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克潤(字澤潤,號恪瑞)1973年畢業于新加坡南洋大學(現南洋理工大學)獲壹等榮譽文學士(政府與行政學系)。現任南洋大學校友學術會(The Nanyang University Alumni Academic Society, NUAAS)副會長兼文新加坡文化遺産組組長 。
來源:《聯合早報》2019年10月30日言論版,感謝作者張克潤老師授權轉載。
1995年6月3日前總理吳作棟先生在南大雲南園校址慶祝南大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晚會中,表達了政府支持將南大畢業生名冊,從國立大學遷移到南洋理工大學的立場,同時他表揚肯定南大畢業生的貢獻。
他指出他們永遠是新加坡主流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社會的主要支柱。他們的“華族色彩”及儒家價值觀,就跟其他新加坡人所具有的“馬來色彩”、“印度色彩”以及西方取向一樣的重要,這使新加坡成爲一個獨特的全球性國家。
2005年8月29日李顯龍總理在雲南園華裔館前慶祝南大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慶典時指出:“在當時物質貧乏、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新馬華人社會發揮衆志成城的精神,在這片園地上建立了東南亞唯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讓許許多多年輕學子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那種勇于開拓、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後人追憶、景仰和學習。南大畢業生得到建校先輩的啓發,走出校園後,在各自的領域辛勤耕耘,發揮了奮發圖強、逆境求存的精神,對國家社會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接著李總理點燃火炬並高舉起來,傳給南大三代校友,一棒接一棒,組成“薪火相傳集體行”之路,從行政樓去到新落成的“南洋四合院”:生物科學院主持落成開幕儀式。南大被政府關閉、南大理工大學校史從1981年算起與南洋大學無關等等的誤解與誤會開始煙消零散。
2019年10月19日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南大人文學院前廳爲“新加坡福建會館樓”和“陳六使徑”主持揭牌儀式。它們坐落在國家古迹—前南大行政樓(今華裔館)、雲南園建校紀念碑/八角亭及南大湖的毗鄰,形成濃郁的校園曆史見證及氣氛。
這是對倡辦南大陳六使先生認捐500萬元、福建會館捐出523英畝南大地皮及曾經爲南大創辦出錢出力的先輩和社團無私奉獻的肯定及景仰,也是對曆史的追憶及教育産生積極的作用。
鮮爲人知的一項事實:改寫新加坡高校校史(1995年國立大學慶祝建校90周年紀念)的人是南大傑出校友锺兆祥博士。當1991年政府合並南洋理工學院及教育學院改組爲南洋理工大學時,吳作棟總理接受國會教育委員會將南大畢業生名冊從國大遷回南大的建議,南大被關閉的言論又再次沸沸揚揚出現在媒體中,這引發南大校友以“火鳳凰”比喻南大已經死亡,別再提起南大以免引發悲痛。
當時,锺博士開始到國大法學院尋找探討國立大學法、南洋理工學院法及南洋理工大學法的真相,其研究結果在國大校友季刊(ALUMNUS,1994三月第17期)獲得發表並騰清了“南大與新大合並爲國大”後校友的法律地位。
換言之,國大法由于賦予前院校(Predecessor Institutes)校友成爲國大校友的法律地位,結果追溯國大校友的前院校就包括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校、1912年的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1928年成立的萊佛士學院、1949年愛德華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並爲馬來亞大學、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學、1962年馬大于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爲新加坡大學及1980年新大和南大合並爲國立大學。國大法確認前院校的畢業生都是國大校友,這使一路來南大被政府關閉及南大生爲無主孤魂的誤解與誤會獲得釋然。結果,在國立大學批准及認可上,南洋大學校友學術會(Nanyang University Alumni Academic Society:NUAAS)在1995年獲得社團注冊局的批准成立並邀請前國大理學院院長高立人博士爲會務顧問。
