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5月18日電(記者 韓星童)當香港疫情出現緩和,鄰近的台灣及新加坡等地疫情相繼反彈。兩位醫學專家1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分析台灣及新加坡疫情反彈對香港所起的借鑒與警示作用,重申提升疫苗接種率、形成群體免疫的重要性。
香港本地疫情近月來趨向平穩,盡管4月時一度出現變種病毒傳播鏈,但並未導致社區大規模暴發,本地疫情正往“清零”進發。當特區政府在“疫苗氣泡”下逐步放寬社交距離及入境人士檢疫措施、香港與新加坡的“航空旅遊氣泡”也即將開啓之際,新加坡、日本等國疫情相繼反彈,台灣更是連日激增逾700宗確診病例。
這一形勢下,特區政府兩度收緊對台灣入境檢疫安排,並于17日宣布將日本、新加坡等7個國家列爲高風險B組指明地區,收緊有關地區到港人士登機及檢疫要求。港新“航空旅遊氣泡”也自然再度延期。
盡管措施收緊,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認爲感染風險仍存在,“台灣疫情從4月中已經開始,新加坡也持續一段時間了,兩個地方的病例都牽涉機場,那麽從相關機場出發來港的旅客有機會在這中途受到感染。”
現時輸入病例存在兩個特征,即年輕化、無病征,這些病例很難通過自我醫學監察找出來。爲審慎起見,梁子超建議從有關地區抵港人士,于抵港後第12日、19日多做兩次檢測,以嚴防無病征病例流入社區。
“現時香港疫苗接種人數覆蓋不夠,人流卻恢複到跟正常水平差不多,當病毒滲透入社區,尤其是傳染性更高的變種病毒,將會産生較大的風險。”梁子超以台灣爲例,“台灣爲什麽擴散得這麽快?因爲當地的社交距離措施基本全面放寬,而疫苗接種率低,當變種病毒走入一個群體免疫低的社區,自然快速傳播。”他認爲香港應引以爲戒,提高警惕。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副會長唐繼升以新加坡爲例,“新加坡和香港都是高密度的國際城市,有很多外來人口,輸入病例的風險一直存在。”他相信連日確診數字雖在低位徘徊,但香港仍存在隱形傳播鏈。
對抗疫情、提高群體免疫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最新數字,截至17日晚,特區政府已爲市民接種約198.43萬劑新冠疫苗,當中118.04萬人已接種第一劑,80.38萬人已接種第二劑。唐繼升認爲,這一數字與達到群體免疫的七成接種率之間仍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他再度呼籲市民接種疫苗,觀望只會令疫情反彈風險越來越高。
梁子超也重申,“一定要盡快接種疫苗,疫苗接種需要時間,産生免疫也需要時間。”社交距離措施不可能永遠維持,而以疫苗控制疫情的成本相對低,但效益遠比其他措施好。
他坦言,以往疫苗推廣集中于個人層面,特區政府可考慮進行群體推廣,例如以資助方式聯手公私營企業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