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傳了好幾代人的餐館、曆史悠久的宗教場所,也有服務居民超過50年的巴刹,新加坡芽籠士乃的曆史文化悠久豐富。
爲促進新加坡人對這個文化區的認識,芽籠士乃從本月19日起推出網上導覽節目,帶領公衆踏上文化遺産之旅。
芽籠士乃
芽籠士乃: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社會,華族、馬來族及印度族是其中的三大種族。芽籠士乃地區自一戰以來就成了新加坡最大的馬來族聚落。
芽籠(Geylang)是當年英國殖民地官員根據馬來語地名的拼寫。拼寫即Gaylang,而Serai一詞是馬來語香茅之意,這裏在19世紀初是個香茅園,爲生産肥皂和除臭用品種植香茅。
今天的芽籠士乃區幅度甚廣,從開齋節亮燈的“馬來村”到彙聚各大美食派系的巷口,散發別樣風情。芽籠區共有120個宗教場所、會館和民間組織,體現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這個網上導覽節目名爲“探索芽籠士乃”(Telusuri Geylang Serai),共有20集,每個月會播出四集,直至明年3月。
公衆可于節目播出當天晚上9時登錄芽籠士乃大廈面簿觀看。
整個系列將重點介紹芽籠士乃區內五個標志性地點與周圍的文化遺迹和商店等,並邀請政治人物充當“導遊”,講述該地標的故事。例如:
1 阿彌托佛佛教中心
阿彌托佛佛教中心是一座及具有西藏特色的廟宇
2 茶陽(大埔)會館
茶陽大埔會館成立于1858年。1890年創設“回春館”,是第一間宗鄉會館設立的醫社。1906年,創辦啓發學堂。會所曾幾次搬遷。2000年11月開始,耗資280萬元重建會所。2002年7月,八層樓高的會 所“茶陽大廈”竣工。新大廈全部自用,目前會員近1500余人。
3 順天宮廟宇
祭拜土地神大伯公的順天宮位于芽籠29巷,是新加坡第一座華人廟宇。
這座道觀頗富麗堂皇,宮前的山門寫著“順天宮”,左側的小字寫著“路班讓”,右側寫著“1993年”。大家可別被“1993年”的文字誤導,以爲這是一座只有7年曆史的廟宇。其實順天宮是一座已有200年的曆史,它創建于1821年(另一種說法順天宮初建于1796年),原址在巴拉巴街(俗稱“白沙浮”,又稱“路班讓”)。
順天宮不僅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廟宇,它對教育事業也作出貢獻,過去,崇正學校和崇本女校的經費就依靠順天宮的香油錢捐贈。
4 西瓦興都教寺廟
領略傳統和宗教建築的文化愛好者與探索者,可穿過古色古香的店屋和住宅區,繞道到西瓦興都教寺廟 (Sri Sivan Temple) 參觀。
這座寺廟爲供奉興都教萬神殿的毀滅之神濕婆而建,原本的寺廟在二戰期間受破壞,1993 年遷至現址。
5 私人土生文化博物館
這所博物館是由戰後露台私宅改建而成,宅屋主人葉艾明 (Alvin Yapp) 帶著重拾祖先傳統的兒時夢想,收藏了大量土生華人工藝品和文物,並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
6 芽籠士乃巴刹
1964年建造的芽籠士乃巴刹(巴刹在馬來文的意思就是“市場”),是芽籠士乃重要的地標,也象征了芽籠獨特的精神與曆史風貌,無論馬來社群還是其他新加坡人,都很熟悉這座貨品琳琅滿目的市場。
多年來,芽籠士乃巴殺也經曆過多次的翻修。目前,建築外觀充滿馬來甘榜(鄉村)的風情。舊時代馬來甘榜的房子,屋頂正是呈現金字塔的形狀。
在這市場裏,老攤位比比皆是,有的已在這裏營業20年以上,或是已交給第二代經營。同時,來這裏買菜的老顧客也比比皆是,看著他們彼此親切地打招呼,親吻長輩的手,或是一家人穿著同一塊布料的衣裳,恍如回到昔日的舊村莊。
市場裏售賣的商品和食品,馬來風味濃厚,多是馬來人愛吃的食品,常用的咖喱料、香料、食材、烹調用具,以及馬來民族傳統服飾,可謂琳琅滿目,貨品齊全。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個清真市場,不售賣豬肉類産品。
7 海格路熟食中心
您可在海格路熟食中心 (Haig Road Food Centre) 品嘗傳統美食。這座小販中心是芽籠士乃街區最大的熟食中心,供應各種美味佳肴,包括 Roti John(馬來式煎蛋三明治)和 Putu Piring(嘟嘟糕,裹著馬六甲椰糖內餡的蒸米糕)。Haig Road Putu Piring 店主 Mohamad Hashim 的這一門手藝傳承自他的祖母。二十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將這道傳統甜點推向完美。
8 開齋節
爲迎接開齋節,這一個月之內的芽籠士乃,整條街道和建築都會張燈結彩,使整條街變得流光溢彩,充滿佳節的氣氛。
而芽籠士乃市場及熟食中心,以及街道兩旁都會有齋戒月攤販擺賣各種食物、服飾、家居飾品等的馬來風味的商品。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齋戒月市集被吸引來購物的,不僅僅是馬來族或回教徒,也包括各族同胞和各年齡層的消費群。
想看看馬來民族在開齋節穿著什麽服裝,有多華麗嗎?這時候來逛市集最適合了!你知道馬來民族在開齋節必吃的椰棗是什麽滋味嗎?這時候來逛市集,你可以有最多品牌的椰棗可選購。
受邀充當“導遊”的包括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衛生部第二部長馬善高、總理公署部長兼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博士、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副教授、國會議長陳川仁,以及東南區市長閥賀米。
節目也會邀請多個曾經或目前住在芽籠士乃的公衆分享他們的故事,包括新加坡藤球聯會前會長阿督哈林(Abdul Halim Kader)。
孟理齊說,這是芽籠士乃首次嘗試制作這類網上節目,並希望能通過節目提醒新加坡國人重視文化遺産、勿忘曆史。他說:“說到學曆史,人們總是聯想到被厚厚一層灰塵覆蓋、沉悶的書籍。我們因此希望通過這個有趣的教育性節目分享重要的曆史資訊。”
芽籠士乃下來也會逐步把一些在網上呈獻的表演項目帶到芽籠士乃正式演出,也不排除推出實體導覽團。
孟理齊說:“節目中介紹的地點和人物是芽龍士乃社會結構與特色的重要組成,讓居民知道他們的居住環境是個文化遺産寶庫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