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回收舊貨廢品的“加龍古尼”(Karang Guni)。(BBC)
作者 鄭智浩
談到在巷弄間回收舊貨廢品的“加龍古尼”(Karang Guni,馬來語,原指麻袋,後延伸爲收舊貨廢品的“拾荒者”),國人普遍的印象應該是: 推著四輪手推車在組屋區跑透透,按著喇叭吆喝各種方言口號,向居民回收“舊報紙、舊衣服、舊家電”,再賣給廢品處理工廠的樂齡人士。
如今這種印象得改一改了。 時過境遷,新加坡傳統“加龍古尼”的風采已不複存在。低效、低回報的工作讓傳統“加龍古尼”行業人數銳減;取而代之的是新興回收産業鏈,以及與科技平台配合且改頭換面的新一代“加龍古尼”。
勝科環衛(SembWaste)是首家設立企業培訓委員會的廢物回收公司,它借助科技與培訓提升約700名員工的技能與安全。(聯合早報)
傳統“加龍古尼”的困境
先來看看本地傳統“加龍古尼”鮮爲人知的工作面貌。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78歲的黃女士每天淩晨4點就得抹黑起床,推著陪伴她無數工作日的小推車,開始在鄰裏間回收廢棄的舊品。
“我每天淩晨4點起床,然後4點半准備出門……一般要在外頭待上四到五個鍾頭才會回家。”
伴隨著嘎嘎作響的車輪聲,黃女士自如地穿梭在中峇魯一帶,把一件又一件廢品堆滿小推車。這已經成爲她退休生活的日常作息。
78歲的黃女士偶然踏入“加龍古尼”行業,一做就是30多年。(BBC)
黃女士告訴BBC記者,她踏入“加龍古尼”行業全憑一次偶然的決定。
30多年前,她是一名有穩定收入的全職護士,足以應付日常開銷,生活還算惬意。
當時,家中一名女兒要出國留學,需要一筆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她于是選擇在下班後繼續兼職當“加龍古尼”,幫女兒湊學費。
“當年我才40多歲,也還是一名護士。放工後,我會到處看看,收集舊報紙、舊雜志和舊書本。退休後我就做回老本行,每天都在做這些事。”
在新加坡路邊撿廢棄舊物的“加龍古尼”業者。(BBC)
據悉,本地傳統“加龍古尼”業者一般都會從住戶手中回購舊報紙、飲料鋁罐、二手衣服、廢棄家電等舊物,然後轉手變賣給中間商或大型回收公司,靠體力活賺取差價。
然而,這樣的買賣近年來已逐漸式微。 暫且不論工作時間長、效率低、收入微薄等可見因素,新時代居民自主環保意識提高、不願敞開大門打交道等原因,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傳統“加龍古尼”的存亡。
不少傳統“加龍古尼”業者感歎收入大不如前,無奈之下只好選擇退出。
打造“零浪費”仍須依靠“加龍古尼”
國家環境局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2020年的回收産業鏈在冠病疫情的影響下受到沖擊,回收廢品容量大幅減低,導致家庭和企業的整體回收率下降至52%,同比下降了百分之七。
不過,環境局認爲這只是短暫的現象,疫情逐步趨緩後便會回升。當局目前也積極在我國籌備“零浪費”計劃,邁向更幹淨環保的未來。
組屋樓下用于環保回收的垃圾槽。(海峽時報)
環境局可持續發展部門主管Christopher表示,新加坡若想要實現“零浪費”的目標,能深入全島各角落的“加龍古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能輕易忽視。
單靠私人産業在組屋樓下定期回收廢品和垃圾,絕對無法實現上述目標。
“他們(加龍古尼)能與目前收集廢品方式形成互補。從民衆家門口回收舊物仍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他們有自己的網絡和方法。他們也知道什麽東西可以回收,什麽東西不能回收。”
運用科技協助傳統行業轉型
爲了早日達成“零浪費”城市的目標,拓展回收廢品的範圍和力度,不少企業選擇與“加龍古尼”共存,利用科技搭建起溝通平台,協助“加龍古尼”適應新時代。
其中一家企業就是勝科環衛(SembWaste)。
它近年打造了一款名爲“ezi”的手機App,主打“回收容易”(Recycling Made Easy)的口號,連接全島“加龍古尼”與民衆,快速匹配業者與顧客。
有了ezi平台,“加龍古尼”無須漫無目的地沿街吆喝,靠運氣收集舊物;欲環保回收物品的民衆也能通知業者來到家門口,盡快收走廢品。
勝科環衛商業主管吳秀玲(譯音)說:
“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加龍古尼’網絡,互爲夥伴關系……至今有超過100多家‘加龍古尼’加入ezi網絡。”
科技讓回收舊物更容易便捷。(勝科環衛)
接手父親“加龍古尼”生意的洪先生(32歲)是參與ezi手機App的業主之一。
從電信工程專業畢業後,他並沒有選擇繼續深造,也不願從事主流職業,而是繼承家裏的衣缽,接手衣物回收事業。
即使冠病疫情對回收産業鏈帶來了不小打擊,洪先生仍深信他所經營的行業具有巨大潛力。
“我個人認爲,這種(回收)交易將長期存在。由于教育普及化,每個人都養成了環保回收的習慣,因此我相信未來幾年,回收業者的數量將逐步上升。”
新加坡駁船碼頭餐館、酒吧和咖啡館的後巷。(BBC)
如今有了科技助力,一些初入行業的新血將得到更多扶持和協助,也能花更少心力針對性地投入環保回收生意。這也是讓洪先生願意踏足常人所認爲的“夕陽産業”的主要原因。
“對于有意參與回收運動的居民來說,這非常方便。對于像我們一樣的經營者,它也可幫助我們有效地操作流程和處理交易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