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 Connect Asia 是一項關于地理空間的全新展覽,今年3月采用實體與網上展覽並行的混合模式在新加坡首次登場。
參加首屆 Geo Connect Asia 的企業代表指出,善用地理空間數據十分重要,有利于疫後複蘇,也有助全球多個大都市塑造可持續和適合人類未來生活的環境。
展會聯合創辦人 Rupert Owen 在開幕禮上提到,就市場規模而言,全球的地理空間産業正在快速增長,到2027年料將攀升至接近1,600億美元。
政府、企業乃至非盈利領域都要把越來越多的地理空間數據和精確位置情報數據整合起來,以便規劃和建立智慧城市,或是爲客戶制定解決方案。此外,我們利用接觸者追蹤科技和相關技術來協助防疫,也凸顯了地理空間情報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看見以人工智能(AI)爲基礎的地理空間情報解決方案和地理空間分析系統,對進行城市規劃和建立智慧城市,乃至制定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解決方案都非常重要。這些地理空間情報可應用于農林、資源管理、智慧城市、建造和房地産,甚至會展獎勵旅遊業(MICE)等不同領域。
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Dr. VivianBalakrishnan)是智慧國家(Smart Nation)倡議主席。
他表示,高質量與高解像度的空間數據,以及定位和實時傳輸技術,都是提升規劃成效和公共服務效率的必備元素。
新加坡地理空間産業的規模已從2009年的1.7億新加坡元(1.22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約5億新加坡元。該國政府已經建立一些數字平台,幫助公私營部門共享地理空間數據,爲充滿活力的私營領域打好基礎,支援他們創新和開發新的解決方案。
OneMap 便是其中一個共享平台,爲有需要者提供詳細和權威的地理空間信息。
另外,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開發的地理空間城市規劃系統 ePlanner,可以讓使用者查閱由不同政府機構提供的地圖數據,從而爲土地規劃、公共基建和其它項目做出最佳決策。
舉例來說,醫療保健組織和社區團體可以使用 ePlanner,識別老年人口較多的社區,爲區內居民規劃更多合適的保健和社會計劃。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總規劃師兼副局長黃攸甯代表局方出席大會。她發言時指出,新加坡需要作50年的長遠規劃,從而有效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使用地理空間數據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進行城鎮人口分析,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重建策略和社會設施計劃,按距離遠近優化各項設施的分布。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統計分析和情景規劃優化公共交通網絡,同時分析上班族的流動情況,制定更有效率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sation)策略。善用地理空間數據、規劃和分析,就可以從多方面大力推動疫後複蘇。
Planet 是一個網絡地理數據平台,營運一個由200多個人造衛星組成的網絡,爲各行各業的客戶提供詳細的實時數據。
Planet 的人造衛星網絡爲許多商業客戶提供實時地理空間數據。
平台的聯合創辦人兼策略總裁 RobbieSchingler 認爲,全球有兩項根本性改變。一是數字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爲農業、林業、交通運輸和政府等領域帶來變革,産生達萬億美元的效益。二是在轉型至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各國須評估相關法規,例如銀行須評估綠色債券,公司須評估環境、社會和治理目標。他認爲地理空間數據正是理解上述一切的關鍵。
雖然地理空間技術已爲一些産業帶來升級改進的新機遇,不過也有一些領域仍在伺機起飛,城市空中出行便是一例。
Volocopter 將是新加坡的城市空中出行工具。
參展商 Roland Berger 管理顧問公司的東南亞負責人 Timothy Wong 談到城市空中出行的潛力。
城市空中出行是指采用載重量100公斤及以上的無人機運載人或貨物,市內的飛行距離一般爲15至50公裏,例如從市中心到最鄰近的機場。
到2050年,全球將有57%人口居于市中心。到2040年,交通基建投資要增加10萬億美元才能滿足需求。與此同時,道路堵塞問題將降低生産力達10%,當中還未計及人員傷亡的成本,解決方法是利用建築物之間和上方的未使用空間。
我們估計到2050年,城市空中出行産業的收益將達900億美元,全球1,200個城市合共有160,000架載客無人機,而亞洲將占這個市場的50%。
但是,Timothy Wong 認爲不能只靠無人機解決全球日趨嚴重的交通壓力。這種出行方式也會受到不少限制,包括著陸平台供應、噪音汙染和安全考慮。
TNO 是以荷蘭爲總部的應用科學研究組織,業務發展總監 Ronnie van Munster 從地面著眼分析全球出行需求,希望借助地理空間數據尋找新的出行解決方案,目的是實現零排放、零堵塞和零死亡事故。
我們有必要收集各方面的實時數據,尤其是交通、空氣質量、噪音汙染、出行需求、安全隱患、太陽能潛力和熱島效應。舉例來說,我們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去模擬電動巴士車隊對當地環境和乘客流量的影響。事實上,我們與各交通運輸機構和政府部門合作,設想到2040年有6,000輛電動巴士在新加坡各地行走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