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內!
病床上的朱元璋:孫兒,我就要走了,這整個國家都要托付給你咯。
朱允炆一會兒望天,一會兒看地,猶豫許久後說道:他們(藩王)怎麽辦?
朱元璋:傻孩子,他們是保護你的。
朱允炆:天下大亂,叔叔們自然會保護我。可若是天下太平,他們就是最大的禍患。
朱允炆繼位,一顆躁動不安的心
更越聖朝,得經論定,尊名壹惠
這句話,出自《史書》,甚是惶恐。本想著翻譯一下,可是怎麽整似乎都不得勁,簡單講:朱允炆和聖人一樣,爲了天下百姓、爲了朝中臣子、爲了某些摸不到看不清的物件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情。
現如今,這個聖人坐在龍椅上,俯視著天下百姓。
開心,非常開心。
盡管自家爺爺去世了,可是皇權對于皇家之人來說似乎超越了一切。朱允炆可以號令天下,無所不從了。等等,好像還不可以,因爲自家的幾位叔叔正在磨刀霍霍。
等不了那麽多了,削藩,現在就得削。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碎碎念道。
于是,明朝史書上出現這麽一個奇怪的現象:朱允炆屁股還沒坐熱,就找來三個人: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找他們來幹什麽呢?改革。
改革什麽呢?什麽都改,只要是便于百姓的事情都要做。只不過,朱允炆在做這些的時候,順便幫自己完成了一件小事。
削藩前的准備,三大規定
既然要限制藩王的勢力,就得一步步來,一口吃不成胖子,除非本來就是胖子。
我仔細彙總了明朝建文年間削藩的前期步驟,總結出來給大家看看:
第一步,設置賓輔和伴讀。
第二步,從翰林院挑選合適的臣子爲藩王的孩子講學,主要講儒家學術和君臣綱要。
第三步,限制藩王的活動,不准他們參與朝中大事,不准他們參與邊疆大事。
這三步,有著怎樣寓意呢?我們繼續來解析:
第一步目的:限制親王權利。這個賓輔權利很大,大到什麽地步呢?他們不會自稱爲臣,而親王們不許蔑視他們,對待他們向對待自己的老師一樣。
第二步目的:控制藩王的孩子們,讓孩子們知曉天下只有皇帝才是王者。翰林院是什麽地方呢?那是整個朝廷文臣的集中地,得益于朱元璋的教育,這些臣子們普遍書呆子,通過他們言傳身教,藩王的孩子們很容易被帶節奏。
第三步目的:控制藩王的活動範圍。這一點不多說,畢竟藩王不能從政,也不能從武,好像只剩下養老了。
磨刀霍霍向叔叔,朱允炆的出師大捷
我們來看看,建文帝最開始削藩的五大藩王。
- 吳王朱橚,圖謀不軌被廢
吳王朱橚瞅朱允炆不順眼,朱允炆瞅朱橚也不順眼。只不過,朱橚好像只能瞅瞅罷了,畢竟自己是藩王,又鬥不過皇帝。
恰恰相反,朱橚有一顆進步的心,他想要謀反。謀反需要准備活動,可惜被王翰發現。王翰不甘心上賊船,只能日夜不停地勸谏朱橚,沒啥效果。于是,王翰使出了華夏最悠久的獨門絕技:裝傻,躲過一劫。
朱橚府邸有一個傻子沒啥問題,可要是再出幾個就麻煩了。萬幸,朱橚的次子直接來了個大義滅親,打小報告。
朱允炆知曉,派出李景隆,逮捕朱橚。
這是一件小事,卻也是一件大事。因爲此時的朱允炆明白了:叔叔們始終不服氣,要想讓他們服氣,就只能打,而且打得越疼越好。
- 代王朱桂,性格暴躁被廢
大家都是會員,說話硬氣點——某彈幕如是說。
大家都是皇子,辦事狠辣一點——我替朱桂說的。
