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命運讓我們選擇了浮爾舒,浮爾舒就是我們的家。在這個家裏,安安靜靜,無牽無挂,白天,看那海連天,天連海,胸懷和天地比寬。晚上,聽著海濤唱,迎著晚風吹,渺小的生命和大海同在。在如此博大無垠的大自然中,我們垂暮的生命,就像天邊的星辰,遙遠,卻閃爍著微光。我們很快,就會變成一顆光燦燦的流星,點染墨黑的天的一角,然後化爲一顆塵粒,在宇宙間漂浮。
這是《浮爾舒1001》中的人物台詞,3位百歲老人乘坐著這條船,漂浮在廣袤無垠的海面上,遠離塵世的喧囂,最後漂浮在宇宙間。如果是你會覺得舒服惬意嗎?如果真的有這樣浮而舒的地方你會去嗎?戲如人生,翻開《浮爾舒1001》這部科幻劇,也許你會找到答案。
這部科幻劇的作者就是韓勞達。翻開他的劇本、相聲、隨筆集,就如翻開他的人生篇章。這一本本集冊記錄他的所思所想,記錄他對人生的理解,從初識到深刻;記錄他對人性的省思,從迷茫到醒悟;記錄他對藝術的追求,從懵懂到明晰;記錄他的藝術生涯,從蹒跚起步到得到國家級的認可。到目前爲止他拿到兩個重量級獎項:“新加坡文化獎”(戲劇)和“華族文化貢獻獎”(個人)。
從海南到新加坡
韓勞達本名韓永元,1947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海南文昌縣公坡市潭北村。母親第一次帶他回祖籍時他未滿周歲,三年後返回新加坡,所以他並未留下對老家的深刻記憶。
父親韓明豐(已故)18歲時只身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94年人生經曆磨難坎坷,卻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對家鄉念念不忘。他多次彙款回鄉,最大的願望便是有一天能衣錦還鄉。可惜他年少喪父,母親和二弟在日本占領海南時期被日軍殺害,再無緣得見。
韓勞達回憶父母在垂垂老矣之時,仍不忘回鄉祭祖。“我根本沒意識到這一次還鄉具何等意義,只記得兩老出發前忙得不可開交,像辦喜事似的,還准備了很多發給鄉親的‘紅包’。那種還鄉在即欣喜若狂的心情,我是從他倆帶回的一大疊照片中才獲得感受。”
隨著年齡的增長,韓勞達更能夠體會老父親作爲第一代移民的思鄉情結,體會父親當年背井離鄉遠渡重洋時對家鄉的不舍。耄耋之年的蒼蒼銀發,拄著拐杖的蹒跚腳步,父親雨中在祖父墳上祭拜時的老淚縱橫,都讓他體會到父親心中對故土的魂牽夢萦。
韓家的子女都很孝順,在父親病危之時問及心願,老人聲音沙啞:“如果能走,還想回海南。”韓勞達當時無言以對,一顆心直往下墜,哽咽良久說:“我回去,拍一部老家的影片回來給你看,就當成你回去過,好嗎?”韓勞達一路辛勞拍回視頻,父親看完視頻後精神大振。“從醫生囑咐我們准備後事,到爸爸最後撒手人寰,足足過了半年有余。思鄉之情給予爸爸的精神力量竟是如此神奇!”韓勞達感歎道。
韓勞達一路辛勞拍回視頻,父親看完視頻後精神大振
韓家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韓勞達笑說:“韓家四個男孩子的名字連起來很好聽,叫‘山川永壯’,我是老三永元。筆名勞達是海南話裏老三的諧音。”
韓勞達的大哥是新加坡資深報人與文史工作者韓山元(已故),他表示大哥是他文學道路的領路人,對他有莫大的幫助。
兒時的韓勞達還未表現出文學藝術上的天賦,直到1962年上中一,他進入“中正戲劇會”,在這裏接受戲劇的啓蒙。他跟著學長們釘布景、打燈光,學習舞台美術的基礎知識。排練時導演的嚴肅認真與演員的全情投入,以及後台人員的沉著應對都讓他記憶猶新,開啓他認識戲劇新世界的大門。
如今他仍珍藏著自己中一那年的日記本,其中一頁寫道:“在劇院裏我吸收了很多經驗,這將是我戲劇工作的開始,以後我一定再接再厲。”當年的少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回憶當年,感慨良多。
在中正戲劇會的三年對他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幾乎奠定了他將來的人生之路。1967年他進入華僑中學。1969年至1970年他在新加坡師資訓練學院獲教育文憑,開始任華文老師。1970年他進入“新加坡表演藝術學院”(實踐藝術學院前身)戲劇班,從此把業余時間都交付在對戲劇藝術的探索上。1972年他創作的第一部朗誦劇《走出牢房的人》由南方藝術團公演。
從相聲到戲劇
韓勞達藝術生涯的重要裏程碑之一,是在1973年南方藝術團的第二次《生活文藝晚會》上。他寫的相聲段子處女作《送票》,表演者是郭寶崑和何鏡光。他回憶當年:“《送票》的排練過程,就是腳本的修改、成型過程。寶崑一次又一次地和我討論腳本的修改。到了表演成型,他和搭檔的二度創作,更叫本子中的包袱一一抖響。”
因爲當時盛行集體主義思潮,大家創作一概以“集體創作”署名,後來出版相聲集時,征得郭寶崑同意,韓勞達才把《送票》當作兩人的聯合創作。
談到相聲處女作《送票》的寫作靈感,他表示是源自中國著名相聲演員馬季的《友誼頌》。那時有一位做海員的朋友,從中國帶回新加坡一盤相聲磁帶,這盤磁帶給他打開了一道充滿魅力的藝術之門。
