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宣布,來自高風險國家或地區旅客的居家通知期將從21天調低至14天,不過他們須在履行居家通知期間使用自助檢測儀自行檢測。
縮短居家通知要求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今早的文告,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密切留意本地和全球冠病趨勢,在分析過去一個月的新證據後,決定縮短高風險國家和地區旅客的居家通知要求。
從6月23日晚上11時59分起,這些旅客只須在指定設施履行14天居家隔離,而不是之前的21天。
他們將在抵新當天和第14天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若第14天的檢測結果爲陰性,便可完成居家通知。
除了這兩次測試,從6月27日晚上11時59分起,在指定設施履行居家通知的旅客也須在抵新後的第3天、第7天和第11天使用自助抗原快速檢測儀,自行檢測。
曾在抵新21天前到訪過台灣或以色列的旅客,如果符合條件也可從今天晚上11時59分起,選擇在家中履行14天的居家隔離。
這些條件包括過去21天內只到訪過上述國家和地區或澳洲、文萊、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和新西蘭等低風險國家和地區、獨自居住在履行居家隔離的住址,或是其他同屋住戶也有相同的旅遊史並在履行相同時長的居家隔離。
來自高風險國家和地區,或是在建築、海事與加工領域工作的客工,在履行14天居家通知後,須繼續在客工入職中心履行多七天的居家通知。
衛生部解釋,雖然變種毒株傳播力更強,但在分析國內外的數據後,並未發現病毒潛伏期更長的證據。
密切接觸者
凡是與確診病患在兩米以內有累計約15分鍾或以上的接觸時間,都會被歸類爲病患的密切接觸者,專家認爲這有助于劃分並且隔離感染風險較高的群體。
新加坡衛生部于本月21日更新政府網站gov.sg有關密切接觸者的內容,除了與確診病患接觸的時長和距離,衛生部也會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包括接觸的性質和場合、穿戴的個人防護裝備種類以及其他臨床和流行病學因素,再決定後續跟進。
衛生部發言人在詢問時說:“這是我們一貫對于追蹤接觸者所采取的方式,對于密切追蹤者的定義也沒有改變。”
新加坡衛生部表示,當局會向確診病患的密切接觸者發出隔離令,一般上與確診病患在兩米以內有累計約15分鍾或以上的接觸的人都會被隔離,以防萬一。
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指出,病毒不會等待一定時間才傳播,如果病患剛好咳嗽,那麽就算只是接觸一分鍾也足夠傳播病毒。確認那些與確診病患有累計15分鍾的近距離接觸的人爲密切接觸者並將他們隔離,是一種風險分層的方法,盡可能劃分出受感染的高風險群體。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則說,無論是幾次短時間近距離接觸還是一次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傳播風險都會增加。
“不過衛生部能很有針對性地確認密切接觸者,顯示我們無須大規模封鎖就能遏制病毒傳播。”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也說,當局目前在評估染病風險時采取了了比較高的標准,但是新加坡逐步擴大接種範圍,目前處于一個過渡期,當大部分人口接種後,這些措施或可逐步放寬。
他說:“到時確診病患大多數都是輕微或是無症狀,住院風險低,我們甚至可能停止追蹤社區傳播人數,而專注在住院人數來評估疫情的嚴重性。”
如何找出患者
要測出冠病確診者,最精准的方法是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其次才是抗原快速檢測(Antigen Rapid Test)和血清檢測等。若不進行這類檢測,要在公共空間裏從人群中找出潛在病患,手段其實有限。
世界衛生組織就曾發文說明,在機場的入口和出口設立體溫檢測儀並不能有效地阻止冠病傳播,因爲無症狀感染者和潛伏期感染者很難被體溫檢測儀檢測出來。因此,采用體溫檢測儀其實是事倍功半的舉措。相比之下,向國際旅客索取聯絡信息、填寫健康申明,才能更有效地判斷病毒傳播的風險,並且有助于病患的追蹤。
紅外線體溫檢測儀只是在檢測額頭表面的體溫,但皮膚的膚色、汗水和妝容都會影響檢測的准確性,環境氣溫、人們距離檢測儀太遠或太近,以及人們的年齡、性別和正在服用的藥物,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體溫測量。
在新加坡,“合力追蹤”應用和防疫器已成爲當局追蹤、框列和隔離潛在病患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