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韬略 遺墨
香港變得無足輕重,但新加坡依然越來越重要,這是爲何?
新加坡和香港作爲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在90年代亞洲經濟崛起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他們最爲人們熟知的,就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地位。
縱觀兩者曆年的GDP數據,可以發現香港曾一直穩居新加坡之上。
1960年至1997年,香港的GDP大約是新加坡的兩倍,1997年至2010年之間香港的GDP也遠超新加。然而直到2010年開始,局面突然被逆轉了。
新加坡居然在經濟上逆襲了香港!
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如今,香港以高房價、金融聞名,脫實向虛的很。但曾經,香港可是亞洲制造業發展的“弄潮兒”,李嘉誠起家就靠塑料花制造業。
在20世紀60年代初,香港的制造業已經成爲了“亞洲四小龍”的龍頭。而彼時,新加坡被迫從馬來西亞獨立,還在爲如何“謀生”而發愁。
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的制造業開始快速發展。
70年代末,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官方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通過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從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技術密集型産業過渡,成功建立起以電子電器、石油提煉、機械制造爲主體的制造業,成功跟上了西方國家調整的步調。
此後,新加坡的制造業發展呈現出逐年穩步上升的態勢,其制造業GDP占比幾乎從未低于20%,高時甚至超過25%。
新加坡生産了全球大約60%的微陣列、35%的熱循環儀和質譜儀,占據了全球10%的制冷壓縮機市場、30%的助聽器市場以及70%的半導體引線焊接機市場……這些已成爲新加坡經濟的重要引擎。
精密工程制造業,其産值占國民生産總值的25%左右;電子産業中,新加坡生産了全球約20%的半導體設備。
在制藥行業,全球收入最高的10種藥品中有4種在新加坡生産,制造業爲45萬新加坡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占整體勞動力的12%。
而反觀曾經的龍頭香港,卻因爲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完成制造業轉型,導致技術密集型産業大規模遷往內地,制造業從此逐漸顯現出空心化的現象,工業GDP占比僅有7%,制造業GDP占比更是僅有1%。
特別是1991-1997年間,香港股價和房價的增值共計7萬億港元,而這恰好等于香港在這7年間GDP總和。也就是說,這期間的香港經濟全靠股價和房價撐著,制造業貢獻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到了1998年,香港才意識到“要成爲在發展及應用資訊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電子商業和軟件發展上處于領導地位”,隨即公布數碼港計劃。
可惜爲時晚矣。
2009年,86歲的李光耀在接受《海峽時報》專訪時提起香港地産商:“他們制造出什麽行銷世界的産品了嗎?沒有!”
兩年後,這句話被收錄進《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之中,以此告誡和警醒新加坡——什麽才是真正的生存發展之道。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