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姐說
世人對外向性格的偏好,頗有點集體無意識的盲目。不但外向的人認爲內向是種缺陷,很多內向的人自己也這樣想。不要低估大自然的力量,如果內向的基因如此不堪,上萬年的人類進化史早就把它淘汰了,哪裏還會在人群中高比例存在?
不知道有多少爸爸媽媽嘴上不說,卻在心裏暗想,你說得都對,但我還是希望我的孩子外向一些。確實,要真正說服一個人有多難呢?各位應該都有切身體會。因爲孩子們也會在聽到爸爸媽媽無比正確的道理時嘴上不說,卻在心裏暗想,你說得都對,但我就是想……
所以,其實我並不指望在內向性格的優劣問題上說服多少人,只想提醒各位,下次因爲熊孩子“明明知道,就是不聽”生氣的時候,想想此刻也有同樣心理活動的自己,真的就比孩子高明嗎?
壹姐: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
前幾天,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裏做客。
進門後,那個9歲的孩子一直拽著他媽媽的手腕,看起來挺怕生。 他媽媽一直催促他向我問好,小孩被催了幾次後,怯生生地叫了聲阿姨好。
不久一個人躲在角落默默翻兒童故事書了。 我朋友一臉抱歉又擔憂的解釋:“他太內向了,多包涵。”
我笑了笑表示理解。
接著她歎了一口氣說:“唉,很擔心他以後會吃虧。” 讓我想了之前看到的後台留言:
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上四年級,很內向,不願意和別人說話,在班上也不是很合群。現在在考慮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語言班或者播音班。
相信很多家長也有這樣的煩惱,覺得孩子內向不好。
總是希望通過一些辦法,讓他們變得更善于社交、更開朗活潑、更討人喜歡。 有些家長還會認爲內向是種性格缺陷,容易被冷落被排擠,在社會交際上容易吃虧。
其實,內外向就像男女性別一樣,並沒有優劣之分。
內向是性格,不是缺陷
內向一直被默認爲是一種性格缺陷。同樣,內向不合群的人也被當成異類。
可是,內向真的就一文不值嗎?
卡爾·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兩種性格無優劣之分,區別在于獲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是通過社交來汲取能量,他們熱情、健談、愛交友。
他們把自己投身于熱鬧的群體中“充電”。
而內向的人剛好相反,他們是內傾型。
社交不僅不能讓他們充電,還會消耗他們的能量。
所以,他們會本能地回避無意義的社交,不喜歡人多熱鬧的場合。
就比如,比起吵鬧的幼兒園,內向的孩子更喜歡在熟悉的家裏,獨自和玩具作伴。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孤僻或者自閉。
相反,他們更懂得如何和自己相處,通過獨處來汲取能量。
他們僅僅是選擇了一種讓他們舒服的生活方式而已。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孩子孤獨,他自有一方天地。
所以,內外向只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沒有優劣之分,內向者更不是異類。
家長不要因爲偏見,一直標榜外向的優勢,而忽略了內在性格獨特的力量。
內向獨有獨特力量
內向者真的被人們誤會太久了。
性格的好與壞,一般是由話語權掌握者定義,而內向的人通常不喜表達,結果輿論的戰場就被外向的人占領。
導致人們只記得內向者的格格不入,而忘記了他們獨有的力量。
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班裏有位女生十分內向。幾乎不跟同學交談,獨來獨往。
我們討論各種八卦趣事時,她安靜坐在位置上,或是奮筆疾書,或是靜靜沉思。
當時的我,特別不理解她,覺得她孤僻又無聊。
後來,那個女生,上了北大。
而我高考失利,到了一所並不優秀的學校。
身邊人的思想及各方面水平與高中同學相比是不夠成熟的,價值觀的種種相悖使我們並不能互相理解。
于是,我也變得像那個女生一樣,不愛與周圍的人交流。
當他們在談論八卦時,我奮筆疾書,默默蓄力。終于我也理解了她。
那時候的她,就像一匹孤獨的狼。
羊群才會結伴,野獸都是獨行。
心理學有個現象,叫“羊群效應”。意思是習慣了隨大流,就會喪失自己的判斷,成了集體意志的奴隸者。
外向的合群者往往爲了跟隨大衆所同意的,默認犧牲掉自己的意見。
甚至, 不獨立思考所做的事情的意義。慢慢的,淪爲平庸的烏合之衆。
有數據顯示,世界上70% 以上的成功者其實是性格內向的人。
愛因斯坦、比爾·盖茨、村上春树、三毛等都是内向性格的人。
