
讓銷售收入增長一個大的台階
要麽就是讓公司內部深挖管理潛力
精簡力量優化成本費用
讓公司管理上一個大的台階
否則公司在獲得大筆資金以後
既沒有看到業績大幅增長
也沒有看到利潤空間大幅增長
反而看到公司獲得經營現金的能力進一步縮小
是不是會錯過改善經營的最佳時機?
當然作爲外人我們只能推測而不能武斷
而是要更多的了解公司經營細節
才能夠進一步作出判斷
這一波行情讓不少口罩概念公司漲停板
我們也發現不少公司其實完全沒有口罩業務而“躺贏”
有的時候躺槍也是不錯的滴,呵呵
從整體盈利情況來看
這一波漲勢很好的幾家公司
盈利能力在2018年及之前都並不是很驚豔
絕大多數都是不足10%的淨利潤
這在上市公司裏還真不算是高的
我們知道市盈率的概念
就是市值比盈利高出多少倍
盈利情況就成爲了一個測量股票價格的基准
利潤越高則股票的市值測量基准越大
看起來好像市值跟盈利的關聯度還是很高的
這一波行情完全沒有管公司本身賺不賺錢
而是因爲在短時期內的市場暴增
而直觀的認爲公司就會賺錢
其不知,對于短期市場爆發並不會讓公司絕對賺到錢
因爲爲了能夠讓公司趕上這波行情
可能就會加大各方面的投入
無論是供應商還是員工
其本身的成本都是有可能比平時增大的
管理者遇到這類行情很多都會跟員工大氣
“不管任何代價也要滿足市場!”
其不知這個不管任何代價也是有代價的!
盡管的確可能銷量暴增不少
亦或者是利潤絕對值可能會增大
但由此而引發的後續管理問題是不能小觑的
公司畢竟是一個持續經營體,就像一個人一樣
如果讓一個普通人突然進入奧林匹克百米決賽
這就不是什麽好事情
你要考慮的不是這個人能不能得冠軍
而是這個人會不會跑到一半就……
公司的最大價值還是要持續穩定的經營
增長是必須的,但爆發式增長需要強有力的支撐才可以
有強大的管理能力、強大的供應商支持體系
強大的管理人員和及層高工作人員等等
這些對于許多利潤捉襟見肘的企業來說很難儲備到位
所以我們其實是鼓勵所有投資者
更多的關注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盈利的綜合能力
用財報的思維來看公司
而不是僅憑短期的市場行情而判斷是否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