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Amazon)在1995年初登場,就顛覆了人們通過書店購書的傳統方式,讓讀者可方便地在網上購買書籍,因而大受歡迎。
亞馬遜是一個勇于創新的公司,聆聽了衆多客戶的需求,並迅速地擴大其産品與服務類別,推出了人們熟悉的在線零售店 “Amazon.com”、 網購快遞服務 “Amazon Fresh”、以及亞馬遜雲科技 “Amazon Web Services” 和流媒體服務Prime Video等,在世界各地設立基地。如今,亞馬遜已成爲一家每年賺取超過千億美元,並在全球雇用了百萬名員工的科技巨頭。
2008年,亞馬遜選擇了在新加坡落戶並設立區域總部,這也是該公司在亞洲的首個區域總部,自然吸引了不少人才加入。兩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劉永傑(47歲)和鄭逸萍(46歲)分別加入亞馬遜工作了11年和4年。他們認爲這些年的工作經驗不但有趣又充實,也坦言跨國公司的開放式文化開拓了視野,提供了他們發揮的空間;接下來的目標,他們期待能爲培養下一代本地人才做出貢獻。
2016年,劉永傑被委派回來新加坡,協助公司在本地推出亞馬遜客戶服務。
劉永傑:從最前線的崗位做起
亞馬遜新加坡董事總經理劉永傑加入公司的第一份任務,是遠赴英國擔任夜班運營經理,除了領導一批員工,其工作範圍還包括揀選訂單、修理故障的輸送帶等,這與他之前的工作可說是大相徑庭。
劉永傑曾在新加坡海軍和武裝部隊服務了15年,擔任中校。他認爲自己在那裏度過了一段極爲充實又刺激的職業生涯。不過在2009年,他發現自己進入了“人生轉型期”,開始萌起轉換工作的念頭。
“由于我一服完兵役就加入軍隊,沒接觸過私人企業,那時剛好看到亞馬遜的招聘,于是就嘗試申請。盡管缺乏相關經驗,但很幸運地,我還是被錄取了。從中校到運營經理,有些人或許認爲我‘降職’了,但我告訴自己,新工作將讓我有機會從最前線的崗位,深入地了解這家企業。”
“到了英國,同事來自世界各地,大家的成長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新加坡,你設定一個方向,同事們大概都能明白其原因和該怎麽做,但在那裏就不一定。從那段經曆,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如何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也發現我做每一件事前,有必要向同事解釋我的思考模式,跨越文化界限。”
劉永傑以剛上任的一個例子說明,准備交代同事做事時,他很自然朝對方喊了一聲“來(Come)!”,可不久後,一名英國同事悄悄把他拉到一邊,提醒他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無禮,他才意識到自己視爲理所當然的一句話,或許無意間已冒犯到他人。
在英國擔任夜班工作10個月後,劉永傑的上司肯定了他的能力,要他接過總經理的職務。此後,他開始晉升管理層,期間也經常代表公司飛到不同的歐洲市場進行業務考察、開會和進行培訓等,擴大了人際聯系網。
2016年,劉永傑被委派回來新加坡,協助公司在本地推出亞馬遜客戶服務,他欣然接受,與家人一起搬了回來。
他透露, 在軍隊的那些年,他學會了如何領導團隊,專注于完成任務,這對于他加入亞馬遜後也十分有幫助,特別是這家公司特別注重員工是否擁有多元化的工作經驗,因此工作崗位的調動,對他們來說是十分平常,比如有的是從非技術到技術;有的則是從一個國家調往另一個國家。
每一年都在做不一樣的事
談到招聘員工時的考量,劉永傑表示或許很多人都聽說過“亞馬遜的16條領導力法則”,不過他最看重的是其中兩點:創新簡化(Invent and Simplify),以及好奇求知( Learn and Be Curious)。
他表示,公司在爲客戶解決問題時,十分強調必須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因此他希望其團隊能細心聆聽顧客的要求,進行創新和發明,爲客戶提供簡化而又具有創意的方案。
至于好奇求知,他以自己的經曆說明:“在亞馬遜,我的每一年都過得不一樣,我感覺自己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這也是這家公司吸引我之處。正當我以爲我已經上手了,下一年應該能做得更好時,上司會過來拍拍我的肩膀,交托我全新的任務,正是這股探索前進的動力,推動著我不斷前進。”
盡管在亞馬遜接受許多培訓,但劉永傑認爲其中一項長達半年的“亞馬遜導師聯系網”計劃讓他獲益不淺。
劉永傑在英國工作期間,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相處融洽。(照片攝于疫情前,由受訪者提供)
英國期間,我自己就從許多歐美前輩的身上吸取了不少寶貴經驗;我後來也受邀擔任這項計劃的導師,發現過程中不但拉近了與同事之間的距離,也加強了我的指導能力,爲培訓本地人才出一份力。
“我很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從我們這個區域總部開始輸出本地人才到其他地區,協助提升公司的業務。”
鄭逸萍: 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鄭逸萍是在四年前加入亞馬遜雲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AWS),該部門爲龐大的顧客群提供雲計算平台,透過全球多個數據中心,爲客戶提供市場行銷、解決方案架構、業務發展,以及培訓等超過200項主要雲服務。服務對象包括初創企業、中小型企業、政府機構、教育和非盈利機構等。本地客戶包括政府科技局(GovTech)、星展銀行、安盛(AXA)保險、遠程醫療服務公司 Doctor Anywhere和福利團體等。