正因爲內向,他們本能的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喜愛獨處,喜愛思考,擁有安靜的力量。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專注力,一以貫之的執行力。
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內向的人更易成功
有時候,內向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
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一位7歲的男孩,平日裏喜歡閱讀。
其中最愛是那幾套幾乎有他三分之一體重的書《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反反複複逐字逐句,一看最少幾個小時。
長大一點,他便經常一個人待在地下車庫裏,專心搗鼓自己的事。
連媽媽叫吃飯,也不予理會。
慢慢的,他被母親誤認爲是心理有疾病的孩子,被強行拉去看醫生。
心理醫生觀察他好久,給出了一個建議:
“你最好不要幹涉他。”
這位男孩就是微軟的創始人,後來的世界首富——比爾·盖茨。
畫家兼導演史泰龍說:“人追求理想之時,便是墜入孤獨之際。”
內向天然的孤獨和安靜,就像一把利器。能夠讓人摒棄一切幹擾和誘惑,沉浸在一件事情中。
作家三毛,也是寡言少語的人。
在班上不和同學打交道,沒有朋友,我行我素。
對于她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低頭撿破爛,逃課看書。
在破爛中發現寶貝,在閱讀中洞悉美好。
最後,內向沒妨礙她擁有豐富的世界,反而賦予她細膩的情感,強大的共情能力,創作出傳世的著作。
心理學家米哈裏·奇克森特米哈伊在1990-1995年間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91名在藝術界、科學界、商業及政治領域表現出卓越創造力的人。
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階段處于社會的邊緣。
因爲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在同齡人眼裏不可思議。也正因爲這樣,他們有更多的獨處時間,他們深度思考,徜徉在感興趣的領域。
內向者不只有沉默,還在沉默中野蠻生長。
實現孩子的“內向”自由
如果你家孩子性格內向,不用緊張和擔憂,因爲內向同樣也是上天的禮物,內向的人也可以取得矚目的成就。
美國有一項曆時30多年,針對社會精英的研究:
內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
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而且,內向者在創作、藝術、科研等領域有著外向者不具有的天賦。
都說“甯靜生活的單調與孤寂能啓發創意的思維”。
而有的家長,爲了糾正孩子內向的性格,故意讓孩子在衆人面前表演。
有次過年去親戚家。她家女兒平時不多話,愛一個人待著。可她媽媽覺得內向吃虧,一直逼女兒變外向。
吃飯的時候,親戚打算趁著人多熱鬧,讓女兒敬酒。
小女孩聽後臉一下子漲紅,握著筷子的手指用力到泛白。
悶聲說:“我不要。”
她媽媽覺得沒面子,激動地講:“你連敬個酒都不敢,以後還能幹什麽?”
孩子瞬間淚如雨下,扭頭跑進了房間,直到我們離開也沒有出來。
其實,內向是打娘胎出來的天然的性格,本就沒有對錯之分,“糾正”對于他們來說並不公平。
而強迫孩子進行“社交鍛煉”,只會讓他們産生反感和恐懼,甚至會留下心理陰影。
孩子內向的話,我們家長首要做的就是接納,並且幫助孩子找尋自我認同感。
讓孩子了解到內外向只是一種性格特質,不分優劣,減少他的自我否定。
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讓他能以安靜的方式與自己相處,與這個世界相處。
當他有足夠的時間去認識自己,觀察社會,蓄勢待發,就會成長爲最好的自己。
說到底,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最好方法。
內向的孩子並不是與世界格格不入,而是在以安靜的方式改變世界。
我們要允許孩子不一樣,給他們“內向”的自由。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一句話:“不是所有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裏。”
作者介紹
清歡,家有兩寶的職場辣媽,清歡讀書會聯合創始人,前知名教育上市公司高管,家庭教育、情感專欄作家。(轉載請聯系微信號:qxdshqy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