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亦舒說過:“最有本事的人,不是拿到好牌的人,而是知道幾時該離開牌桌的人。”
本屆東京奧運會已在冠病疫情下開幕,當我們在爲參賽選手加油打氣時,不要忘了曾經在賽場上爲新加坡灑下汗珠和淚水的前國手。
卸下戰甲的體壇名將,分享他們如何把運動員精神用在職場與家庭,也道出當年艱辛的體訓與參加國際賽事,如何塑造了今日的他們。
他們都曾代表新加坡在國際體育賽場上馳騁,長時間艱苦的訓練,面對比賽的高壓,塑造了他們堅毅、刻苦、有韌性、不放棄的特質,如今這些獎牌換不到的品性,已成爲他們人生下半場投身家庭與職場的信念。
李佳薇(前乒乓國手):
成立“佳薇乒乓學院”
作爲新加坡國家乒乓女隊主將,李佳薇在2012年12月27日宣布退役時,不禁落淚。(檔案照)
新加坡乒乓球前“一姐”李佳薇(40歲),曾代表新加坡參加東運會、共運會、亞運會和奧運會,她在31歲時爲了兒子宣布退役。
李佳薇在2017年與本地私人俱樂部中華遊泳會合作,開辦“中華遊泳會佳薇乒乓學院”,旨在培養本地乒乓球新血,爲新加坡乒乓總會輸送球員。學院成立以來,她幾乎每兩個月會從北京飛來新加坡,逗留兩周至一個月,視察業務。現年12歲的兒子學校放假時,也會隨媽媽前來,農曆新年甚至逗留更長時間。冠病疫情暴發後,她無法如常飛到本地,但是,對本地的思念,未曾減少過。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接受《聯合早報》長途電話訪問時說,任何運動員都可以轉型,不會只設定在某一個領域,像中國就有運動員轉型往演藝、商界和餐飲業發展的例子。
據知,她退役的消息公開後,不同領域都先後有人找她合作,但都被她婉拒了。
她說:“如果想利用名氣賺錢,是挺容易的。但我不想這麽做。”
無可否認的,成立乒乓球學院無法賺大錢,但她覺得能回饋這個支持、愛護和培育她的國家,她感到很富足。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因疫情,已一年多無法來新視察乒乓學院的業務和探望在這裏的好友。(受訪者提供)
她在長途電話中說:“在新加坡生活了20多年,我一直抱著感恩的心爲新加坡做事。這是我必須和想要做的,是我的責任。“
2012年她爲了多陪在北京生活的兒子而決定退役。她回憶說,兒子在2009年出世,但爲專心備戰,她在三年裏與兒子見面的總次數不足一個月。
她希望疫情早日受控,可以再次來新。她說:“很懷念在新加坡跟大夥一起受訓、打球的日子。”
運動員的特質就是堅持
李佳薇曾是新加坡四屆奧運選手,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與隊友爲新加坡女子乒乓隊在團體賽中重奪闊別了48年的奧運銀牌;2012年倫敦奧運,她也協助新加坡在乒乓團體賽中獲得銅牌。在她的打球生涯中,她曾在女單世界排名位居第三。從2003年至2006年,她也連續四屆獲頒最佳女運動員獎。
她道出運動員的特質就是“堅持”。因爲“堅持”,運動員可以承受更嚴苛的訓練和面對高壓的環境,包括賽場。
她說:“運動員的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單純的,就是訓練、比賽,打球的日子是快樂的,我們到處比賽,壓力也是大家一起面對。”
回憶在本地接受嚴苛訓練的日子,她說初期因爲要上課,所以是在上午上課前和晚上下課後訓練,有時練球至淩晨。她回憶說:“黎教練(乒總技術主任黎仕漢)晚上來乒總,也常看到我在訓練,還會送宵夜過來。”
新加坡乒乓女隊(左起)王越古、馮天薇和李佳薇,2008年在北京結束了國人48年的等待,帶回新加坡史上第二枚奧運銀牌。(檔案照)
