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以“堅韌應對外部變局”爲題6月11日發表全國演說。
圖片來源早報
以下是部長張志賢演講稿全文: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暴發的新聞是在五個月前第一次傳開。在短短的五個月內,冠病從一個地方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演變成全球危機。
冠病大流行擾亂了國際體系,也在各方面帶來深遠的改變。這些改變會持續很長的時間,並已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計造成影響。例如,現在要到國外公幹或旅遊,已不再像過去那麽容易,而新的公共和個人衛生標准也將成爲新常態。
許多例子已經顯示,疫情所帶來的改變已加快很多現有的趨勢。例如,越來越多的企業及員工都改在網上辦公,造成我們的商業活動、工作和購物方式出現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將影響企業互相競爭的方式,以及各國之間的貿易模式。在家辦公也意味著人們就算身在其他國家,也能在家從事相同的工作。這雖然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但也加劇了人們之間的競爭。
此外,冠病疫情也加速現有的地緣政治趨勢。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全球供應鏈中斷,多個國家的社會和政治局勢也因爲社會分化日益嚴重而變得更加不穩定。這些都助長了本土主義及保護主義浪潮。有些國家爲了保護自身的短期利益而采取單方面行動,這讓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在協調國際應對方案時面對困難。
這些事態發展已對國際體系和全球秩序造成威脅。70 多年來,國際體系及全球秩序爲全球各國提供了和平發展的機會。對好幾代新加坡人來說,全球化和開放市場都是必然趨勢,但我們已經不能假設未來的情況也會是如此。
今天,我將探討新加坡將面對的挑戰,以及我們會如何捍衛我國在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我也將分享政府會如何照顧所有新加坡人,並使我國更加強韌,爲一個更不明朗的新世界做好准備。
塑造未來的世界
世界各國應對冠病疫情的方式,將影響疫情後的國際格局。各國協作的體系是否會出現變化?隨著各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加劇,大國之間是否還會展開足夠的合作,來克服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保護主義又是否會再度擡頭?世界在技術及經濟層面上會不會分裂成兩大陣營?
這樣嚴峻的後果是可以避免的。各國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扭轉這樣的趨勢。
冠病危機將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盡管如此,各國不應該因爲冠病而漸行漸遠,而是應該變得更團結,更加努力打造一個更和諧的世界。畢竟,狹隘地追求各自的利益,未必會帶來最好的結果,利人利己才是更有智慧的選擇。
疫情當下,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照顧病患、保護前線醫護人員、研制出有效的治療方式和疫苗,以及確保我們有充足的疫苗和醫療供應。
疫情結束後,經濟複蘇的道路將是漫長的。我們需要制定新的國際協議以安全地逐步恢複跨境交流與往來。我們也需要更新、改革並強化國際貿易體系,以配合新的國際局勢。各國維持緊密的合作與貿易關系,總比大家互不往來或陷入沖突更理想。
我們希望大國會帶領全世界戰勝冠病疫情。這將在疫情結束後,爲一個煥然一新、開放、團結和包容的世界奠定基調和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人類就能一同采取行動,應對日益嚴峻的共同挑戰,如暴力極端主義、核擴散、網絡安全、未來的流行病和氣候變。這些都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大小,能夠獨自解決的問題。
盡管世界已有所變化,但有些事情卻不會改變。新加坡是一個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多元種族小國,周圍都是土地面積比我們大得多的鄰國,而且容易受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影響。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新加坡希望成爲各國的好夥伴,爲本區域的和諧作出貢獻。我們將繼續積極與我們的東盟夥伴國,特別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建立密切關系和推進良好的合作,包括共同應對冠病疫情。
在這期間,我們和馬來西亞密切合作,以協調跨境人員和貨物的流通。爲了體現東盟的團結精神,我們向馬來西亞、印尼等成員國捐贈口罩、試劑盒和呼吸機等。我們也與東盟各國和其他主要合作夥伴緊密合作,遏制病毒的傳播,避免疫情對本地區的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以建設性的態度處理鄰國之間無法避免的雙邊課題。我們會竭盡所能解決這些問題,在維護新加坡利益的同時,爭取雙贏結果。在這些問題取得解決方案前,我們必須好好處理和遏制這些問題,雙方才能夠在更廣泛的領域裏展開互惠互利的合作。
即便是在疫情期間,新加坡也致力于在本區域乃至國際上扮演有建設性的角色。我國與主要合作夥伴共同確保供應鏈保持開放、暢通和堅韌。爲了促進貿易往來,我們活躍于世界貿易組織,爲數碼經濟更新條規。另外,在一個日益重視創造、保護和運用知識産權的世界裏,來自我國的鄧鴻森,最近受委接任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總幹事,成爲首個領導聯合國旗下組織的新加坡人。