朱桂很可惡,可惡到什麽地步呢?吃飯不給飯錢,隨便欺負老百姓。朱允炆聽到這個消息,二話不說,廢了。
- 湘王朱柏,可能謀反被廢
曆史上朱柏的聲望很高,因爲他喜歡讀書,喜歡習武。
曆史記載,湘王朱柏除了喜歡說幾句俏皮話,和別人探討學術,就剩下交朋友了。按理來說,這沒啥大毛病。
可是,遠在皇宮的朱允炆收到一封密信:湘王可能謀反。朱允炆深吸一口氣,廢了。
湘王因爲拒不聽從朱允炆的命令,不願回京,竟然直接放火把自己給燒死了,時年二十九歲。
- 齊王朱博,疑似因罪被廢
朱博的罪,很特殊,特殊就特殊在曆史書籍中記載的很隱晦。
我簡單翻閱了幾本書籍,查出好幾種說法,簡單講:朱博能打仗,而且能打勝仗,只不過驕傲了,後來可能又包庇了某個人,于是被廢了。
- 岷王朱楩,因控告被廢
朱允炆當上皇帝,並且表明削藩之意。不久後,一封奏折來了,把朱楩給告垮了。
這件事同樣很模糊,只知道有人來告朱楩,怎麽告的?如何告的?咱都不曉得。
五大藩王,一個事實
朱允炆想削藩,而且日日夜夜的想削藩,甚至達到了癫狂的狀態。
醉翁之意不在酒,朱允炆削藩之意不在乎你犯了什麽罪。我們可以看看,朱允炆的幾個倒黴的叔叔們。
除了最開始的朱橚,的確有反叛嫌疑之外,剩下的幾個倒黴叔叔好像有很大成分被冤枉了。有時候,僅僅因爲一個臣子的小報告,朱允炆就著急忙慌的把藩王位子給廢了,一點也不在乎叔叔們的想法。
一位優秀的政治家,非常擅長溫水煮青蛙。一位優秀的大將軍,更擅長快刀斬亂麻。
這兩者有什麽區別麽?有,而且區別很大。
溫水煮青蛙,是通過政治家無形的影響力置敵人于死路;快刀紮亂麻,是通過優秀大將軍的武力值征服一切。
他們只會用自己最擅長的,而不是自己最想用的。
朱允炆恰恰相反,因爲他爲了達到目的,似乎什麽都用了,而且不擇手段。既然你無情,就別怪叔叔們瞎胡鬧了。
《祖訓錄》的致命缺陷,給朱棣打開一條出路
朱允炆想要削藩,朱棣不想削藩。只不過,在這場戰役中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而朱棣,無疑是被動的那一方。
怎麽辦?如何辦?成了朱棣最頭疼的事情。
反了,思來想去,朱棣好像只剩下這一條道路可以走了。可是,反也得挑個良辰吉日,也得找個理由呀。
理由找到了,道衍屁顛屁顛的跑了過來,頗爲自信的指了指《祖訓錄》:理由就在這本書中。
《祖訓錄》中對于藩王有約束,可也給了藩王權利:清君側,明朝最無恥的騙局就此展開。
我們來看看,這條規矩:
新帝登基,藩王不准進入京城,除非一種特殊情況。
什麽特殊情況呢?
答案:奸臣當道。
好了,我們再回顧下:朱棣要是想不被推翻,就得反。反了之後就得去南京,把朱允炆趕出去,然後朱棣上。可是,朱棣怎麽能到南京呢?
答案:皇帝身邊有小人就可以了。
小人,還不是隨便說,想說誰就說誰?朱棣費了好大勁,終于選出幾位來,于是有了清君側的基礎。
啓示:朱允炆削藩,在曆史上一直是一個孤苦無依的狀態。好像整個明史都在說:弱小無助的朱允炆被強悍而且不要臉的朱棣給趕跑了,最後生死未知。(明朝史書記載:朱允炆最終被火燒死,但不知真假)
可真實情況呢?好想要比大家想的還要複雜:朱允炆削藩是爲了權利,朱棣反對削藩也是爲了權利。而最開始朱允炆削藩的那五個叔叔,恐怕只是犧牲品罷了。
有趣的是,朱棣把朱允炆趕下來,自己當了皇帝,可是削藩力度一點也不比朱允炆輕。一場爲了權利的遊戲,在曆時四年之後,也終于告一段落。
參考文獻:《祖訓錄》、《明史》、《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