《送票》講的是新馬華人跟馬來人的兄弟情誼,演出後大獲成功,從新加坡演到馬來西亞南北城鎮。這讓韓勞達意識到相聲不單可以帶來歡笑,也可以起到反映社會現象和現實生活的作用。
1979年,韓勞達根據中國出版的一本有關曲藝的書籍,寫了一些介紹相聲特點的文章,後來收錄在《關于相聲》一書中。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那時他覺得相聲像談天說地一樣,所以出版時他用的筆名是譚天。1982 年他創作話劇《金銀花》,1984年創作話劇《門》、《烏拉世界》。同年又出版了一本《譚天相聲集》。
1985年,韓勞達在新加坡推廣相聲之事,被中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得知,雖素昧平生,但馬季卻托人給韓勞達送了一本名爲《相聲藝術漫談》的書,鼓勵他繼續相聲創作。
1986年,韓勞達出版《勞達劇作》,同年創作並導演《五個天平座》,還聯合創立了新加坡第一個相聲藝術團體“新風相聲學會”。
1988年,馬季在馬來西亞演出,韓勞達慕名前往。演出結束後,馬季盛情邀請韓勞達到住處一起研究自己的新創作,一直聊到深夜兩點。當時馬季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但依然堅持到海外推廣相聲藝術,登台演出。韓勞達覺得這種對藝術的奉獻精神非常讓他感動,自己也有了一種推動華族文化的使命感,超越利益、金錢和名譽!這一年,他又出版了一本新書《譚天相聲二集》。
韓勞達和馬季後來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再次出書時馬季還親自用硬筆書法爲他寫序。他表示,馬季不單在相聲領域造詣深厚,書法也很了得,至今他在家中仍懸挂著馬季的書法作品。
再次出書時馬季還親自用硬筆書法爲韓勞達寫序
韓勞達憑借與馬季的深厚私交,後結識姜昆、唐傑忠、李金鬥等相聲名家。他從中國相聲中汲取藝術靈感,並把相聲藝術更廣泛地推廣到新加坡。他長年筆耕,寫了很多相聲段子,成爲新加坡相聲的高産作家,其作品經常在全國相聲比賽中奪魁。他還積極邀請中國相聲大師來新演出交流,推動了新加坡相聲藝術的發展。
1991年攝于獲文化獎前,右側的書法作品是馬季當年贈給韓勞達的墨寶
1989年至1995年期間,韓勞達擔任“新加坡華語戲劇團體聯合會”秘書長、會長。1989年在電視台拍攝《笑一笑,少一少》相聲電視專場,任腳本咨詢,並和馬季一起改編群口相聲《誇家鄉》。1990年執行導演史詩劇《新加坡河》。同年受邀到上海參與“國際相聲交流演播”,由楊世彬、黃家強演出作品《情歌串串》。
1991年,韓勞達榮獲新加坡國家級獎項——新加坡文化獎(戲劇,1990年度),這個獎項充分肯定他在戲劇領域做出的貢獻,也讓他更有信心堅持藝術創作之路。這一年他爲南洋華僑中學創作、出版並導演話劇《陳嘉庚》,出版《信步走過——80年代新加坡華語劇壇》。1992年創作話劇《飛天賦格》。
從教師到劇作家
時間到了1993年,這一年韓勞達將華文教學推向社會,自己創辦“漢語文中心”。他自1970年開始在政府學校任華文老師,幾十年的教學生涯積累了豐富經驗,再加上在教育部負責編寫教材的經曆,讓他在舉辦應對華文會考講座時,大受歡迎,場場爆滿,還有很多人沒能報上名。這成了他創辦“漢語文中心”的契機。十多所分校也應運而生,遍布新加坡全島。
韓勞達說:“語文的學習是無止境的,我每上一堂課,總是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務必讓學生親近母語、愛上母語。”在語文中心,他要求老師們不止教語文還要教文化,各類華人習俗、文化活動、曆史淵源都要講給學生聽。課程設有“文化點心”環節,就是希望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華人的傳統文化習俗。
辦校之余,他抓緊時間創作。1994年創作兒童文學《魚尾獅的故事》(共5本)獲國家書籍獎。1995年他榮獲中國曲藝家協會頒發“傳播獎”。同年創作科幻劇《浮爾舒1001》,參與亞洲演藝節。1996年公演“譚天相聲作品專場”爲華社自助會籌款。1997年創作並公演《椰林學校》。1998年創作《潮州袋鼠》,參與華族文化節。
2000年,他出版《勞達相聲集三》。2002年出版《趣談活用》。2004年爲南洋藝術學院戲劇班畢業演出重寫《五個天平座》。同年出版《勞達校園相聲》。2005年率翁盈芬、王玮鱗參加北京電視台主辦“立白杯”相聲小品邀請賽。2007年在北京與中國著名相聲演員李金鬥、李增瑞結拜爲義兄弟。2008年率王玮鱗、吳佳恩赴北京參與中央電視台“相聲電視大賽”海外組。
2007年在北京與中國著名相聲演員李金鬥、李增瑞結拜爲義兄弟
2010年,韓勞達終于了卻多年心願獲頒“中國廈門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他辦校、寫作、讀學位同時進行,讓人驚歎他的時間管控能力。
因當年家境不允許,他雖被南大錄取,卻沒能力付學費,于是報讀師資訓練學院。父母對此耿耿于懷,自責沒能力供他上大學。韓勞達覺得唯有用實際行動告慰雙親。當他拿到碩士文憑後,母親喜不自勝,掉下兩行熱淚。他把文憑捧到父親靈前,口中念道:“爸,我畢業了!”
