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八十五年前,一名身型瘦削的男子,背著簡易包裹,孤身擠坐在狹窄的小船裏,隨著海浪上下顛伏,前往未知的遠方。
三十年代的中國政治格局動蕩不定,上有日軍對沈陽虎視眈眈,下有政府和地方的政權糾紛,周圍百姓無不飽受戰亂摧殘之苦。同時,去東南亞種植、挖礦、經商,給沿海居民一絲希望——似乎只要跨過那片遼闊的海洋,便能有無限機遇。那與其留在故鄉耕種,不如到傳說中遍地是黃金的南洋闖蕩一番,或許還有個盼頭吧!
船只剛抵達叻埠,衆人便蜂擁而上。男子循聲來到華人聚集的唐人街(今稱牛車水),開始兜賣起了麻布枕套、桌布和被褥等一些從潮州進貨的特産。這在當時都屬于奢侈品的物件,通常只有當地的富商才買得起。四年下來,他也憑此積累了一定的積蓄。
等錢攢夠了,他便在潮州人雲集的馬鎮路(Merchant Road)開了一家繡莊,主要提供裁縫刺繡服務。有了固定店鋪,就無需再像其他流動攤販那樣日夜顛簸,生意也安穩了許多,從南方進貨也可以親力親爲,仔細把關質量。隨著自己往返家鄉的次數增多,他也受星洲各大戲曲團體托付,漸漸售賣起戲曲道具和華樂器。男子還以自己的名字給店鋪命了名——翁展發。
戰亂似乎是人類躲不過的咒影。沒過幾年,宣戰的炮火又在海洋那頭響起,突擊飛機從遠方逼近,所幸,翁展發有驚無險地渡過三年的兵戈擾攘。戰後,男子終于把家鄉的妻兒都接過來,從此在星洲定居。再後來啊,星洲化爲新嘉坡,再變成新加坡;甘榜村和店屋裏的居民也遷入高聳的政府組屋 。此時,男子已把店鋪遷到裏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交給兒子翁松齡打理。盡管此時中國正逐漸開放市場,對店鋪生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父子倆仍憑著精湛和高質量的手藝在本地打下好口碑,形成穩固的老客戶群體。
1994年,店鋪由當時年僅三十三歲的翁澤峰接手至今。翁先生牢記父親和祖父常念叨的做人之道,做事依舊勤勤懇懇,一針一線都不得糊弄。六年後, 翁展發因城市規劃而遷到芽籠路(Geylang Road)。如今,只要從芽籠大馬路拐進小路,再沿著右側騎樓下的五腳基往裏走,擡眼就能看到這座迎風而立的老店鋪了。
馬鎮路的翁展發
芽籠路的翁展發
會呼吸的博物館
跨過門檻,也跨過了那道隱形的分水嶺。正午的炎暑闖不進來,屋內的陰涼也樂得清閑,就連那總是擺脫不了的車馬喧囂聲,瞬間都不見了蹤影,只有屋頂的風扇低低吟鳴。
右側木架上懸挂的樂器
環顧左右,只見店口兩側各守著一座高聳的、擺滿舊書的黑木櫃。字迹斑駁、布滿塵灰的舊書,從櫃子底層堆到天花板。與書爲鄰的,或是一台泛黃的手鼓、一把孤獨的唢呐、一排矛槍刀刃,或又是幾把形狀各異的木魚、幾副未描完色的面具,和幾套被封進塑料袋、色彩明豔的戲曲服。
房梁兩側懸著木制吊架,右排挂滿各式椰胡、月琴、柳琴和琵琶等撥弦和弓弦樂器;左排挂的則是拂塵、流星錘、刀槍劍戟等各門各派的戲曲把子。它們無不被灰塵覆蓋著,酣睡著,讓訪客都不自覺地放慢腳步,不忍驚動。
木櫃上的擺設特寫
第一次來到翁展發,剛好趕在華人新年前夕。許多顧客會預訂繡球,以圖個好彩頭。因此,店鋪的每一寸都被朱紅色的燈籠和繡球照亮。那壯觀的喲,簡直就是“張燈結彩”的寫照——就算不去到烏節路,也能提前慶賞佳節。店口右邊擺著半人高的玻璃矮櫃,上邊堆滿了紅綢。店主翁澤鋒先生此時正坐在紅綢海之間,踩著縫紉機趕繡活兒。一只毛茸茸的白色薩摩耶犬,慵懶地臥在地上打盹兒。
翁展發的小可愛Hugo
雲南鼓
坐在店口那台碩大的青銅鼓,是任何訪客都難以忽視的。鼓面鑲著一圈圈複雜花紋,如樹樁的年輪般向外散去,每一輪都被布滿因氧化而浮現的灰青色斑迹腐蝕,映出歲月的痕迹。