李佳薇當年爲了兒子退役,疫情前,兒子學校放假時也會隨她飛到本地。(受訪者提供)
問及可有計劃培養兒子成爲乒乓球手,她馬上說:“我兒子沒有打乒乓球的細胞,很傷心。”她說兒子沒有運動天賦。“我有逼他打球。但沒要求他要打得多好或拿冠軍,只希望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有‘堅持’的心態。”
高甯(前乒乓國手):
新加坡男子乒乓隊主教練
同樣是新加坡乒乓球國手的男單“一哥”高甯(39歲),在2018年底結束職業球員生涯後,成爲新加坡男子乒乓隊主教練。
高甯在2015年東運會爲新加坡摘下男單冠軍。(乒總提供)
他在比賽中戰績顯赫,男單世界排名曾高居第九,並代表新加坡參與三屆(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奧運會,且在2008年獲頒最佳男運動員獎。高甯說,從七歲開始接觸兵乓球運動後,就沒想過要轉行。
高甯(左)在2018年共運會與于夢雨拿下混雙金牌。(乒總提供)
“乒乓球是我最熟悉、最擅長的,畢竟打了這麽多年乒乓球,打球還是最適合我。”
他說,當教練有壓力也有責任。壓力是希望本地男子乒乓隊能沖出東南亞,在區域和世界級的比賽中打出好成績,做得更好;責任則是確保球員都打下紮實的基礎,除了球技還有積極的心態,不負衆望。
目前帶領新加坡男子乒乓隊在東京參加奧運的高甯,2018年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舉行的共運會摘下乒乓球男單金牌。(檔案照)
目前身在東京備戰奧運的高甯,較早前接受本報視訊訪問時說:“每個球員的心理狀態不同,有的需要給點壓力才能向前沖,打出好成績。有的則會覺得壓力太大,反而削弱表現。”
所以,身爲教練,他說要能“因材施教”,不能一概嚴厲。
“陪伴是肯定的。訓練的時候,我已經是天天陪伴他們了,何況是比賽。”
2008年的北京奧運,他曾經因爲少了教練的陪伴而委屈落淚,所以當教練後,他不允許球員獨自面對比賽的壓力。甚至試過與球員在海外比賽時,同睡一房。
他說:“教練對球員來說是精神支柱,會讓球員感覺踏實。”
除了與球員溝通互動,高甯也歡迎球員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直言,對18歲以下的球員,他會很嚴格,因爲要確保他們打下紮實的基礎。過了18歲,他則是以時而嚴格,時而“慈父”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對他來說,運動員的堅持不僅是一種特質,也是魅力,推動他們繼續努力,發揮最佳的球技。
高甯與太太都希望兒子在6歲時能開始練乒乓。(受訪者提供)
高甯的長子已經兩歲,他與太太溝通過,希望兒子在六歲時開始練乒乓球。目前他太太懷第二胎,兒子預計會在本月底或八月初出世,正值他帶隊參加東京奧運會。他說:“女人生孩子不是小事,幸好我媽和嶽父母都在這裏陪伴她。”
朱麗蓮(前女鈎球手):
旅遊局産業營銷署長
朱麗蓮在2016年巴西裏約奧運會擔任鈎球比賽的女技術官。(受訪者提供)
本地女子鈎球隊前國手兼隊長朱麗蓮(46歲),在31歲時退役後,仍與熱愛的體育項目鈎球結下不解之緣,連續兩屆在2016年巴西裏約奧運會和本屆東京奧運會上,成爲亞洲唯一的女性技術官員,並已在本月20日代表新加坡飛往東京“執法”。
技術官員(Technical Official)在鈎球比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工作範圍包括賽事的整個管理,如賽場外協調和處理任何與比賽有關的糾紛,負責計時和輸入比賽數據等,讓賽事得以順利進行。
