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統計局發布第二批 “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 數據。
家庭住房
新加坡2020年有137萬戶新加坡居民(包括公民和永久居民),高于2010年的115萬戶。
住在組屋的居民住戶,與10年前相比略減,住在公寓的居民住戶則增加,從10年前的11.5%上升至16%。
盡管仍有五分之四(78.7%)的居民住戶住在政府組屋,但比率低于10年前的82.4%。
四房式組屋仍是最普遍的居住屋型,每三戶居民中,有一戶住在四房式單位。
與此同時,住在公寓或其他非有地私宅的居民住戶,從2010年的11.5%上升至去年的16%。住在有地私宅的居民住戶比率則保持在5%。
2020年,近九成(87.9%)的居民住戶是住在自己所擁有的房屋,比率略高于10年前的87.2%。
本地居民家庭平均人口在過去十年有所減少
新加坡居民住戶中,獨居者和兩人小家庭所占的比率,過去10年有所增加。
其中,獨居者的比率從2010年的12.2%上升至2020年的16%。同一時期,二人家庭的比率也從18.8%增加至22.6%。
不僅如此,獨居者當中,住在四房式或更大的組屋,以及公寓或其他非有地私宅的人,去年達到51.3%,顯著高于2010年的45.5%。住在三房式或更小的組屋的人則有46%。
過去10年,隨著小家庭越來越普遍,新加坡居民的平均住戶人數從3.5人減至3.2人。去年,近六成的居民住戶擁有三個或更少的成員。
小家庭家庭增加的現象,在馬來社群中最爲顯著。馬來族居民中,擁有三個或以下成員的住戶比率,過去10年從35.7%上升至49.9%。相比之下,華族和印族的小家庭家庭增幅較低。華族居民中,擁有三個或以下成員的住戶比率,同期從53.7%增至61.6%,印族則從47.7%增至50.6%。
盡管如此,馬來族居民的平均住戶人數仍最多,爲3.7人。華族和印族居民的平均住戶人數則分別是3.1人和3.4人。
與此同時,家有年長者的居民住戶也增加。至少一名成員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居民住戶,比率從2010年的24.1%上升至去年的34.5%。全部成員是65歲及以上的居民住戶,比率則從4.6%增至9.3%。
居民收入
新加坡居民家庭的每月平均和中位數收入過去10年皆有所增加。
居民家庭的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過去10年來,每年增長3.3%,從2010年的5600元,增至2020年的7744元。如果將通貨膨脹率考慮在內,本地居民家庭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每年實際上增長了1.9%。
如果把家庭人口考慮在內,居民家庭的每月工作人均收入中位數,從10年前的1638元,增加至2020年的2463元。這也意味著,居民家庭每月工作人均收入中位數,每年增長4.2%,將通貨膨脹率考慮在內每年實際增長則爲2.8%。
三大種族居民家庭每月工作收入過去10年來都增加
以華族居民家庭來說,過去10年來,家庭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數,每年增長3.4%(實際增長率爲每年2.1%)。
馬來居民家庭從工作獲得家庭月入中位數,每年增長爲2.8%(每年1.4%實際增長)。
至于印度家庭,他們從每月家庭工作月入中位數,過去10年來,每年增長3.5%(每年2.2%實際增長)。
如果將家庭人口考慮在內,馬來居民家庭每月工作人均收入中位數,在2020年達1594元,過去10年來增幅最顯顯著,每年增長4.3%(實際增長率是每年3.0%)。
家庭每月中位數工作人均收入第二和第三高,依次爲華族和印族居民家庭。
華族居民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中位數,每年增幅爲4.2%(每年2.9%實際增長);至于印度族居民家庭,則每年增長3.9%(每年2.5%實際增長)。
隨著家庭每月工作收入過去10年來的增長,更多居民家庭跨入較高收入階層。
每月工作總收入至少9000元的居民家庭,從2010年的29.7%,增加至2020年的44.2%。
每月工作總收入2萬元及以上的居民家庭,去年占居民家庭總數的13.9%,比10年前的6.6%,比率增加超過一倍。
生活能力
65歲以上 11.2%有至少一種基本生活能力難自理。
新加坡在2020年有9萬7600個居民無法或難以完成至少一種基本生活能力,其中超過七成是65歲及以上年長者。
這些65歲及以上年長者當中,去年有超過九成是與他人同住,當中83.1%是與配偶或子女同住。
難以或無法進行至少一種基本生活能力的居民中,最常見的是行走及活動功能方面的挑戰,去年有6萬2500人;其次是生活上無法或難以自理,人數達3萬2100人,分別占總居民人口的1.6%和0.8%。
65歲及以上年長居民當中,無法或難以行走和自理者,比率相對更高,分別占8%和4.2%。
無法或難以完成至少一種基本生活能力的居民當中,只有約11.4%在2020年參與勞動隊伍,對比基本生活能力沒有問題的居民,約69.3%參與勞動隊伍,顯著來得低。
無法或難以完成至少一種基本生活能力的15歲至64歲居民當中,31.2%在2020年參與勞動隊伍。其中,聽障者的勞動隊伍參與率最高,達45.7%;其次爲視障者(36.5%)和行動障礙者(22.5%)。
無法或難以完成至少一種基本生活能力的15歲及以上受雇居民,去年接近六成使用公交通勤;15.5%只乘坐汽車、德士或私召車去工作。不需要交通工具的占16.1%。
交通出行
更多居民選搭地鐵或輕軌列車及公共巴士上班.
