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獨立是被逼的,因爲它被馬來西亞聯邦踢了出去。看看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怎麽回憶新加坡被迫獨立的吧,“一些國家原本就是獨立的,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則是強加在它頭上的。每當我們回顧簽署協議,使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那個時刻,我們總會感到痛苦,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
李光耀感到痛苦的正常的,新加坡實在太小了,連淡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新加坡是梵語“獅城”的諧音,早在公元14世紀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乘船尋找適合建城的地方,他在岸邊發看到一只異獸,當地人告知這是獅子。王子認爲這是一個吉兆,于是決定在這裏建城,獅城由此得名。
新加坡和中國源遠流長,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中國人來到這裏,因此這裏有著大量華人。事實上, 新加坡獨立時的200萬國民中,75%都是華人。走在當時的新加坡大街小巷,漢字標語、隨處可見。正常情況下,李光耀應該把漢語作爲官方語言,畢竟他統治這個國家需要華人們的支持。
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國,李光耀上台後第一個措施就是廢除了漢語,把英語作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新加坡剛獨立時,由華人組成的中華總商會的代表們向李光耀遊說,希望李光耀將漢語定爲官方語言。李光耀直接拒絕了,他說:“可以,但前提你們要打到我(不讓我們擔任新加坡總理)。”
李光耀給出不把漢語作爲官方語言的原因,“我們也通過語言與世界各地保持聯系。很幸運的,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它留下的是英語。假如新加坡如越南那樣是由法國統治,我們就必須忘掉法語,再去學習英語以便同世界接軌,那肯定是個非常痛苦和艱難的轉變。”
上面這段話來自李光耀親自撰寫的《李光耀觀天下》,這部書出版于2013年,此時距離新加坡獨立過去將近50年的時間。李光耀認爲自己將英語作爲官方語言,是無比正確的決定,“將近50年過去了,曆史顯示能講英語並與世界溝通的能力,已成爲新加坡的成長故事中最爲重要的因素之一。”
爲了讓新加坡絕處逢生,李光耀政府作出了無比重要的三個重大決定:一、把英語作爲官方語言;二、大力鼓勵國家開放和移民;三、想盡一切辦法吸引外資,給外資優惠的待遇。1965年新加坡剛獨立時人均GDP不到500美元,而到1991年李光耀卸任新加坡總理時,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4萬美金,新加坡崛起了,“新加坡模式”更是譽滿全球。
參考資料:《李光耀觀天下》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