2010年他出版《勞達劇作集1972-2004》、《事事關心——給新加坡的中學生》。2011年接受中國北京電視台訪問,于《國風》系列播出。這一年他策劃、統籌戲劇與多媒體相聲《百年笑滄桑》,由新風相聲學會與濱海藝術中心聯合呈獻並擔任華文教學研究中心客座講師。2012年首次創作並登台演出單口相聲《笑與“笑”》(參與“老少樂”相聲專場)。青少兒廣播演藝組亦公演了“勞達相聲作品專場”。
2015年他出版《勞達隨筆集》。創作相聲劇《獅城懸案》由“新風相聲學會”于濱海藝術中心大劇院公演。韓勞達表示:“多年來我們一直努力讓相聲更接地氣,更具草根性。”他使用相聲劇的形式描繪多個曆史懸案,故事雖然有沉重的時刻,但仍保持喜劇風格,笑料百出。2016年他編導《向曆史提問號》相聲系列。
1984年,由文學書屋出版的《譚天相聲集》,以及2015年,由新加坡新風相聲學會出版的相聲劇《獅城懸案》特輯
2017年,韓勞達榮獲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頒發首屆“華族文化貢獻獎”(個人)。這個獎項旨在表彰不同領域爲新加坡本地華族文化傳承、推動、提升和傳播做出卓越貢獻的個人與團體。韓勞達因多年來努力不懈地爲本地戲劇、相聲的創作和創新作出貢獻而獲得肯定,成爲個人獎得主。
2017年,韓勞達(右二)榮獲華族文化貢獻獎
從戲劇到現實生活
韓勞達表示,他是“因戲得緣”。他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戲劇人生的啓示及家人給他的支持。太太高慧碧是早年有名的話劇演員,現在也還是戲劇表演的老師。她七十年代在“新加坡表演藝術學院”(實踐藝術學院前身)任語言藝術老師,韓勞達是班裏的學生,兩人因此結識。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走到一起。韓勞達表示,太太爲人非常低調,之前有人采訪她,她連自己的照片都不想登出來。
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子是備受矚目的本地動漫導演韓蘊光。他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家中成長,故也踏上藝術創作之路,開創了動漫制作公司。動漫短片《小提琴》在新加坡慶祝50歲生日時推出,曾在新傳媒5頻道播出。該片在Apollo Awards摘下最佳二維動畫片與音樂獎。
韓勞達家全家福(攝于2017年)
2020年是韓勞達踏上藝術之路的第50年,本想在去年10月重新公演改寫後的《浮爾舒1001》科幻劇,但因疫情耽擱無法實現。韓勞達表示,現在已經卸下工作的重擔,時間充裕,加上有新的生活體驗,可以專心重寫劇本,還要把這次疫情寫進去。他找來老友們暢談新加坡與世界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發揮想像力,把幻想融入現實,力圖以今天的視角,賦予劇本更深刻的內涵。
劇本描寫世界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國際跨國公司提供高科技船只供老年人生活,大家希望上船以後能夠與世無爭。可人即使到了最小的單位裏,只有兩三個人還是不斷有爭鬥和矛盾。
劇中人說道:“我來追求一種超脫式的安甯,可是,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三個人,也沒法子享有持久的安甯。”人們知道自身最終會化爲一顆塵粒,在宇宙間漂浮,可仍然有“二元對立”的矛盾和沖突。
矛盾沖突是戲劇藝術的核心和靈魂,二元觀念亦是人性使然。筆者眼前的這位資深劇作家,在華族文化的熏陶之下,在東方哲思的浸潤之中,是否想通過劇中的角色,溟滅人類的二元觀念?筆者如是想。新劇本將如何展開?新人生再如何演繹?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