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感謝英國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給印度修了6萬公裏長的鐵路
英國殖民者幫印度實現真正統一,並用麥線幫印度從鄰居身上割走一大塊氣候和環境很好的土地。
英國殖民印度後
英國殖民者還幫印度培養了一大批接受了歐洲教育的精英。
二,新加坡感謝英國殖民統治
李光耀曾說:“很慶幸是英國殖民新加坡,對于他們的離開,我們心懷感恩。”《李光耀傳》裏還曾說:“新加坡的繁榮並非是因爲儒家文化,而是因爲大英留下的法制”!
新加坡國父爲何會說出感謝英國殖民的話,從英國殖民新加坡的曆史中可知一二。
英國殖民新加坡曆史簡介:
1819年2月6日,萊佛士宣布東侯賽因成爲大英帝國承認的柔佛蘇丹。簽署了一項新的正式條約,授權英國在新加坡合法設立工廠。
1820年,新加坡開始爲大英帝國謀利。
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確立。兩項新條約正式簽署,新加坡于1826年成爲海峽殖民地。
1832年,新加坡成爲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它正式成爲英國直轄殖民地,由倫敦殖民辦公室直接管轄。到20世紀初,新加坡已經從沼澤荒地躍升爲世界第七大港口。
三,緬甸痛恨英國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緬甸曆史簡介:
1824年,英國發動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喪失部分領土。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占領曼德勒,貢榜王朝滅亡,英國將緬甸劃爲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886年,英國占領緬甸本部(即下緬甸地區)。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于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
1875年,東部克倫尼邦被確認爲主權國。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爲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爲分開的行政區。
1922年,由33個土司聯合組成撣聯邦,分別爲:21個撣族土司、7個德努族土司、2個巴奧族土司、1個巴朗族土司、1個巴當族土司、1個果敢族土司。英國當局將佤族土司劃入撣聯邦,共計34個土司。
1937年4月1日,《印度政府法》實行,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爲大英帝國緬甸本部。
1941年3月,昂山秘密潛回緬甸,在與人民革命黨主要領導人協商後,率領30名積極追隨者赴日,然後接受日本的安排,在海南島、台灣等地進行軍事訓練,此即緬甸曆史上著名的“三十志士赴日本”事件。
昂山在投靠日本後,一直使用日文名“緬田門義”,直到二戰結束前不久。
1941年12月,身在曼谷的昂山等人動員在泰國的緬甸流亡人士,組建“緬甸獨立軍”並擔任副總司令,隨後接受日本的武裝後潛回緬甸,與英軍進行戰鬥。
1942年,昂山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鬥,正是在“緬甸獨立軍”的協助下,日軍得以長驅直入,最終在1942年3月8日攻克英屬緬甸的首府仰光,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傀儡政府,昂山成爲國防部長。
1944年,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曾身爲“帶路黨”的昂山此時變換立場,搖身變成抗日“民族英雄”。
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1947年,衆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于撣邦境內彬龍(也譯爲班弄)小鎮上,簽署《彬龍協議》,協議之目的爲:聯合緬甸、撣邦、克欽邦、欽邦等,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
1947年7月,昂山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繼續領導獨立運動。昂山死後被追認爲緬甸國父。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國60多年的殖民統治,緬甸獲得獨立,蘇瑞泰爲首任緬甸總統。
緬甸雖然痛恨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對于英國殖民者從清民兩政府手中割占的土地,非常樂于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