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東南亞的金融科技中心,主張“精英治國”,這裏的人以英語爲主要交流語言。新加坡的國家面積很小,可謂是彈丸之地,領土僅僅只有719平方公裏,相當于東南亞最大國家印尼的1/2642。
據新加坡當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新加坡人口達571萬,其經濟增速爲0.7%,達到該國名義GDP:5075.68億新加坡元,約3720.62億美元。經統計計算,新加坡2019年人均GDP已超過6.5萬美元,在東南亞地區位居第一。
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因爲人口少,很容易讓人均GDP上升到很高的水平。如今的新加坡,已是十分的發達。在電子商務這一領域,新加坡也明顯領先東南亞其他各國。
2019年,新加坡的互聯網普及率爲87%。其互聯網的用戶數量達到490萬。在這490萬用戶人群中,有大約350萬的網購用戶。
新加坡的網購用戶,2019年平均花費1390美元在線上消費,這在東南亞屬最高消費水平,這群人的消費年齡,主要集中在25-45歲。
在新加坡,大家熱衷于購買服飾、鞋帽、娛樂,美容個護、電子設備等産品。其中,女性網購用戶比男性多,而且,女性用戶購買最多的産品是服裝類産品,而男性用戶則更側重于購買電子類産品。
新加坡城市化率近100%,網購十分的便捷,人們都喜歡在線上進行購物,除了本土的電商網站,新加坡人也會在跨境電商平台進行購物。新加坡發展至今,電商基礎設施都已十分完善,支付及物流體系也相對健全。
支付
新加坡支付生態系統非常擁擠,且發展迅速,有許多便于消費者使用的移動支付方式,一部分是由本土獨角獸企業、運營商及銀行推出,還有一部分是由國外的企業推出,且主要來自中國和美國。
在2018年,新加坡支付市場經曆了一大變革,就是推出了全球首個統一的QR碼SGQR,支持27種支付模式,包括PayNow、NETSPay、Grabpay等新加坡本地付款應用,以及支付寶、微信支付、visa、JCB等海外應用,使用時,只需要張貼一個SGQR碼就能完成收款。
在新加坡,信用卡是被廣泛使用的網購支付方式,Visa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信用卡品牌之一。數字錢包在新加坡,是第二流行的線上支付方式,如PayPal、ApplePay、eNETS等。銀行轉賬,在新加坡線上支付所占據的比例最低。
而且,與東南亞其他各國相比,貨到付款在新加坡並不是很受歡迎。在新加坡的線下支付這塊,我國的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滲透比例非常高。
物流
新加坡物流行業的表現一直十分強勁,該國的物流績效指標(LPI),位居全球前十,其公路,鐵路,海運以及空運的服務都極其的便利。
新加坡物流企業數量繁多,本地有Speedpost、Grab、FetchMe、Ryde、Ninjavan、CarPal等提供快遞服務的公司,而國際快遞公司,有國際EMS、DHL及TNT、UPS等。
對于電商物流來說,最後一英裏交付的速度和效率,也是至關重要的。跨境電商平台shopee在新加坡的最後一英裏交付,除了自行派送,還與Speedpost、Ninjavan等快遞公司合作。
此外,新加坡包裹寄存櫃在線下也十分常見,寄存櫃提供24/7全天候服務,旨在提高電子商務物流領域的效率。新加坡郵政SingPost,就有自己的自助包裹寄存櫃POPStation。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原因,東南亞的許多獨角獸企業,都把自己的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在電商這一行業,就有跨境平台shopee與lazada。
新加坡大約60%人會進行跨境購物,獨立站和平台站點,在新加坡占主導地位,如果將這些電商平台進行分類,則可分爲綜合型電商與垂直型電商這兩種。
綜合型的電商平台有:Lazada(阿裏系)、Shopee(騰訊系)、Qoo10、Amazon Singapore、Ezbuy以及Carousell。
垂直型的電商平台有:Zalora(時尚)、Sephora Singapore(美妝)、HipVan(家居)、Redmart(生鮮)、Shopback(團購)以及Pupsik(母嬰)等。
除去電子商務平台,社交媒體平台也是新加坡賣家展示産品的一個重要渠道。新加坡是全球社交軟件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約有70%的公民在使用這些應用。
像Facebook、YouTube,Instagram及Twitter等應用,都非常受新加坡人的歡迎。而在這些應用上,各種帶貨形式頻繁出現,也催生了許多的線上交易。
新加坡政府在數字經濟生態領域的超前規劃和布局,成就了新加坡這個互聯網高度發展的市場。集衆多優勢于一身的新加坡,是發展電商行業的一片熱土。
最近,地攤經濟火了,很多概念股都漲停了。爲什麽擺地攤能引得這麽多人調侃,能讓許多人以身踐行? 因爲這簡直就像是一家線下模式的電商公司。
沒有租金限制,想賣啥就賣啥;無需提前存貨,賣的不好的東西,直接換;別人賣的永遠比你好,永遠比你便宜;好的位置很難搶,想出單,得耍得好嘴皮子。
這種線下經濟模式,可是國家告訴我們的風口。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老人總希望新人接盤,那面對這全員都能參與的風口行業,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
有人因爲地攤經濟,想到了新加坡的鄰裏中心模式。新加坡鄰裏中心的運營模式,我們可以借鑒,但這兩者的生態畢竟不一,長期來看,用共通的點,去打造不一樣商業形態,是地攤蛻變的根本。
市場的商機,總是能被快速發掘。有些人在面對機會時,總在猶豫要不要進場,風口也好,泡沫也罷,蜜糖還是毒藥,得自己去試了才知道。懂知行合一,才方可有得。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