雲南青銅鼓特寫
“這是有雲南特色的鼓!”翁先生回憶,“很多年前,有個法國人來到我們店裏,給我看了張草圖,說要定制樂器。我看了半天,沒看出這是什麽,就拿去請教中國某樂器工廠裏一位很有經驗的老師傅。他一看就懂,還說這種雲南鼓現在已經沒有了,但他可以給我們做。機會難得,我們幹脆請老師傅做了四台,陸續賣出去三台,現在店裏就剩下最後這一面咯。”
鼓面的花紋並非隨機:中間是太陽,周圍像旗子似的圖案是莊稼,邊緣卷曲的圓形則是水。古時,每逢旱災降臨,井水枯涸,爲了向老天爺祈雨,農民們就把好幾面大小相仿的銅鼓擡出來,在空地並列擺好。衆人齊聲擊鳴,鼓聲響徹雲霄,一場甘雨隨之澤潤旱地。
“有些小學生來到店裏,摸著鼓面問:‘我沒見過耶,這是不是新的?’我說哪裏是新的,這是很久以前的鼓!他們以前都沒見過呢。所以說,來到我這裏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親眼見到、親手摸到許多罕見的東西。我們去博物館,隔著玻璃,只能觀賞,不能觸摸。在這裏,就可以用五官來體驗,感覺是不一樣的。”
天寶樓
玻璃矮櫃腳下疊著幾冊暗紅色線裝書,最上面那本的封面已經殘缺脫落了。小心翼翼地抽出下層比較完整的一本,拭去灰塵,便露出封面上那五個笑容可掬的胖娃娃。他們每人手中都捧著一穗谷物(黍、稷、豆、麥、高粱),一副五谷豐登、心滿意足的模樣,頭頂上還寫著——“盛世豐年”。書面最頂端印著花團錦簇三個字——《天寶樓》。
後來才曉得這是一本“通勝”,相當于以前華人用的日曆,記載了一年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和每日的吉凶宜忌等內容。古人若是要提親、下葬、祭祀、搬家、蓋房子,都得參考這部書,因爲哪天適合做哪些事,都是有講究的呢!幾百年來,華人背井離鄉,往返謀生,身上都帶著這本書,也算是在艱苦中的一絲寄托吧!不同版本的通勝在南洋一帶流傳開來後,也根據當地的語言印刷出英語、馬來語和中文對照版本。
對多數人來說,這種傳統日曆已不再實用。它或以小字的形象殘喘于中西合並的挂曆,或以十二生肖運勢的形式守在每年二月的購物中心門口。可惜字太小,行人走得又太匆忙,或許仍有人對它抛出好奇的一瞥,但絕不會爲其駐足。曾經那逢家必備的生活指南、那記載一切天文地理的書籍,如今卻真的成爲罕有人懂、令人敬而遠之的“天書”了。
通勝《天寶樓》
人知結交易,交友誠獨難
多年來,翁先生從父親和祖父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刺繡和縫紉的技巧,還有許多爲人的道理。在他記憶中,不論店裏來者何人,他們都誠心相待。
“以前乞丐也有來我們店的嘞!那個乞丐渾身髒兮兮的,常年坐在街頭拉椰胡,賣藝謀生。有時需要換琴弦,就來我們店買。我爺爺就說:‘你這樣賺不了幾個錢的!來,從我店裏拿幾把椰胡,去白沙浮(今稱武吉士)賣吧!’那人說:‘我手頭沒有錢啊,你就直接給我?’爺爺擺擺手說:‘沒事,你先拿去賣,賣了再給我就好。’”
“那時有很多‘紅毛’(洋人)去白沙浮喝酒,喝醉了,就喜歡買東西。那時一把椰胡大概賣六塊半,但我爺爺囑咐他:‘你看到那個洋人就敢敢講價,講三十塊、四十塊,他們也會買的!賣出去的錢,自己留住,再把樂器的錢還給我就好了。’這人果然賣出去好幾把,賺了一筆。後來再見到他時,發現他衣服也不髒了,身上也不臭了。”
來者是客,以禮待之,再怎麽說也是經商之道。但對同行競爭對手也能心懷善念,那可絕非易事。
“曾經有一些熱愛華樂的年輕人來到店裏問我父親,能不能把我們聯系的中國樂器廠商地址給他們?我父親二話不說就給了。結果他們真的去找這些廠商,在本地開店!我當時很氣憤地質問父親,怎麽把我們的廠商給他們?這是在給自己添加競爭對手啊!
