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于東南亞的一個物資較爲豐富的島國,早期在這個島國上定居並延續後代的是土著馬來人。由于新加坡的地理優勢,使得其在十九世紀初期便被英國占領,英國在發展自身國力時,占領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勞動力嚴重缺乏,爲解決這一問題,英國人開始從中國和印度大量招用勞動人員。于是,新加坡的人口結構開始隨著勞動人員的流入發生了改變,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中期,華人已經占據了新加坡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甚至更多。
英國從中國招收的人口是爲了增加勞動力,所以定居在新加坡的大多數華人,他們的文化水平低下,大部分人只會說自己家鄉方言,不會別的通用語言,而且聚集在新加坡的人們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方言更是各種各樣,他們之間很難進行溝通。爲了在新加坡的進一步發展,擁有一種所有人都能聽懂並容易學會的語言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華人中的一些地位較高的人,開始學習掌握華語(即我們現在常用的普通話),把華語作爲大家進行交流的語言。但是在新加坡建國後,華語仍然沒有普及到人民群衆中去,底層勞動人員依舊用家鄉方言進行溝通,除了華人以外,還有印度人和馬來亞人這兩個民族,他們和中國一樣,不僅有著屬于自己內部的統一語言,還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風情,相比較華人,他們兩個民族內部的團結凝聚力更強。後來,新加坡爲了能夠加入國際貿易中,把英語作爲自己國家的第一語言,這一舉措使得華人摒棄了母語,花大量的時間和心思去學習英語。後來新加坡開始重視華人的華語,希望能夠增強華人的內部凝聚力,使得他們不像一盤散沙一樣,失去自己獨特的民族特征,主要行動體現在建立很多的雙語學校,雙語指英語和華語。多年後,新加坡將近一半的小學生已經把華語當作自己的口頭用語。
大部分新加坡華人是近代中國時期移居過去的,因此他們在使用華語方面,還依舊保留著近代時期才有的語法和用語習慣。由于失去了和中國語言的聯系,所以無法和現在的中國的語言保持同步。我們現如今的語言在口頭和書面方面是有較大的區別的,雖然這兩種形式的語義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但是對于新加坡人來說,在交流方面還是會有一些不習慣。
新加坡華文和中國內地普通話産生差異的第二大原因就是,新加坡的移民來自內地的不同省份,中國的每一個省份的方言差異巨大,當他們共同聚集在新加坡時,使用的華語必然會摻雜著自己的地方方言,這便使得華文産生變異。第三大原因是,隨著時代的一步步發展,中國內部人民的生活環境也在不停的變化著,同時會産生許多順應時代發展的語言變化趨勢。由于中國和新加坡的變化形式與進展不同,導致華文難以跟上中國內部語言發展的腳步。因此,華人在交流方面依舊是不那麽的順暢。
現如今的新加坡已經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了,新加坡的華人從根本上認爲自己的所屬地先是新加坡,然後才是中國。但是華語是新加坡和中國彼此相連的橋梁,它爲我們兩國在各個方面的親密交流與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