選擇搭公共巴士、地鐵或輕軌列車,或是結合以上這三種交通方式上班的受雇居民比率在去年達到57.7%,比起2010年的54.6%來得高。
當局指出,隨著新加坡持續擴建地鐵輕軌網絡,更多人選擇通過結合地鐵或輕軌列車及公共巴士的交通方式上班。
有鑒于此,只搭公共巴士上班的居民比率過去十年出現了滑落。
與此同時,乘坐汽車上班的居民比率同樣有所減少,從2010年的24.8%跌落至2020年的21.1%。搭德士或私召車上班的居民比率則從1.3%,增加到3%。
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受雇居民使用地鐵或輕軌列車及公共巴士所需的平均時間增加了五到十分鍾,可能是因爲這些交通方式路程增加的關系所致。
另一方面,更多小學及以下學生使用汽車、德士或私召車的交通方式上學,比率從2010年的14.5%,上升到2020年的22%。另外,43%則無需搭乘交通工具,比率比2010年的46%來得少。
至于中學及以上的學生,他們上學主要使用的交通方式依舊是結合地鐵或輕軌列車及公共巴士。
值得一提的是,修讀專業資格證書和其他專業文憑課程的學生以及大學生當中,無需搭乘任何交通工具者的比率顯著增加,分別從十年前的2.6%和3.9%,上升到7.4%和9.1%。
整體而言,大部分學生上學的平均所需時間過去十年都有所增加。
相比之下,小學及以下學生和中學生去年上學的平均所需時間較短,分別只需要15和30分鍾。大學生平均所需時間最長,達到60分鍾。
居民分布
勿洛居民人口最多 達27萬6000多人
去年共有超過404萬居民居住在本地九大住宅規劃區裏,其中四個有超過25萬人居住,分別是勿洛、裕廊西、淡濱尼和兀蘭。
在2020年,勿洛是本地最多居民居住的住宅區,該區總人口達27萬6990人。
相比其他住宅區,歐南、雙溪加株、梧槽、紅山、宏茂橋、女皇鎮、加冷、大巴窯和金文泰等地有較多年長者居住,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年紀在65歲及以上。其中,歐南有最多年長居民,比率達25.5%。另外,榜鵝則有最多五歲及以下居民居住。
整體來說,新加坡去年的總人口達到569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裏就有7810人,這個人口密度比起2010年的7146人來得高。
另一方面,去年大約28萬4000名或12.9%的受雇居民在市區核心工作,那一帶是最多居民工作的地區;其後依次爲女皇鎮、芽籠和紅山,各有超過10萬名居民在這些地方工作。
從年齡層來看,在市區核心工作的居民多爲年輕人,將近三分之二是45歲以下居民,僅3.6%屬65歲及以上。武吉班讓、梧槽、勿洛和後港等九個工作區則有至少10%的受雇居民年紀是65歲及以上。
在市區核心工作的受雇居民中,86.2%至少擁有中學以上學曆,比率是所有工作區中最高的。
婚姻生活
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過去十年有更多女性在婚後依舊持有工作。
過去十年裏,已婚夫妻的數量從2010年的88萬零800對,增加到2020年的97萬7300對。
隨著更多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已婚夫妻當中,太太受雇的比率也從52.9%,上升到60%。相應的,只有丈夫受雇的比率則從十年前的32.6%,減少到24.9%。
在已婚夫妻中,夫妻同時擁有工作的“雙職工夫妻”(dual-career couples)比率仍占多數,從2010年的47.1%增加到去年52.5%。
從各年齡層來看,整體上“雙職工夫妻”比率都出現了增長,其中35至49歲夫妻的增幅最爲顯著,達12.2%。
除了沒有工作的夫妻以外,兩夫妻月入超過9000元的整體比率從十年前的29.9%,大幅增加到去年的48%。
其中,月入爲2萬元及以上的夫妻比率顯著增長,從7.3%上升到16.4%。
與此同時,隨著本地男性和女性持續接受同等教育,已婚夫妻倆擁有同等教育程度的比率也從十年前的44.3%,增加到去年的46.6%。妻子比丈夫擁有較低教育程度的比率相對減少了。
數據來源:新加坡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