“但是父親就講:‘沒關系!這些人也熱愛華樂。分享廠商信息,讓他們也有一份可以維持生計的工作,以後我們也可以互相幫助,不用計較這麽多!’到後來,有時他們店裏缺貨,就會來我們店裏購買,而我們沒貨時也會先到他們店去補貨。一來一回,就變成像一個群體這樣。我們彼此雖然存在競爭,但也是非常有紳士風度的那種,不會斤斤計較。現在的人呐,什麽都圖快,競爭太過激烈咯!”
“父親常講,你要賺錢,你去外面吆喝,去跟人打交道,努力做買賣,錢多少是會來的。但是那就只是做生意而已咯!賺錢難,但交朋友更難。”
路修遠以多艱兮
隨著戲曲、華樂在本地式微,翁展發的前景並不樂觀。試問生意如何,卻只聞幾聲長歎:“慘淡咯,很慘淡!之前過華人新年時,還有很多人預定繡球等裝飾品,每天忙到半夜一、兩點,雖然辛苦,但還有錢可賺。可平時來的人就很少了。”
近來的疫情及阻斷措施也迫使翁展發暫時停業。翁先生在臉書上感歎,幾十年來,許多同行的夕陽産業早已在十年、二十年前日落西山,僅剩下幾家還在孤軍獨戰。翁展發曆經流感、經濟蕭條等諸多困難,過程雖然坎坷,卻一步步堅持到今日。只不過生意是一年比一年難做,到底要放棄,還是要繼續堅守?這也是他日夜反複思忖的問題。
盡管未來路途茫茫,但翁先生還是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人家都慨歎,‘樹倒猢狲散’——樹倒了,上面的猴子也都跑掉了,可能只剩下殘破的樹樁而已。但只要你細心澆水、努力施肥,就算是樹樁上最小的一株苗,還是有可能會發芽!只要有發芽,就可以長成蒼天大樹。然後啊,那些猴子就全都回來啦!”
(作者爲國大中文系畢業生、文學和華樂愛好者)
參考資料:
[1] Awyong,Morgan,“Chinese Embroidery:The Heart Strings of Chinese Culture”,Epoch Times, December 21,2018, https://epochtimes.today/keeping-traditions-alive-theheart-strings-of-chinese-culture/ Yap,Eleanor,
[2] “Growing Up the Traditional Way”,Ageless Online,https://www.agelessonline.net/growing-up-thetraditional-way/
[3] 李慧玲《翁展發繡莊翁澤鋒:繡縫祖業,牢記阿公名》, 《生活進行中》,2018,頁68-74。
[4] 陳瑩纮、王昀詩《手藝達人 以雙手反時代而行》,聯合 早報,2018年2月9日,https://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singapore/chinese-new-year-2018/food-entertainment/story20180209-833971
[5] 沅汰《五谷豐登中的“五谷”指什麽?》,2019年2月23 日,https://kknews.cc/zh-sg/history/garbgnl.html
[6]《老英校生翁澤峰爲華族戲曲守住翁展發》,香港文聯戲 曲家協會,http://www.xgwl.hk/hk/?action-viewnewsitemid-6413
[7]《晨光第一線:紅彩匠人守護祖輩繡莊》,8視界,2019 年2月1日,https://www.8world.com/news/singapore/article /morning-express-door-decoration-397181
[8]《關注新加坡本地繡莊—— 翁澤峰專訪》,https://projectoldjewels.wixsite.com/main-cn/embroid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