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人分布在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等地,大多數是回教徒。
馬來人在發展中又吸收了其他不同的血統,而馬來人與馬來西亞人不同,後者包含了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等各少數民族。
新加坡馬來人最早來自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爪哇島和巴韋安島,以及馬來半島。
8視界
沿著新加坡的菜巿路往北走,基本都是組屋區。而新加坡著名的菜市街就在那裏!
菜市路源于20世紀初,所在的位置于勿洛北一區,標志性的建築物就是阿爾安沙回教堂。
8視界
回教堂在近幾年已經進行了擴建和翻新。據悉,新加坡阿爾安沙回教堂已有38年的曆史,如今可容納4500名回教徒。
李顯龍總理曾在這裏與封齋的400多名回教徒,按照開齋節傳統吃棗喝水。
8視界
新加坡的友諾士地鐵站,名字的由來是一位馬來人。
他曾是新加坡的馬來人聯盟主席,也是馬來新聞業之父,他的名字叫做穆罕默德·友諾士·米· 阿都拉,出生于1876年。
友諾士對新加坡的貢獻在于,他成功向殖民政府申請,使得原來是一片叢林的地方,成爲了一個純粹的馬來人鄉村。
8視界
新加坡的馬來人聚集地原先在加冷河畔。由于加冷要建設機場,所以,群體馬來人就要搬遷。
當時在友諾士的不懈說服下,馬來人得以集體遷移到了甘榜馬來,這就是今天的友諾士。
8視界
友諾士曾在萊佛士書院接受教育,友諾士也對當時的殖民政府忽略了社會福利而深感憂心和不滿。
在1926年,友諾士與一群同樣有抱負的年輕人一起成立了“新加坡馬來人聯盟”這樣是爲了提升馬來社群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馬來人的受教育程度。
8視界
1927年,新加坡的馬來聯盟申請得到了批准,一舉獲得了70萬元的津貼,購買了240公頃的土地,同時,在這片土地上發展起來了馬來村落,被命名爲“Kampong Melayu”。
到了1930年,馬來村居民爲了紀念友諾士,把鄉村改名爲甘榜友諾士。
8視界
直到今天,在新加坡的馬來人身份認同,都具有以下特性:
1.信奉伊斯蘭教;
2.朗讀阿拉伯文撰寫的可蘭經;
3.奉行馬來人的生活習俗等。
8視界
今日的友諾士不僅是地鐵站和其他巴士總站的稱謂,也是馬來人的先驅的懷念和回憶!
甘榜格南位于橋北路和美芝路之間,最初是梧槽河口的一個小漁村。kampung意爲鄉村。
這片地區以種植格南樹而聞名,這種樹一般生長在沼澤地周圍。這片區域被設爲曆史保護區,大部分建築意境修繕完成。
8視界
甘榜格南美輪美奂的建築、異國情調的裝飾品和可口精致的美食,實屬新加坡值得一遊的民族聚集區。
另外還有著新加坡“彩虹巷”之稱的“哈芝巷”也是一條充滿活力的小巷!
房屋整齊排列,都漆上了不同的豔麗色彩,巷口的牆壁上繪著生動且富有童趣的彩繪,使整個巷子沉浸在一片熱鬧與活潑的氛圍!
8視界
最好的參觀時間是在齋月期間,宗教在這裏留下的豐富傳統和文化在齋月得以盡情釋放!
在每年的開齋節期間,甘榜格南周邊地區到處林立著各種小吃攤位和傳統文化演出,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的節日氛圍裏。
8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