有趣的是,鄭逸萍原本任職的公司是亞馬遜的客戶,經過7年的接觸,她被其企業文化和朝氣十足的工作環境吸引而決定“跳槽”。
鄭逸萍目前擔任亞馬遜雲科技亞太地區雇主品牌高級經理兼主任。(圖/報業控股)
精通中、英、日三語的她,目前擔任亞馬遜雲科技亞太地區雇主品牌高級經理兼主任,除了與團隊負責推出跨媒體制作多元化的“品牌故事”,也負責公司在東盟、日本、韓國、印度和大中華地區的人才培訓計劃。
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經說過:“在亞馬遜,每一天都是第一天”,這句話對鄭逸萍影響頗深。她坦言,自己正是抱著這種“每天都是新開始”的心態上班,因此每一天都有新的期待,日子過得十分充實。
“亞馬遜帶給我的另一項沖擊是這裏既開放又包容的企業文化……亞洲文化給人的印象是比較‘怕輸’、‘怕死’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很怕承擔風險,幾乎要有百分百的把握才敢去做一件事;可是這裏的領導卻告訴我們,只要有七成把握就可以去做了;如果你等到有十成把握,這項産品過于安全,已沒有任何創新元素可言。”
招聘把關者Bar Raiser
根據一份2020年的報道,亞馬遜有數千名“Bar Raiser”,這批把關者通常由受過培訓的員工兼職擔任,因此背景非常多元化,來自不同專業,身處不同部門,級別高低也不定。在招聘過程中,他們會從亞馬遜的企業文化以及領導力准則的角度考察應聘者,維護招聘的公平性。
鄭逸萍坦言,在面試新人的過程中,身爲把關者其實也有所收獲。她笑說:“一般IT公司的面試方式或許比較傳統,但在這裏就十分強調‘學習,抛棄學習謬誤,然後重新學習’(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的態度,面試官因此也要撇開傳統的面試方式,以亞馬遜全球統一的面試方法,公平地,並具有包容性地進行招聘活動。”
“簡單來說,在招聘時,我們不用‘員工’這個字眼,而是稱他們爲‘創建者’(builders),因爲他們不僅將創造與構建我們的機構,也將支持我們的衆多客戶和商業夥伴,共同打造未來,而當中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采用的方式也不會有什麽框架的限制。”
新加坡人的優勢
“我曾經在國內外工作多年,發現新加坡人的優勢是我們講究團隊精神、靈活且善于變通,加上從小成長于多元種族和文化的社會,使得我們很容易調整和適應跨國企業文化。”
她以其中一名新加坡籍同事Livian Soo(蘇麗蓮)爲例,盡管她和家人都在本地,但卻能有效率地領導一支由來自27個國家、加起來能說30種不同語言的國際團隊。該團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最短時間內,針對世界各地客戶的要求做出回應和支持。
她強調,新加坡的策略性地理位置,也讓公司能夠更容易打入亞洲,建立數碼化的技能團隊和社群。疫情前,她經常需要到鄰國出差;疫情暴發後,新加坡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高速互聯網聯系,加上亞馬遜雲科技爲職員們所提供的完善科技設施,則能讓她和同事很方便及有效率地進行居家辦公。
“我也記得有同事跟我說過,新加坡的優勢是文化大熔爐,這爲亞馬遜提供了一個自然又具活力的環境,能夠支持亞馬遜建立多元化工作隊伍的願景。”
爲女性推出AWS機器學習女子賽車聯賽
首屆“AWS機器學習賽車聯賽”約三年前推出。2019年,鄭逸萍遠赴美國拉 斯維加斯參與這項盛事,她發現在總決賽上,全場只有 一名決賽參賽者是女性。可是到最後,也恰恰 是這名來自日本的女生擊敗了所有對手, 最終奪冠。那次的經驗深深地震撼了她, 促使她開始構思要推動更多女性,透過機 器學習自動駕駛賽車,發展機器學習的技能。
鄭逸萍參與推出首創活動—— AWS DeepRacer 機器學習賽車女子聯賽,而引以爲豪。(照片攝于疫情前,由受訪者提供)
有數據顯示,在數據及人工智能行業內,僅26%從業者爲女性,在雲計劃領域內,這個比例更只是占12%。
鄭逸萍說:“作爲一個全球雲計算科技公司,我們非常注視女性 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因此,盡管去年遇上冠病疫情,我們還是決定推出線上‘AWS DeepRacer機器學習女子賽車聯賽’。比賽開放給所有東南亞國家、就讀于高等教育學府的女性參加,反應相當不錯,比賽最後由一名就讀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女生勝出。”
盡管去年遇上冠病疫情,鄭逸萍(左上角) 與團隊克服困難,推出“全球首創AWS DeepRacer機器學習女子賽車聯賽”。(圖/受訪者提供)
此外,Amazon 和AWS也與新加坡科學館聯辦過多項學習活動並提供了助學金。今年AWS更推出了“Build On ASEAN 2021- 亞馬遜雲科技東南亞黑客馬拉松比賽”,首次設立了中學組,目的是鼓勵本地學生從小接觸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希望有助于緩解新加坡資訊科技行業在人才培訓和勞動力發展方面所面對的挑戰。
鄭逸萍指出,這些只是衆多推廣雲科技,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其中一些項目。其實公司還推出了超過500項免費的線上課程,從編程、雲計算課程到人力培訓等,內容豐富多元,歡迎有興趣者隨時上網參加。她說:“這麽說吧,新加坡過去是由建築工人、紅頭巾,一磚一瓦地建立起來;但來到 這一代,新加坡需要更多的是‘數碼創建者’(Digital Builders),我期待協助更多國人以數碼化方式去創造新加坡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