作爲一個小島國,我們也繼續爲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盡一份力。今年3 月,我國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呈了更新加強版的國家自定貢獻預案和長期減排發展策略。
這些重要的課題,都將影響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們在呼籲大國負起加強國際合作的責任時,也不該忘了小國也有能力發聲和采取行動。于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組成二十國集團(G20)的同時,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聯合國中小成員國也共同組成環球治理組織(3G)。這個30個成員國組織向二十國集團提出中小國家對各種議題的看法,以促進更多元和具包容性的全球對話。新加坡也在聯合國內發起並繼續領導“小國論壇”,讓成員國集體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由11 個國家簽署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前身是由文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簽訂的P4 協定。以東盟成員國爲核心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也將東盟以及與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夥伴國聚集在一起。這些都是能讓小國提出想法,加以落實並得到大國響應,借此擴大合作的平台。我們會繼續在這類平台扮演積極角色。
要在國際舞台上扮演具建設性的角色並保護我們的國家利益,我們需要能幹且善于應變的外交官。我國外交部在各政府機構的支持下,努力在世界上爲新加坡開辟屬于自己的道路,爲新加坡人開拓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而冠病疫情所帶來的全球性改變,使這點變得更加重要。
更強韌的新加坡
新加坡要在世界立足,就需要保持繁榮昌盛,全國上下齊心。只有這樣,我們的外交言論才能讓人信服,我們才能防止敵人在新加坡操縱輿論、分裂社會,我們才能爲他人提供價值,吸引其他國家和我們合作。我們必須保持堅韌團結,才能自信地面對全世界。
冠病疫情帶給我們嚴峻的挑戰,它考驗了我們應對國家危機的能力和決心。爲了應對這次的危機,我們舉國上下全民一心,共同防疫。爲了更有效地協調抗疫工作,我們在今年一月成立了跨部門工作小組。新病毒不但凶險,還悄無聲息地快速蔓延,讓世界各國都難以捉摸。面對這個威脅,我們不得不在局勢不明朗和信息不齊全的情況下,做出艱難的決定。
這場危機消耗了我們許多資源,也重重考驗我們的應對能力。當疫情一波接一波來襲時,我們都能及時作出調整並迅速采取行動。每當疫情出現變化時,我們也實行新的防疫措施來減緩和遏制病毒的傳播。
多虧了大家在這段時間的耐心和堅持、配合與合作,我們才能成功減少社區內的新增病例。客工宿舍的疫情也已經穩定下來。我們將繼續檢測每一名住在宿舍的客工,確保他們沒有染病,能夠安全複工。因此,我們現在可以開始安全地逐步重啓各種活動,並會采取黃循財部長較早前在他的演講中所提到的必要防範措施。
在我們走出疫情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建設一個更強韌的新加坡,以便在一個更不明朗的世界裏快速和有效地應對各種挑戰。接下來,我將說明我們在三大方面的韌性。這三大方面是危機應對能力、經濟韌性和社會韌性。
危機應對能力
首先,冠病疫情顯示,國家未雨綢缪,確保有足夠的儲備和韌性來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光靠財力來化解危機,我們也需要有才幹、有經驗、能靈活應變,以及具有組織能力的團隊。
當冠病來襲時,我國的醫療保健體系能借鑒沙斯(SARS)疫情期間所累積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以及因此而具備的專長和能力來應對。我們也能夠像對抗沙斯疫情時,借助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力量,迅速開展追蹤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工作。
然而,每個危機都不盡相同。對抗冠病疫情對我國來說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尤其是當客工群體出現大量病例的時候。我們很早便開始留意客工宿舍的情況,並已加強防範。不幸的是,由于冠病的傳染力比沙斯高出許多,我們之前的防範措施因而顯得不足。截至3 月25 日,本地的客工宿舍並沒有確診病例。但在僅僅10 天後,也就是4 月4 日,客工宿舍的病例就增加到26 起,于是我們果斷采取行動將病患隔離開來。然而,由于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加上客工在宿舍內過著群居生活,因此在兩周後的4 月20 日,客工宿舍每天的新增病例就達到1000 多起。
在這之前,我們已經預料到新加坡需要社區護理設施,也已經動工興建。我們在四月份早期加快了這些設施的建設進度,並擴大其規模,每天都在增加它們的容量。當疫情在5 月12 日達到高峰時,這些社區護理設施和其他類似設施共容納近兩萬名病患,比我國所有公共急症醫院的總容量還要大。我們動員了來自公共服務部門、政聯公司以及私人領域的資源,協助設立和管理這些設施。許多醫務人員也挺身而出,協助維持日常運作。這麽一來,我們就能照顧到每一名病患,也不會讓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威脅到性命。
我們的團隊傾全力參與這次的行動,目前依舊馬不停蹄,努力將客工宿舍的疫情全面控制下來。如今每天的新增病例已減至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也有約三分之二的病患已經痊愈。
