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我們通常很注重孩子的品行,所以孩子愛撒謊是大部分家長都不能忍受的。我們往往一發現孩子撒謊,馬上就從嚴處理,但是卻發現孩子撒謊的次數越來越多,讓不少家長很頭疼,甚至覺得孩子品行不端,對孩子喪失希望。
爲什麽會出現越管教撒謊越甚的情況呢?那是因爲我們對孩子撒謊背後的深層原因沒有深入了解,只是簡單粗暴地處理,當然治標不治本。
什麽是撒謊
簡單來說,撒謊就是孩子說的話與事實不符。撒謊又可以分爲無意撒謊和有意撒謊。
一、無意撒謊
無意撒謊我們可以理解成“假撒謊”,這種現象往往會出現低齡孩子身上。孩子小時候,因爲表達不清或者是理想和現實相混淆導致說話行爲。
我曾經是一名幼兒園老師,經常會有小朋友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明天過生日”,開始我還以爲是真的,但是每天都有幾個小朋友這樣說,一問家長才知道,有的小朋友已經過過生日了,有的還有好幾個月才過生日。
那麽孩子爲什麽這樣說呢?無非是自己想過生日、想吃蛋糕了而已。所以以後再碰到孩子對我說要過生日了,我就會笑著說:“是嘛!謝謝寶貝跟老師分享這個好消息!那寶貝又要長大一歲了,會更能幹了啊!”聽到這話,小朋友就蹦蹦跳跳走開了。
其實遇到這種謊言,沒必要拆穿,因爲孩子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無傷大雅。甚至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小小的“謊言”了解孩子的心裏想法,進而引導孩子的發展。
還記得有一次,聰聰媽媽來送聰聰的時候問我,“聰聰說昨天在幼兒園吃飯快,得到老師表揚了是嗎?”我先是一愣,仔細想想昨天我並沒有表揚聰聰,而是表揚了另外一位小朋友。聰聰媽媽一看到我這種反應,當場就想發火:“你這個孩子,怎麽能撒謊呢?明明老師沒表揚你……”,我趕緊打斷媽媽的話說:“聰聰是不是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今天聰聰吃飯一定要好好表現,爭取也得到老師的表揚好不好?”孩子沖我點了點頭。那天,聰聰果然吃飯表現得很好,得到了我的表揚。
所以,有時候孩子“撒謊”,只是由于理想和現實不能區分,在表達自己的小願望而已,我們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有意撒謊
有意撒謊我們可以理解爲“真撒謊”,通常出現在年齡稍大的孩子身上,往往孩子爲了逃避懲罰或達到某種目的而掩蓋事實的有意行爲。這類撒謊行爲要引起家長的重視,因爲這種愛撒謊的行爲一旦養成習慣,後果不堪設想,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
但是,家長決不能采取簡單粗暴地方式“一打了之”,因爲這樣,孩子的撒謊行爲非但不能好轉,還會變本加厲。
浩浩今年上三年級了,父母很重視學習成績,對浩浩要求特別嚴格,一旦成績低于90分就會面臨棍棒伺候。有一次,老師讓把期中試卷帶回家簽字,但是浩浩這次只考了86分,不敢拿回去讓父母簽名,所以就自己模仿爸爸的筆迹,並且爸爸問期中考試沒,浩浩說沒有。結果過了一周,老師突然跟爸爸說浩浩最近學習有所下降,以前都是九十多分,期中考試只考了八十多分,最近上課也不是很專注。
爸爸一聽老師這麽說,當即火冒三丈,回家就把浩浩打了一頓。
原來,浩浩最近注意力不專注,是因爲很羨慕同學的電話手表,于是想借同學的戴一天,結果不小心弄丟了,浩浩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又無力賠償,每天憂心忡忡。
由此可見,孩子很多時候說謊,都是因爲不敢跟家長說真話,因爲說了真話就會面對責罵甚至挨打,孩子爲了逃避懲罰,所以抱著僥幸心理學會了撒謊,並且說真話的懲罰越重,孩子選擇說謊的可能性越大,只要偶然逃脫懲罰,孩子就會屢次說謊,進而養成習慣。
孩子爲什麽撒謊
孩子爲什麽不願意說真話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
現象一、晨晨媽媽規定只能晚上才能看電視,上午不允許看電視。但是有一個電視節目只有上午才播出,于是晨晨上午就偷偷打開電視機,然後在媽媽回來之前關上。
-
現象二、小華跟同學踢球,不小心把窗戶打破了,媽媽問誰打破的,小華卻說不知道。
-
現象三、琳琳和朋友約好一起去網吧,但媽媽知道肯定不讓,于是說去同學家寫作業。
-
想象四、俊俊這次數學考試又不及格,爲了避免爸爸責罰,于是謊稱卷子還沒有發。
-
現象五、小童今天不想去上學,卻謊稱肚子痛。、
-
……
通過分析這些孩子說謊的現象,我們發現孩子之所以撒謊,是因爲說真話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說假話卻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逃避懲罰,那爲什麽要說真話呢。孩子和成人一樣,懂得趨利避害。
英國心理學專家伊恩·莱斯利(Ian Leslie) 在《說謊心理學》中說:“說謊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 是一種生存能力。一個人誠實不僅僅因爲這是一種 美德,而且因爲誠實最終對自己有好處。”所以要想糾正孩子愛撒謊的行爲,就要改變“撒謊帶來益處”這種邏輯,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改變“撒謊帶來益處”這種邏輯,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一、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學會溝通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有的家長不管青紅皂白,先把孩子大罵一頓,這樣的教育怎麽會成功呢?
