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加坡河畔的中央商務區,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中,一棟雅致高聳的白色建築格外顯眼。觀光新加坡河的遊客總會在古老的加文納橋上,以這棟古典雄偉的大樓爲背景合影。
新加坡中行大樓外景
創業南洋
這棟大樓就是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總部所在,始建于1953年。在過去的六十多年中,它早已超出其曆史和建築價值,成爲連接中新兩國民心的獨特紐帶。而中國銀行與新加坡的淵源,實際上還要遠早于這棟建築。
上世紀30年代,爲暢通南洋華僑捐赈、彙款渠道,增加抗戰資金補給和扶持華僑工商業,中國銀行于1936年6月15日在新加坡設立分行,落址絲絲街,正式拉開根植南洋、服務中新的波瀾壯闊曆程。
圖爲開業當日新加坡中行員工在位于絲絲街辦公大樓前的合影。該大樓是中行在新加坡第一個行址
抗戰全面打響後,爲進一步拓寬資金調撥渠道,新加坡中行在南洋地區增設10處機構,這一時期業務主要包括僑彙、吸收國幣存款、推廣救國公債和經收華僑捐款,爲支持抗戰做出巨大貢獻。統計顯示,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新加坡中行是最主要的僑彙經辦行,其中1939年業務量占中行僑彙總量的97%。
1941年末日軍開始入侵馬來半島,形勢十分危急,但爲便利客戶提款,分行在有日機轟炸情況下仍堅持營業,直到新加坡淪陷前三天。日據時期,新加坡中行遭到日軍的瘋狂報複,員工和財産損失慘重。絲絲街的舊址見證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曆史。
興行建廈
當年上海外灘中銀大樓的建造目的是:“必有一新式建築,方足象征中國銀行之現代化,表示基礎鞏固,信孚中外”。新加坡中銀大樓的建設也是如此。
上世紀50年代,爲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新加坡中行在大力拓展業務種類和規模的同時,開始籌劃自建大樓。大樓原擬只建6層,後在時任中國銀行官股監事陳嘉庚先生的建議下增建至17層,成爲當時新加坡最高的建築。半個多世紀過去,它依舊矗立在新加坡河口,作爲地標建築和曆史記憶永載史冊。
新加坡中銀大樓于1953年落成,設計與上海外灘中銀大樓、香港老中銀大樓一脈相承
50-90年代,新加坡中行爲促進中新兩國經貿合作做出重要貢獻,包括積極扶持本地企業開展對華貿易,促成大批國內急需的橡膠等産品從新加坡出口到國內;在當地吸收存款支持國內對外貿易;推介和代銷中國商品;協助解決國內機構的支付問題;協助代辦各類委托事項,如運輸、保險、展覽、征信、代簽協議等。
在1990年中新兩國建交前,新加坡中行更是長期肩負中國與新加坡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建立友好關系的重任,包括代辦理訪華入境簽證、爲海外華人或國人在兩地尋訪親友、支持中國各類代表團訪新等,與當地民衆結下深厚情誼。
1990年中新兩國建交後,新加坡中行繼續以金融力量搭建中新合作橋梁,支持中新企業雙向走出去和全球化發展。隨著業務的進一步拓展,2000年分行緊貼原17層大樓新建了 37層的新大樓,兩棟建築融爲一體,保留原有風格,成爲新加坡河畔和中央商務區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新加坡中行大樓外景
全面發展
2012年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頒發特准全面銀行牌照以來,新加坡中行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開展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私行財富管理在內的全面業務,成爲本地資産規模最大、客戶基礎最爲廣泛、業務種類最全面的中資銀行,是新加坡金融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加坡中行牢牢抓住“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以服務拓市場,以專業樹品牌,全力服務中新發展與合作,截至2020年末,資産規模427億新元,位列本地120多家外資銀行第五,中資銀行第一。新加坡中行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截至3月末,已累計爲相關項目提供240多億美元支持,作爲牽頭行累計發起銀團項目737億美元,項目輻射沿線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加坡中行營業大廳
近年來,中國銀行陸續在新加坡設立大宗商品業務中心、福費廷中心、私人銀行、亞洲債券承分銷中心、創新研發基地、中銀大學新加坡分院等區域或全球性平台。依托各專業平台,新加坡中行持續加大在綠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領域的探索實踐,促進海外業務的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同時,積極參與多項新加坡政府和監管機構主導的項目,探索金融前沿發展,例如參與新加坡國家級的區塊鏈項目Ubin和人工智能項目Veritas,以創始成員身份加入新加坡綠色金融中心建設等。
作爲新加坡曆史最悠久的金融機構之一,新加坡中行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每年組織或參與幾十項中新經貿金融、文化藝術和教育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促進活動,搭建中新友好交流合作平台。新冠疫情發生後,新加坡中行在嚴格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確保客戶和員工安全的同時,大力提供抗疫金融支持並向湖北和本地社區捐款捐物,支持兩國抗擊疫情。作爲新加坡中資企業協會會長單位,新加坡中行也積極發揮表率和組織作用,引領在新中資企業推動中新經貿合作,融入服務本地社區,打造中企海外品牌。
85載蕉風椰雨,回首新加坡中行發展曆程,可以說每個階段都與國家命運及中新合作主旋律緊密相連。根植中新合作這片沃土,新加坡中行將繼續發揮金融力量,爲中新發展與合作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