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易産業研究與咨詢部根據官方數據整理給《聯合早報》的資料顯示,截至昨天,本地至今累計的“有地組屋”轉售交易中,有593宗是三房式;65宗是四房式。
本地迄今累計的658宗三房式和四房式雙層“有地組屋”轉售交易中,有九宗是以逾百萬元轉手的黃埔一帶組屋。其中一個最近創下本地迄今最高組屋轉售價,以128萬6000元轉手。
雖然剩余屋契逐年減少,但這類在本地數量極少的三房式和四房式“有地組屋”的平均轉售價近20年來逐年上升,已分別從1990年的8萬零423元和10萬8800元,上升至今年迄今的94萬1150元和97萬5000元,增幅介于七倍至11倍。
橙易産業研究與咨詢部根據官方數據整理給《聯合早報》的資料顯示,截至昨天,本地至今累計的“有地組屋”轉售交易中,有593宗是三房式;65宗是四房式。
本地首起以超過百萬元轉售的“有地組屋”是一個位于惹蘭馬摩(Jalan Ma’mor)第65座,樓面面積266平方公尺的三房式組屋。這個單位在2013年4月以102萬元脫售時,剩下約58年屋契。
本月以128萬6000元轉手的則是黃埔區56個角頭間“有地組屋”的其中之一,樓面面積210平方公尺,剩余屋契約50年一個月。前屋主10年前買下這個位于惹蘭峇合宜亞(Jalan Bahagia)的三房式組屋後,花了近25萬元重新裝潢,把它改爲四個房間和兩個浴室的房子。
截至昨天,本地至今有401宗百萬組屋交易,可見創下逾百萬轉售價的“有地組屋”還是占這類交易的極少數。
建屋局接管“有地組屋”給于全新99年屋契
這類雙層“有地組屋”多數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建屋發展局前身)在1950年代建造,共有285個單位,其中249個是三房式單位,其余36個是四房式。它們分布在黃埔的惹蘭峇合宜亞、惹蘭馬摩和惹蘭登德蘭(Jalan Tenteram)及女皇鎮的史德林路(Stirling Road)。
建屋局接管這些“有地組屋”後,分別于上世紀60和70年代給了這些“有地組屋”全新的99年屋契。史德林路“有地組屋”的屋契目前剩約46年;黃埔區的則剩約50年。
Singapore Estate Agency副總監王文吉從兩三個星期前開始幫一名中年屋主脫售他位于惹蘭峇合宜亞第43座的三房式“有地組屋”。他至今每周接到七至10組買家的詢問。屋主由于常年在外,回國也是獨居,所以有意脫手,換小一點的組屋。
王文吉說:“一般想買這種屋子的人大多要退休了,也住過私宅。他們覺得出這個高價,就當爲可居住的剩余50年每月還幾千元租金,蠻劃算的。除了是有地住宅,這一區人口不密集,也不怕樓上有鄰居幹擾。”
橙易産業研究與咨詢部高級副總裁孫燕清透露,去年和今年的私宅買賣禁令(caveat)數據顯示,在惹蘭峇合宜亞所屬的第12區,租賃地契(leasehold)排屋和永久地契排屋的中位數售價分別爲約210萬元和約300萬元。
而針對“有地組屋”剩余屋契雖逐年減少,但轉售價依舊上升的情況,博納集團主要執行員林永富認爲:“這就好比像老爺車這種收藏品,它雖然老,但有它的價值,不能用一般眼光去看,這類單位就是一種稀有的房産。”
屋齡對買家或許不重要
林永富說,對買家來說,屋齡或許根本不重要,他們應該打算住到最後。如果要買類似的有地住宅,可能也要三四百萬元。
但他也指出,以創紀錄價格買下“有地組屋”的買家應該是看中前屋主花大錢裝修,再加上角頭單位空間寬敞。否則,這類單位轉售價目前應該就是約八九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