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9日訊)31歲母親捐肝救4歲兒!男童診斷出膽道閉鎖症,出世僅42天動肝門腸管吻合術,但情況未見好轉,母親通過肝髒移植微創手術捐肝保他一命。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今早宣布推出嶄新肝切除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簡稱MIS),以較小的切口進行活體肝髒移植,減短捐肝者的痊愈時間、疼痛,也縮小傷疤。
蔡玉湘(31歲,家庭主婦)是其中一人,她去年8月26日將部分肝髒捐給現年四歲的兒子陳俊凱。
蔡玉湘去年8月26日將部分肝髒捐給現年4歲兒子陳俊凱。(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提供)
她說:“兒子未出世前與出世時一切正常,是個健康寶寶。但他出世兩周後在例常檢查時發現黃疸指數達到300多,在較高的範圍。”
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們送兒子到醫院做檢查,之後診斷出他患有膽道閉鎖症(Biliary Atresia)。
“醫生表示須要立刻動手術,兒子在住院兩三天後就進行肝門腸管吻合術(Kasai),那時他僅出世42天。”
起初,陳俊凱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兩個月後黃疸指數仍持續增高,徘徊在100多到200多的指數,皮膚也逐漸變黃。
“在進行肝門腸管吻合術的一年半後,醫生告知他須進行肝髒移植。在進行檢測後,發現我適合捐肝給兒子。當時醫生給我兩個手術選擇,一是肝切除微創手術,二是傳統的肝髒移植手術。”
由于複原時間較短,能盡快痊愈照顧手術後的兒子,傷疤也相對不明顯,蔡玉湘決定進行肝切除微創手術。
“我住院五天出院就能緩慢行走,手術兩周後傷口就不痛了但不能提重物,三周後則恢複正常狀態。”
她也鼓勵其他能捐肝的人說:“現在有這個新技術,如果符合捐肝就不要排斥,要相信醫生,能幫忙就幫忙。”
僅留下五公分傷口
蔡玉湘說,在離開手術室後,腹部僅留下五公分傷口,身體也很快恢複到手術前情況。
“進行移植後,兒子須住院三周。這個微創手術讓我盡快複原,到醫院照顧他。”
她也說,手術後兩周不能提重物或抱兒子,兒子雖然要求她抱抱,但年幼的他在得知媽媽爲他“挨刀”後也能體諒。
爲蔡玉湘進行微創手術的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肝髒移植高級顧問醫生勾偉傑副教授也說,普通的肝髒移植手術中須要在捐贈者的腹部劃出20至25公分的切口才能取出肝髒。
他說,這方法對外科醫生而言更容易進行,因爲切口夠大。“微創手術在技術方面相對地更有挑戰性,所以要確保成功率達至最高程度,我們須結合對肝髒移植與對微創手術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兩組人合作進行。”
國大醫院至今完成15起手術,當中8起是成人捐贈給孩童的案例。
勾偉傑副教授坦言,之前有些適合的捐贈者知道手術後留下的傷疤不小而決定不捐,希望通過這微創手術的愈發成功,讓他們知道如今傷疤會小很多,鼓勵適合者挺身而出。“但當然也有些一心想捐贈的人不在意傷疤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