朱麗蓮說,這個“執法”工作不易爲,除了要精通鈎球項目的規則,還得在場外處理任何沖突事件,須兼具卓越的溝通和工作能力。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迅速“執法”和協調任何糾紛。其實,要成爲傑出的技術官員必須經過國際曲聯(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簡稱FIH)的專業評估和遴選。
朱麗蓮現爲新加坡旅遊局市場營銷司與産業營銷署長,她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當國手最大的收獲是練就堅強的性格。
她笑說:“我在19歲進入國家隊,運動員經曆比賽成績的大起大落,喜怒哀樂,練就強大的心力,也非常刻苦。”
她說,運動員還有一項不爲人知的“本事”:“臉皮厚”。她解釋,練習時,教練會在衆多球員面前大聲責罵表現不好的球員,直接點出對方的弱點或質疑對方的能力。“所以,當我進入職場,被上司多講幾句,會坦然接受,不會覺得委屈哽咽或落淚。”
她透露,自己當初從校隊要進入國家隊時,教練就直接點出她的身高局限。
她說:“當時教練叫我轉當裁判,不要當球員。我的身高(152公分)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可以在技術上以勤補拙。”
自此,她每天做完功課就勤練鈎球,控球、傳球和運球的技術,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最終成功進入國家隊。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她也堅持一周練球三天,兩天鍛煉體能,星期六和日則參加比賽。
她回憶說:“那個時候,晚上8點至10點訓練完畢後,回到家吃晚飯已經是晚上11點了,淩晨一兩點才上床睡覺,隔天一早7點多就得起床,從沒有喊過辛苦。”
她最爲自豪的是在1999年的文萊東運會上,助新加坡女隊攻進一個球,以1比0擊敗東道主文萊,爲新加坡女子鈎球隊獲得一枚銅牌。如今看著那面銅牌,她記憶猶新。2001年,新加坡女子鈎球隊也在吉隆坡的東運會上,奪得一面銅牌。
朱麗蓮(前)1997年在澳大利亞珀斯訓練時運球的英姿。(受訪者提供)
朱麗蓮在2000年升任國家女子鈎球隊隊長,並在2006年宣布退役。她說,退役的導因是她在比賽時意外受傷,導致左膝韌帶撕裂,必須入院動手術。
黃德炎(國家田徑隊”鐵餅巨人”):
工教院西區體育課程部門主任
黃德炎在工藝教育學院(西區)任教,疫情前他常跟學生一起踢球,打成一片。(龍國雄攝)
以東運會10面金牌(包括一面鏈球金牌)的輝煌成績,本地“鐵餅巨人”黃德炎(52歲)退役後,在工藝教育學院西區擔任體育教師,至今已五年。
黃德炎在16歲進入國家田徑隊,以投擲運動鐵餅聞名,擁有“鐵餅巨人”美譽。他在1999年文萊東運會上締造的59米50東運鐵餅紀錄,至今仍沒有人打破。不過,2013年在緬甸東運會上,問鼎第10面東運鐵餅金牌失利後,他以44歲之齡宣布退役。
現爲工教院西區體育課程部門主任的黃德炎說,獎牌是運動員最大的推動力,會推動選手接受更嚴苛的訓練,竭盡所能爲國爭光。
黃德炎在2003年獲頒新加坡體育獎之最佳男運動員獎。(檔案照)
第23屆東運會,黃德炎以55米11的成績摘下鐵餅金牌後,興奮地舉起新加坡國旗。(檔案照)
黃德炎將比賽獲得的鐵餅和鏈球獎牌放在牆架上。(受訪者提供)
他說,退役後剛開始難免會懷念比賽和密集訓練的日子,但必須學會放下,重新開始。畢竟訓練、比賽占據了他近30年的人生。
問他,可曾爲退役不舍落淚?
