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這是中國民間口耳相傳的俗話,說的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無論是先天基因使然,還是後天家庭養成,孩子的成就總與父母一脈相承,八九不離十。
新加坡父母肯定也深信不疑。
兒女出生後,爸媽無不爲他們的成材之路傷透腦筋,擠破頭都要搶到特選小學名額。不爲別的,爲的是讓兒女在起跑線上比其他人更具優勢,甚至複制自己的成功故事。
然而,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的眼裏,成功史無法複制,也無法生搬硬套。他拼死拼活嘗試一切方法後,也只得到一個赤裸裸的現實:
他女兒就不是塊會讀書的料,只是個吊車尾的學渣。
我逆天改命,她教我認命
這名教授的一夜爆火,要從4月16日他在抖音平台吐槽女兒的一段視頻說起。
丁延慶自小就是“隔壁家的小孩”,學習優異成績標青不在話下,6歲時更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
“贏在起跑線”的天才少年丁延慶長大後也不負衆望,一路考取北京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位,最終頂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的光環,任職北大副教授兼博士生導師。
不過,如開挂般的人生在生下女兒後,迎來了一個大翻轉。
任憑他如何輔導女兒作業,女兒就是學不會,成績也在全班墊底,與倒數第二名差了一大截。
“這就是天道沒辦法。我老婆北大畢業,我倆智商都低不了,對不對?我小時候是神童對不對?那我閨女跟我們那是差太遠了!那沒辦法,你必須接受這東西。你不接受能怎麽樣,她就這樣。”
據悉,丁延慶女兒沒有上過任何學前教育課,就直接進入了北大附小就讀。
他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我就發現她(女兒)學得很吃力。學習的這個成績,應該說跟倒數第二名有很大的差距。我是早慧的兒童,她肯定不是。”
面對資質平庸的女兒,丁延慶一開始也焦慮得直撓頭。每天放學接送女兒後,就會把她帶到北大的辦公室,強制她學習、寫作業、補課,希望打通女兒的任督二脈。
“我們整個三樓樓道裏面的所有人,到那個時間都能聽到我們爺倆大呼小叫的。不輔導作業父慈女孝,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雖然女兒在高壓管教下也如願地跟上教學進度,但卻開始越來越不自信,甚至出現焦慮傾向。
很快地,丁延慶逐漸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行不通。每個小孩生而不同,教育的意義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
“主要是我認爲影響到她自己的快樂成長,因此我後來也決定放棄繼續的高壓。”
“其實每一個孩子,可能都有他獨到的地方,甚至是過人之處。那我們作爲父母,不能就以單一的尺度來看待孩子,應該善于發現孩子們身上其它方面的優勢,找到一個最適合的路徑來協助他。”
青出于藍,未必勝于藍
丁延慶的“經驗之談”在中國六一兒童節前夕躥紅,抖音視頻目前已累計170萬觀看次數,相關報道更登上微博熱搜,引起不少中國家長的共鳴。
雖然也有人以“我奮力托舉你當學霸,你勢不可擋成爲學渣”調侃,但丁延慶的一番感慨,實際上道出了中國社會時下的育兒現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拒絕平庸,又愛攀比。
不顧孩子意願,報考各種興趣班、補習課的家長大有人在;原意讓教師與父母方便溝通交流的微信群組,也成了“大型曬娃現場”,本末倒置。
不少網民也直抒己見,認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強逼兒女一定要名列前茅。也有人深感欣慰,原來堂堂北大教授也有育兒煩惱。
生命有它自己的成長節奏,花期各有不同。孩子來到世上,也沒有義務順應父母的期待生活。
爲人父母的,應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幫助孩子實現個性化成長,而非簡單粗暴地追逐分數,揠苗助長。
問及丁延慶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平庸的小孩,他坦然說道:
“可以接受,而且是必須接受。不管你多麽優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個普通人。要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學會接受她,對于誰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