盡管新加坡武裝部隊和內政團隊不曾爲這樣的任務接受訓練或提前做准備,但他們展現了隨機應變和時刻准備就緒的特質,在短短幾天內就成立了跨部門工作小組,支援已經身在前線的人力部和衛生部同僚。工作小組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設立了疫情指揮、管控和通訊機制、派遣前線保障支援小組到所有客工宿舍照顧超過30 多萬名客工,以及支援衛生部的醫療援助計劃。
每天有多達1000 名病患送到我們的護理設施,而工作人員必須對他們一一進行追蹤、檢測和監察病情,還要把仍可感染他人的病患隔離開來並安全地把他們遷移到適當的住處,同時爲他們提供所需的治療。
在過去的兩個月裏,我和工作小組的許多成員密切合作,也十分留意他們的工作情況。我很感謝他們每一個人付出非比尋常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這次的任務相當艱巨,而這支由全國人民組成的團隊表現得非常出色。
這次的經曆讓我清楚意識到,即便一切太平,我們也要居安思危,爲不可預知的未來做好准備,爲國家培育人才、積蓄力量。這樣一來,我們遇到危機時,才能果斷行動,並且靈活和快速地應對。
經濟韌性
第二,我們必須保持我國經濟的韌性。短期內,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應對冠病疫情對我們的生計和供應鏈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到目前爲止,我們仍能通過積累儲備、擴大進口來源和自主生産,確保食物和必需品供應充足。這有賴我們經過多年努力才建立起來的工業産能和經濟韌性。
我們每天爲國人提供有關疫情的最新消息,在應對這場危機時采取透明、有序和全面的應對方式。這進一步加強了國際投資者對我國的信任,也提升了新加坡可信、透明的信譽,對我們來說相當有利。
過去,新加坡也曾面對並成功克服類似挑戰。在建國不久後的1967 年,英國宣布從新加坡撤軍。當時,英國的這項舉措可能讓我國減少20%的國內生産總值,並失去多達7 萬份工作,而當時的新加坡公民一共只有現在的一半。那可不是周期性的經濟衰退,而是長久的結構性萎縮。但國人還是咬緊牙關、奮力拚搏,堅毅前行。我們投資于人民的教育和基礎建設,對外開放,也大力發展新的工業領域,如造船業、修船業、電子業和旅遊業等。和1967 年相比,今日的新加坡堅韌許多,並更有能力開拓新市場、發掘新商機和創造新工作,以替代所流失的生意和工作崗位。
我的內閣同僚會在接下來幾天,和大家分享更多有關如何保持新加坡經濟韌性、推動經濟複蘇,以及刺激經濟增長的計劃。
社會韌性
每一場危機都會對我國的社會結構造成壓力。建國時期的動蕩不安,讓國人深刻意識到維護社會和諧與團結的重要性。
要維護得來不易的和諧與團結,第一步就是確保每名國人從小都有機會接受教育,以便將來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共享我國經濟發展的果實。
我們致力讓所有新加坡人都買得起優質的公共住房,讓他們更願意爲國家的未來奮鬥。來自各族群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同一座政府組屋,在拉近彼此距離的同時,也促進了種族及宗教和諧。
在面對危機時,新加坡人靠經年累月建立起來的互信共渡難關。例如,2001 年的911 恐怖襲擊事件後,我們雖然共同面對恐怖主義的威脅,卻沒有因互相猜疑而導致關系緊張,造成社會分裂。同樣地,我們也經曆了亞洲金融危機、沙斯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機等重重挑戰,自始至終互相扶持。
此次的冠病疫情對我國是更大的考驗.我很欣慰看到許多國人以及在本地生活的外國朋友主動給予客工們關懷和照顧,種種善舉體現出他們的愛心和憐憫之心。他們不分種族和宗教,向社會上較弱勢的成員伸出援手。
其實,我們同爲人類,在危機中的一言一行,揭示了我們真實的一面,並反映新加坡和其人民所秉持的價值觀。
冠病疫情並不是新加坡面對的第一場危機,更不會是最後一場危機。作爲小國,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也更加脆弱。在新加坡短暫的曆史中,我們一次又一次經曆並克服了各種危機。我們可說是大約每十年都會遇上一場危機,其中一些還較爲嚴重。這次的冠病疫情,是我在投身公共服務的40 多年裏經曆過最大且最複雜的一場危機。
爲了對抗疫情,我們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動用了各項資源,包括國家儲備金、整個公共服務體系,並啓動危機處理機制和利用社會資本。
許多新加坡人也積極向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在阻斷措施期間,大家各盡其責,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我們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出現社會分化的現象。社會分化影響了這些國家妥善應對危機的能力,進而斷送了人民的生命和生計。
政府的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負責統籌我國對抗冠病疫情的工作,小組由新一代的部長、公務員、醫療專業人員、以及內政團隊和武裝部隊人員擔任領導工作。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第一次面臨重大危機。年輕部長咨詢了資深內閣同僚的意見,借鑒他們的經驗和知識,也在政府內部及以外廣納建議。過去幾個月,我同他們緊密合作,每天都交流意見,過程中大家也暢所欲言。他們臨危受命,不負所托,並發揮了團隊精神,積極率領新加坡人共同抗疫。這是我們一同確保新加坡領導班子的韌力、以及領導方針得以延續的方式。
新加坡人團結一致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堅信我們能夠克服這場危機,以及將來可能面對的任何挑戰。只要我們萬衆一心,我們一定能夠打造更強大、更美好的新加坡。
祝大家身體健康,阖家安康。謝謝!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