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氣”的滑鐵盧街
衆所周知,東南亞是世界中民族最多、最複雜的地區,其中新加坡是最典型的多元文化中心,光是官方語言,就有四種:馬來語、中文、英語和泰米爾語。宗教信仰也是多種多樣,道教、佛教、基督教、回教占大多數。
(圖源:知乎)
因此,新加坡的各種宗教寺廟也相當地豐富多彩。在新加坡,寺廟不僅僅作爲信徒的精神寄托,也可以作爲一種特色建築來欣賞,它們各具特色,其中一些不僅包含深厚的文化藝術,還具有高超的建築工藝。
(圖源:facebook)
在市區,有一條“滑鐵盧街”,當地華人喜歡稱之爲“四馬路”。雖然整條街道只有700米長,但卻坐落著四座不同宗教的寺廟。建造滑鐵盧街時,新加坡仍然是英屬殖民地,它也是以英國惠靈頓公爵擊敗法國人的滑鐵盧戰役而命名的,在中國香港也有一條類似的街道,但它被稱爲“惠靈頓街”。
(圖源:維基百科)
觀音堂佛寺
滑鐵盧街上有一座著名的觀音寺,觀音堂佛寺,除了魔杖這一特色,這座寺廟還熱衷于慈善事業,它的名字在文化藝術、醫藥、教育、扶貧等方面都經常出現。
(圖源:默默答)
佛教“南山上人”在1884年在此地弘揚佛法。清朝光緒十年(1885年)蒲月(農曆五月)由陳兩成商號捐獻土地建廟;並在1895年歲桐月(農曆三月)重修。不過,原有的建築早已拆除,現在所看到的是1984年重修擴建後的規模。
(圖源:聯合早報)
因其著名的魔杖,觀音殿成爲四馬路最繁華的寺廟。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尋不到,只要找到朝聖者最集中的地方就行了,寺廟附近有許多賣鮮花和佛教用品的攤位,也有看圖畫和算命的,氣氛很濃烈。
克裏斯南興都廟
這裏原本是印度商人在滑鐵盧街榕樹下搭建的祭壇,克裏斯納神是印度教的主要神之一毗濕奴的化身。建築占地1000多平方米,典型的南印度風格,代表毗濕奴的十個化身都被精心裝飾。在後來的修複中,內殿是由印度瑪瑙制成。
(圖源:kagawaramissflora)
即使不是印度教的信徒,這裏也值得觀賞一番,在印度廟裏不僅可以了解精彩的神話傳說,還能欣賞精美的雕塑,每座廟宇都可以算是雕塑工藝品大比拼。
(圖源:聯合早報)
在印度教曆法中,每月的第一天和滿月日是信徒們來敬拜克裏斯南廟的日子。在中國農曆的大年初一、十五,隔壁的觀音廟會迎來衆多虔誠的朝聖者,兩座寺廟“旺日”重疊,道路上充滿了興奮,許多信徒還會在彼此寺廟前觀賞一番。盡管印度廟不燒香,克裏斯南興都廟還是在門口的桌子上放了一個大的香爐,以方便朝聖者。
馬海阿布猶太會堂
“馬海阿布”意爲“父輩之盾”,這座建築建造于1878年,爲東南亞最古老的猶太會堂,在1998年的時候被列爲新加坡國家古迹。新加坡的猶太社區不大,早期在新加坡從事香料、棉制品、木材、咖啡等商品的貿易。蘇伊士運河開業後,歐亞蓬勃,許多猶太商人變得富有,並有能力在新加坡擁有和開發房地産。
(圖源:南洋視界)
猶太會堂的外表十分簡單,內部卻擁有極爲嚴謹細致的設計。教堂別致地融合了維多利亞與殖民建築風格,大理石的地面及大百葉窗與柚木及藤條制作的長椅形成鮮明映襯,爲人們帶來一種宏大的驚豔之感。
(圖源:聯合早報)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是一個爲新加坡中國天主教徒服務的天主教教堂,這裏也是許多歐洲傳教士在去中國之前學習中文的地方,同時也是新加坡爲數不多的提供粵語和中文彌撒的天主教堂之一。
(圖源:cityseeker)
具有100多年曆史的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也是新加坡中文天主教群體發展的見證,這座建築的外觀和內景都非常漂亮,是許多旅遊書籍推薦的新加坡景點之一,特別值得一看的是,這座天主教建築還可以看到各種中國圖騰。
(圖源:cityseeker)
在新加坡中沒有國教,對每個宗教都是平等對待的,爲了避免不同教派之間的沖突,政府設立了“宗教聯誼會”,以平衡各方利益,促進各大宗教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除了高素質的法律素養之外,新加坡的和諧與穩定還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宗教的多樣性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