當發現孩子撒謊,我們先不要那麽著急動怒,不妨好好跟孩子溝通一下,孩子爲什麽撒謊。
上文當中的浩浩,如果爸爸不那麽武斷,而是了解下孩子爲什麽會學習下降,爲什麽注意力不集中,便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我們從浩浩撒謊說起,浩浩因爲弄丟同學的電話手表而心神不甯,無法認真聽講,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又導致自己僞裝爸爸的筆迹簽字。當得知這件事,我們不妨這樣做:
在接浩浩放學回家的路上,不妨牽著手和孩子聊天,這樣能消除孩子的緊張心理,減少防備。可以這樣說:“浩浩,今天老師說發現你最近上課注意力沒以前集中,是遇到什麽難題了嗎?”這時候如果孩子還不願意說,不要逼問孩子,只要告訴他:“如果你要遇到什麽難題,爸爸會幫助你”相信這時浩浩會主動說出弄丟手表的事。這時爸爸可以進一步安慰孩子:“不要緊,以後如果再發生你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跟爸爸說,等會爸爸陪你一起去買電話手表,明天還給你同學,請求他的原諒”。這時可以接著聊:“老師說你們期中考試已經考過了,是嗎”,相信這時候孩子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說出僞造簽名的事情。這時候,家長不要慌,進一步引導:“這次因爲發生了手表丟失的事情導致沒考好,爸爸能夠理解,但是無論怎樣,撒謊和僞造爸爸簽名都是不對的,爸爸希望你下次改正好嗎?”我相信,通過這樣一次談話,遠遠比爸爸把浩浩打一頓好得多。
二、給孩子寬松的成長環境——給孩子建設性建議
剛才上文所提到的撒謊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晨晨上午偷偷看電視、琳琳去網吧卻謊稱去同學家寫作業、俊俊謊稱考試卷沒有發等等這些行爲,都是因爲家教太嚴。難道家教嚴不好嗎?父母管教孩子,當然是好事,但是往往過于嚴格,反而會逼著孩子不得不說謊。
萊斯利在《說謊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兒童心理研究者在 兩個幼兒園的實驗:前者環境相對寬松,對違規者會批評教育但不會嚴厲懲罰;後者則嚴刑峻法,容不得道德上的半點瑕疵。實驗表明,後者培養的孩子更容易撒謊。在動辄嚴懲的生活中,孩子們啓動 了過度自我保護的本能,成爲說謊的慣犯。
所以我們在教育中要盡量給孩子寬松的成長環境,要讓孩子敢于跟你說真話;不要對孩子的一言一行訂滿規矩,孩子想喘口氣必然采取說謊的辦法;同時在發現孩子說謊後,不要急著打罵上身,多給孩子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那麽什麽是建設性意見呢?簡單來說就是具有指導性,有用的意見,往往很多時候,家長只顧著自己發火,對孩子臭罵一頓,但並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撒謊後,都是反複責罵孩子:“你爲什麽說謊,不學好還光知道撒謊。”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說:“知道你不跟我說實話,我很難過,如果你跟我說了實話,我會原諒你,只要你保證下次不再這樣”。這樣孩子不僅能體會到你難過的心情,而且知道改正錯誤,下次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三、輕易不給孩子貼標簽——不要鞏固孩子的撒謊行爲
一些家長總是很容易給孩子的負面行爲貼上標簽,比如:“這孩子就是愛打架”“這孩子小氣得很”“這孩子每次考試都不及格”……殊不知,你在給孩子一次一次地貼這些標簽的時候,正在一次次地鞏固著孩子的這些行爲。
有些家長,一發現孩子說謊,就開始說:“你怎麽那麽愛撒謊”“你是個愛說謊的孩子”“你每次都說謊”,這種語言對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種致命的傷害,同時孩子的行爲也會朝著你預想的軌迹發展——“愛撒謊”“每次都說謊”。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只分析這次的事情,千萬不要用“總是”“老是”“就是”這樣的字眼評價孩子。
也盡量少用“撒謊”這個字眼,當你發現孩子說謊的時候,不妨這樣說:“我發現你和事實說的不一樣,你能把事實告訴我嗎”“你是想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績是嗎”“我相信下次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用這樣的語言,往往孩子不會形成撒謊的意識,導致一而再再而三的說謊行爲。
結語
當家長能用尊重、溝通和信任來對待孩子的時候,當孩子發現說真話更能爭取原諒、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會再選擇撒謊這種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