國大成立于1980年,而校長陳慶炎博士、林彬教授及校方卻遲至1994年才全面搞清楚全體前院校畢業生爲國大校友,結果馬大畢業的國大校友事務處處長PeterLim在1995年大張旗鼓策劃國大成立90周年紀念慶典;接著,李總理也2005年慶祝南大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時以實際的行動點燃南大精神的火炬,傳給南大三代校友,讓南大精神“薪火相傳”;現在又由教育部長王乙康主持將南洋谷及人文學院冠爲“陳六使徑”和“新加坡福建會館樓”,追思當年的壯舉,再次弘揚了勇于開拓、百折不撓、奮發圖強、逆境求存的南大精神。
今年新加坡立國五十四年,現在政府在公開場合討論多元種族中個別族群的問題,甚至贊揚其對國家的貢獻,而不必擔心引起其他族群的敏感反應;同時也不必擔心討論華族文化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引起鄰國的緊張。這除了表現一個獨立自主國家的自信,也說明大部分國民都接受英語作爲工作及溝通語言的基礎上,政府意識到母語作爲建國基業的主要支柱,不能不予重視。
華語除了作爲新加坡華族之間的溝通語言外,國內外已經不會因爲學習中華語文及文化,而認爲有礙國家及鄰國的發展;反之,它已經成爲溝通鄰國,聯絡關系,促進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既然前南大的成立與華族自力更生,創辦高等學府爲華族子弟提供完整的小學、中學及高等教育有關,並在建校過程中不斷配合國家整體需要,調整其教學語文爲英文,適應及配合多元種族及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導致1980年南大與新大合並組成國大,並在與國大互補發展的基礎上于1991年設立理工大學。現在,兩所高等學府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大學,其常年經費都由政府按大學法加以補貼,成爲造就國家人才的最高學府。
我們可以預見: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周圍鄰國的語言文化,特別是我國三大種族的語言文化的學習及訓練,將是一個刻不容緩需要即刻加以調整的現實。從小學、中學、高中及大學,完整落實最少兩種語言文化教育的雙語政策,肯定對我國今後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有關。不管是哪種語言文化的學習,教育專家都認爲從孩子自己熟悉的語言文化開始並提早加以啓蒙建立基礎,將會是事半功倍。各種族的多元文化“色彩”就是新加坡的色彩。
現今的雙語政策已在小學及中學落實執行。值得呼籲的是,當局應在高校加強三大種族語言文化學術的學習、訓練及研究。這樣由小到大,由淺到深,一步一步要求學子雙語並重,並在各學術領域中重視現實及多元化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專業科技與本身深層傳統文化及多元文化交叉的研究及開發。
南大成立之初,其校徽就標明重視三大種族的語言文化的學術研究,對于華族希望其子弟學習並創造性地發揮其母語傳統文化學術,是天經義的合理要求。
目前多所高校爲配合整體國家教育體制的大發展方向及需要,更加重視把傳統文化教育學術正式納入在其課程中正是時候。換言之,高校必需開始提倡雙語並重的學術研究與發展。這無形中就是把南大精神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正軌中。總之,若把南大精神准確納入雙語並重的正確軌道上,也就不枉陳六使先生和福建會館等華族先輩和多元社團機構的苦心。
今年是新加坡高校教育發轫114周年(特指國大校史)及南大成立64周年,也是新坡開埠200周年及建國54周年。我們以最熱烈的期待,實事求是地把南大精神准確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的體系中,使到百年樹人的雙語教育政策由上到下,得以完整地落實,則新加坡各種族公民既有自信又能與鄰國人民和睦相處,確實做到發揮及體現新南洋精神的實質與內容。
正如南大校長蘇布拉·蘇雷什教授指出的:“我們爲新加坡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而慶賀,雀躍本地有兩所大學跻身世界頂尖大學行列及孕育出令人稱羨的研發、創新和教育生態的當兒,也要確保本地社群的貢獻不被後世新加坡人遺忘。”南大在上個月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特輯》全球大學排行中,首次登上前50強,排名第48;國大則排名第25。
我們期待南大精神在高校體系中的永續發展。
張克潤,南大校友學術會副會長暨新加坡文化遺産組組長2019-10-26完稿。
新加坡研究由瀛寰微智工作室(WeGlonal)策劃運營。刊發作品如非原創,版權皆爲作者及原刊發機構所有,如涉版權爭議,請留言或聯系 [email protected],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