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獅城華人總是抱怨獅城的農曆新年沒有年味,和中國沒法比。可對于從國內來到獅城的我,農曆新年偶爾在朋友圈曬照片時,國內朋友卻每每大呼獅城的年味真濃!中華文化根之所系,國內的年味理當更濃。不過勢易時移,國內的春節與獅城人所想的農曆新年已是有所差異,尤其是在國內的城市。與國內經曆不同的東南亞華社,卻依然保留著先人下南洋時的傳統習俗與文化。雖說每年官方都舉辦類似春節“春到河畔”的主題慶祝活動,但活躍于民間的一些傳統習俗,帶著儀式感,透著濃濃的年味,就連稱謂也依然是“農曆新年”或“中國新年”。因而,獅城的農曆新年讓在國內過慣春節的人們生出穿越感也就不稀奇。獅城華社早先多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因而這裏的年味也帶著濃重的地域色彩,再加上現代風和商業風的催化,釀成了獅城獨特的年味。
“年貨”這個詞,不知爲何總是會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聯系在一起。可能因爲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才有機會明顯改善,因而那些魚啊肉啊糖果啊什麽的,似乎也成了專屬年貨。等到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專屬年貨早已變得稀松平常後,人們對所謂“年貨”的概念可能也隨之淡了許多。讓我有些驚訝的是,在物質同樣豐富的獅城,盡管所有的“年貨”在一年365天常有,可在農曆新年到來之際,差不多華社的家家戶戶仍會認認真真、鄭重其事地——置辦年貨。
當然,2021年的農曆新年由于受疫情影響而屬例外,那些把農曆新年的氣氛炒得火熱的大大小小的年貨市場少了很多,除了商場超市透過些許中國紅、中華元素以及那些花市還營造著些許年味之外,少了年貨市場的這個辛醜牛年已顯得格外冷清。
若非疫情,此時的獅城當沉浸于由火熱的年貨市場、商場促銷催熱的農曆新年的氛圍中。特別是那些臨時搭建的、以中國紅爲主調的玲琅滿目的年貨市場,營造著某種“臨時的”、“特別的”、“緊俏的”氣氛,更催化和醞釀著這種氛圍。
年貨市場存在本身就表明獅城華人對置辦年貨的認真與重視。獅城華人的年貨似乎包羅萬象:食物飲品之外,從床上用品、廚房用具到衣裝首飾、家具花卉、春聯飾物,不一而足,恨不得借農曆新年把整個家裏裏外外都更換一遍、裝飾一新!這一個多月“置辦年貨”的過程,我看簡直就是一場消費狂歡——當然也不是每個家庭都這麽誇張。
但還是有一些年貨是每個華人家庭必備的,首當其沖的自然離不開吃吃喝喝,從海參鮑魚燕窩、糕餅點心水果到瓜子零食等等不必多說,但肯定不是全部必備,各家自有各家的重點。年糕發糕是必須的,幾乎所有華人對此都不陌生,不論南北。而在林林總總各樣吃吃喝喝中,在我看來有三樣可謂是獅城華人年貨中的精靈,幾乎家家必備,那便是——黃梨、桔子和肉幹。
黃梨,就是北方人眼裏的菠蘿,據說兩者的差異只是産地而已。一直都認爲菠蘿是一種很漂亮的水果,雖然外形口感比黃梨略差。以往在北方,與“菠蘿”連在一起的多是街頭叫賣小販將菠蘿切成條狀插上木簽浸在鹽水中售賣的情景,到獅城後才終于見到與其形象匹配的、應有的“待遇”。
黃梨由于其閩南語發音與“旺來”諧音,因此成了獅城農曆新年的重要角色,承擔著人們對來年生活與生意興旺的期許與祝福。與黃梨相關的年貨主要指黃梨餅,也包括黃梨自己。
黃梨餅在獅城本地特色糕餅中當排名第一,好比台灣有鳳梨酥。但黃梨餅中的黃梨泥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包在內的是黃梨餅,卷在中間的是黃梨卷,附在餅皮上的是黃梨塔。獅城的特色糕餅有很多,但黃梨餅始終是核心。在農曆新年前夕,獅城至今還有不知多少巧婦在家裏親自煮黃梨泥制做黃梨餅,有點像中國北方人家年前家家戶戶發面蒸花馍的意思。