他說:“我會哭。但不是爲了離開賽場而哭,是因爲得獎而哭。”
他曾在印度尼西亞巨港舉行的第26屆東運會上摘金後,激動落淚。他解釋是因爲達到了設定目標,爲國爭光。同時,也意識到年紀漸長,要贏得獎牌越來越不易。
黃德炎在1987年首次代表新加坡參加東運會,但前三屆都未能圓他的摘金夢,尤其是在1991年只得第四名,至今還被他形容爲“最黑暗的時刻”。
他回憶說:“當時(1991年)覺得自己辜負了大家的期望,之前大家都看好我會在那一屆成功贏得鐵餅金牌。”
不過,從1993年到2011年,除了2007年沒有參賽之外,其他九屆東運會他都成功奪下鐵餅金牌,締造九金的神話。可惜,2006年他以50公分之差,在選拔賽中落選,無緣參加多哈亞運會。
黃德炎笑說,年輕學生不知道他曾是新加坡的“鐵餅巨人”,上課時,一些學生甚至因爲他的身高(191公分)而好奇問他:“老師,你會體育項目嗎?”並邀他一起踢足球和藤球等。他把握這個與學生突破溝通屏障、建立話題的機會,跟學生一起踢球,同時也請他們先去網搜他的名字。當學生知道他曾是國手後,會對他刮目相看,進而拉近師生關系。他也樂意與學生們分享當國手的點滴,包括紀律、熱愛、專注、目標設定和接受失敗,而不是輕易被失敗擊倒。
他說:“這些運動員的特質,對學生將來步入社會也有很大的助益。尤其讓他們知道,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重要的是要努力不懈,堅毅不拔。”
以自己爲例,他說,沒有三屆東運會摘金失敗的經曆,就沒有後來堅韌、不輕言放棄的他。
他說:“看到學生的成長,對我來說,是一種難言的滿足感。每個學生都應該給予機會,讓他們去嘗試,勇敢逐夢,發揮所長。”
楊玮玲(前國家泳手):
國際健身中心訓練內容總監
楊玮玲認爲競賽運動和保健運動不同,保健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通過有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促進健康。(檔案照)
新加坡泳壇“金牌姑娘”楊玮玲(42歲)現在是個快樂的職業女性與媽媽。
1993年東運會,楊玮玲一舉摘下九面金牌,令她聲名大噪,成爲家喻戶曉的“金牌姑娘”。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在東運會上獨攬40枚金牌,打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前女泳將陳麗燕創下的39枚金牌的紀錄。締造不朽東運神話的楊玮玲在2007年宣布退役,卸下17年的遊泳女將生涯。
楊玮玲(右二)在第七屆亞洲遊泳錦標賽與隊友黃湘月(左一)、陶李(左二)及何淑詠(右一)摘下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賽銅牌。(檔案照)
楊玮玲(右二)在第七屆亞洲遊泳錦標賽與隊友黃湘月(左一)、陶李(左二)及何淑詠(右一)摘下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賽銅牌。(檔案照)
她接受本報電訪時回憶說,退役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已失去參加比賽的火焰(動力)和強大的得獎欲望。此外,遊泳競賽有體能上限,她在28歲宣布退役算是遲了。
退役日子也不留白,她當過官委議員,出自傳,結婚生子,也在教會當部分時間輔導員。如今,她是一家國際健身中心的訓練內容總監,負責監督教練的健身內容。
楊玮玲說:“競賽運動和保健運動不同,保健是一種生活方式,是通過有規律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促進健康。我很享受現在的工作。”
同時,她也沒有忽略家中年齡分別爲10歲、8歲、6歲和4歲的寶貝兒女(三子一女)的成長。雖然兒女都很活潑、好動,也喜歡遊泳、足球和籃球,但她不會要求兒女將來延續她的運動員生命。
她說:“我要他們享受運動,要不要當選手,由他們自行決定。”
問她會不會因爲曾經是“金牌姑娘”而在課業上也要求孩子們考滿分?她笑稱,自己不是“虎媽”,但會要求孩子們無論做什麽事,都得全力以赴,用心做好,不能懶散。她認爲,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養育方式也不一。不強迫,不等于放縱。所以,她會把自己當運動員時所學到的堅毅、彈性、不怕失敗的特質灌輸給孩子們。
