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了1006位新加坡人的采訪結果之後,南洋理工大學(NTU)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在使用無人駕駛車輛時,公衆對于無人駕駛汽車的支持程度更多的取決于其安全性,其次是潛在的信息泄露問題。
由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Wee Kim Wee)傳播與信息學院領導的研究向參與者展示了無人駕駛車輛的安全性,對人們工作和經濟的影響,以及對數據收集的正面與負面作用。這三個衡量標准是從《海峽時報》 2015年至2020年新聞報道的內容中分析得到的。
無人駕駛汽車測試 來源:NTU官網
其次,這項研究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內容讓參與者進行評估:
你認爲無人駕駛汽車是好還是不好?
你認爲推出無人駕駛汽車這一舉動是明智的還是不合適的?
你認爲推出無人駕駛汽車這一舉動是積極的還是令人不快的?
你認爲無人駕駛汽車是有用還是無用的?
你認爲無人駕駛汽車是危險的還是安全的?
無人駕駛汽車測試 來源:NTU官網
網絡上有很多支持無人駕駛汽車的帖子裏提到其許多優點,例如使用無人駕駛汽車將創造大量的高薪工作,無人駕駛汽車也將通過大數據收集來了解每一位乘客的喜好,以提供最佳乘坐體驗等等。盡管如此,受訪者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態度卻並不是很樂觀。
NTU成立首個自動駕駛汽車測驗中心 來源:NTU官網
NTU 2020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已經存在的價值觀決定著民衆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態度。這項發表在科學雜志《交通研究》上的文章發現,公衆對使用無人駕駛汽車的意願是“積極的”,這是由其價值傾向(例如,他們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風險和收益的感知)驅動的。
研究小組的負責人Shirley Ho教授表示:“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爭議主要取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其局限在于人工智能做出的判斷取決于人類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社會規範。此限制可能帶來安全風險,例如造成交通事故。這可能是爲什麽受訪者對安全隱患更加敏感的原因。”
一名研究人員正在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來源: NTU官網
在這項研究中,Shirley Ho教授及其團隊還發現,盡管公衆承認自動駕駛汽車的潛在好處(例如讓老年人和殘疾人出門更加便利,降低油耗和提高人類生産力等),但他們也認爲無人駕駛汽車具有很高的安全風險。除了可能導致交通事故的技術錯誤外,受訪者還擔心由于無人駕駛汽車中精確的位置追蹤功能而導致的來自黑客的攻擊。
她補充說,隨著全球範圍內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數據將爲決策者提供了重要的見解。新加坡已經將人工智能擴展到了西部地區的所有公共道路上,並計劃從明年開始爲三個地區提供無人駕駛巴士服務。
NTU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 來源:NTU官網
Shirley Ho教授同時也是NTU藝術,人文,教育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主任。她說:“鑒于無人駕駛汽車有望被納入新加坡的陸路交通總體規劃,因此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了解公衆的想法以及建議。
“我們的研究發現,解決安全問題很重要。即使已經采取了我們能想到的所有安全措施,但在大規模開發無人駕駛汽車之前,我們仍然需要向公衆進行咨詢,以確保在技術開發過程中考慮到公衆的感受。”
該研究于二月份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上。
已發表文章
已發表文章
參考文獻:
1. Safety concerns determine level of public support for driverless vehicles, finds NTU Singapore study, NTU Media Release;
2. The NTU research paper titled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framing of driverless cars: framing effects, attitude volatility, or attitude resistance?”, is published online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4 Feb 2021. DOI: 10.1093/ijpor/edab001;
3. The NTU research paper titled “Driving without the brain? Effects of value predispositions, media attention, and science knowledge on public willingness to use driverless cars in Singapore”, is published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Volume 71, May 2020, Pages 49-61. DOI: 10.1016/j.trf.2020.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