至于黃梨本身,由于漂亮的外形再加上商家的精心裝扮,因而在我看來多數是用來擺的。等到年已過完也擺夠的時候,黃梨剛好也熟透了,待香氣四溢、彌漫整間屋子時,便是切來享用的最佳時間點。
桔子,其實是應季的蘆柑,也稱柑桔,總之也被歸爲桔子。只因其閩南語發音與“吉”諧音,便被加持了“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而在農曆新年前夕成爲各個超市、水果店的當紅寵兒,身價跟著身份一路飙升。從廣東、福建或是台灣等多地來的蘆柑,整箱整箱被包裝得火紅而精美,簡直就是農曆新年的形象大使。
桔子的寓意和其重要性,實際上與中國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的習俗一脈相承,算不上特別,但桔子在南洋獅城的農曆新年卻格外重要。如果家裏沒有備好黃梨餅還不是什麽大事的話,那麽若是哪一家在年前沒在備好柑桔,那這個年簡直就沒法過,“年將不年”!這麽說一點也不誇張,你很快就會明白。柑桔在此間不僅家家必備,且拜年必備。
柑桔是應季水果,黃梨餅除了在“BENGAWAN SOLO”這家品牌店作爲本地特色常年售賣外,多數餅家是在農曆新年期間才大量制作,因而這兩樣因時效性而更具年貨特色。但肉幹就有點奇怪了。“美珍香”肉幹在國內許多城市都能見到,是獅城的特色和品牌。在獅城除了“美珍香”外,著名的還有“林志源”、“香味”等品牌。最不解的是,這些品牌的許多家肉幹店一年365天每天開門營業,卻不知爲何在農曆新年時,很多肉幹門店前還是會排起長龍!有時肉幹店竟還能賣斷貨!似乎這肉幹雖然在365天中可以隨便吃,可只有在農曆新年期間需要大吃特吃,或是只有在農曆新年時才被人們重視和認真品嘗。
而以黃梨、桔子和肉幹爲核心的年貨置辦行動,似乎也和年貨本身那樣在獅城華社家庭帶著某種儀式般的味道,好像若是不經曆一場風風火火熱烈熱切的置辦年貨過程,就不能算是過年。而置辦年貨的節奏也隨著除夕的步步臨近而加快,穿梭于年貨市場和超市的人們顯得忙忙碌碌,直到臘月二十九達到高潮。
此時,空氣似乎都彌漫著一絲緊張,還有一絲興奮,像極了童年時代每次過年前夕空氣特有的那種味道。這樣的感受其實並不奇怪。在如今的獅城,人們之所以會在最後一分鍾沖刺般掃貨購物,是因爲除夕後不少商店、巴刹,特別是獅城人一日三餐都依賴的小販中心很多食檔都將關門歇業,直到新年的初二或是初三——實際上,若是過年期間各處仍和平時一樣提供便利服務,那麽年與不年,日子似乎也沒了分別。
于是就想,或許正是因了這暫時的不便,人們才需要如此狂買;而正是這種狂買似乎才是置辦年貨該有的樣子,也讓置辦年貨有了意義?于是再想,生活好像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簡單越方便就越好。這是否也成爲現今人們常常抱怨“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的一個因素呢?
臘月二十九,人們置辦年貨進入最後的收尾和沖刺階段。年貨市場在除夕的前一天已接近尾聲,開始撤貨收攤,持續了一個多月的熱烈與喧鬧在這天忽然歸于清靜。而巴刹(賣菜賣肉賣花賣水果的集市)則在這一天開啓通宵營業模式,把置辦年貨推向最高潮。巴刹在臘月二十九深夜的情景,因從未經曆而不得而知,只知道在除夕的清晨經過巴刹時,才意外地發現這裏已是閘門緊鎖,一片寂靜,看不到尚待清理的尾貨,也沒有垃圾,讓人對幾個小時前這裏經曆的喧鬧與繁忙産生懷疑。
置辦年貨就這樣以臘月二十九的夜晚爲界戛然而止,家家戶戶就此跨入農曆新年的下一個章節。然而在我看來,獅城華人的年貨和置辦年貨本身都已是農曆新年重要的組成,它們讓農曆新年更有年味,也讓農曆新年成爲農曆新年。
(2021年2月6日,晴,新加坡東海岸區勿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