“這些特質,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希望他們也具備如此堅強的性格。”
楊玮玲從1992年起連續四屆代表新加坡參加奧運會,包括1996年的亞特蘭大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並在1994年和2002年的亞運會上,爲新加坡摘下銀牌。同時,她也在1994年、1996年和2000年三度奪得最佳女運動員獎。
林翔寬(排球隊前國手):
上市公司主席兼總裁
排球隊前國手林翔寬(56歲),是本地上市公司明輝環球(BH Global)主席兼總裁。
2008年他在台灣命理師建議下,改名爲林翔寬(原名林輝榮),取其“心胸寬闊、翺翔萬裏”之意。
林翔寬認爲做生意就像打球,球員除了要有球技和體能外,還需要戰術和策略。(陳淵莊攝)
他在公司接受本報訪問時回憶說,他在17歲加入國家排球隊,並在1983年、1985年和1991年代表新加坡參加東運會。雖然無緣打入前三名,但與排球總會的緣分,卻持續至今。
身爲新加坡排球總會署理會長的他,每年都不遺余力爲排總籌款,積極鼓勵年輕球員,希望提升本地排球運動員的實力。對中年(40歲及以上)排球運動員,他也沒忽略,在2010年于所服務的達曼裕廊民衆俱樂部舉辦年度“尚達曼宿將杯”,讓球員能繼續爲愛好打球,持續保持良好體能。比賽于每年的九月舉行,因爲疫情,去年和今年都停辦。
2018年爲紀念病逝的本地排球名將兼戰友呂朝佳,林翔寬在排總以呂朝佳之名設立獎學金,以鼓勵年輕的排球運動員。從他身上,看到運動員的體育精神。
林翔寬(左)網下跳起扣球英姿。(受訪者提供)
198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東運會,男排成功殺入四強,這是林翔寬在國家隊取得的最佳成績。2015年同樣是在新加坡舉行的東運會,他則以領隊身份帶領新加坡女排獲得一枚銅牌。
由于他是家族生意的第二代,他在1988年進入父親創辦的明輝電器,從船廠到商廈的電纜和燈具等電器産品供應開始做起。2005年,身爲總裁的他更帶領公司上市,今天,明輝環球在三大領域擴大商業版圖,包括電器化、智能環保和數碼化(包括網絡安全)。旗下六家子公司在海內外皆有設廠,包括上海和台北成立專屬的研發部門。新加坡第一艘混合動力船就是他們公司的驕人首創,由他帶領公司和合作夥伴進入一個新的裏程碑。
林翔寬(左)19歲時代表球隊領取全國排球冠軍獎杯。(受訪者提供)
把運動員特質用在商場
林翔寬說,運動本身猶如“國際語言”,能順利帶動更多人積極響應,突破語言和區域限制。他在1993年退役,1995年曾當過國家排球隊助教。至今,體內仍流著運動員的血液,不怕吃苦、抗壓性高、堅韌不拔、反應靈敏,是他秉持至今的運動員特質。
他說,這些特質對他在商業決策上有很大幫助,再艱難的處境也不輕易放棄。所以,經曆亞洲金融風暴、雷曼兄弟引發的金融海嘯和海事岸外市場下滑等危機,他都帶領公司面對挑戰,順利跨過。如今,又因中美貿易戰和冠病疫情,令全球供應鏈面對很大的挑戰,包括芯片等半導體供應不足和價格戰等。
新加坡第一艘混合動力的船只是明輝環球的驕人首創。(受訪者提供)
林翔寬曾經參與研發的LED燈。(陳淵莊攝)
他說,商業環境瞬息萬變,除了迅速作出決策應對外,還要有“預知”能力,能預知市場走勢並加以求新求變。他形容,這好比打球一樣,球員除了球技和體能外,還需要戰術和策略。
現在,他每天早上必做15分鍾的伸展和呼吸運動。每個星期六下午,會和太太去爬武吉知馬山。星期天下午則和客戶到西部一帶快走。
他希望繼續栽培更多年輕球員,提升本地排球水平,並給予宿將比賽的平台,爲打造健康家園盡心盡力。
文:康秀金
攝影: 陳淵莊 謝智揚 龍國雄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
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
進入我們的公衆號
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
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
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
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