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地區正在成為各國戰略博弈的「新戰場」,臨近北極圈的美國、俄羅斯、挪威、加拿大等國都在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尤其以美俄之間的「爭奪」最為激烈,距離較遠的印度、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也在編制各自的北極計劃,上月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在第二章中指出,中國也在日益關注北極地區,對開發北極、在北極地區投資、發展貿易和與其相關的地緣政治潛力尤為感興趣。
北極之爭,不只是資源的爭奪……
在眾多「爭奪」北極戰略要地的國家中,美俄之間最激烈,雙方圍繞北極資源、軍事安全等方面的戰略攻防不斷升溫。12月份,美國聯合挪威在靠近俄羅斯的希爾克內斯進行了聯合軍演,而在2016年俄羅斯在北極進行了25年來最大規模的飛彈發射試驗。
挪威陸軍豹2A4NO主戰坦克於12月9日進行了冬季演訓。參與演訓的是挪威陸軍第二裝甲中隊。
挪威國防部宣布,從2017年1月開始,以輪換駐紮的形式向挪威部署大約330名海軍陸戰隊員,這是二戰後挪威首次允許外國駐軍。美國在挪威派駐軍事力量意在加強對北極地區的控制。
俄羅斯當然不能「示弱」,不但進行了大規模的飛彈試驗,更是從國家戰略、法律、建設北極哨所等多方面展開爭奪,北極事實上成為了多國博弈爭奪的焦點之一,未來北極地區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中東、敘利亞、太平洋沿岸等地區。
北極不止有石油
資源的爭奪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但是北極所具有的不僅僅是資源的價值,更有重要的交通和軍事價值。
北極地區「勢力劃分圖」
首先是資源的爭奪,北極地區的資源多種多樣,石油、天然氣、煤炭、漁業資源豐富。2008年美國地理勘探局曾經估計,北極地區潛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占全球潛在儲量的9%、13%和30%,且多位於近海。
不同國家勘探預估的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差距不會太大。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稱,整個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探明儲量占全球近30%。俄羅斯北極地區產生的經濟效益占國家財政收入的近11%,鎳和鈷開採占全國生產總量的90%,銅占60%,重晶石、磷灰石精礦則約占百分之百,海洋漁業生產占全國的15%。
資源的儲量豐富,需要相應的開發能力,對各國而言,「好消息」是由於全球氣候的變暖,北極的冰川在逐漸消融,有機構稱在本世紀中葉,北極地區夏天可能不會有冰川,這對於資源的開發而言,的確算是個「好消息」。
北極是亞洲、歐洲、北美洲航空、海上航線的交匯點,將成為未來連接三大洲的「黃金水道」。從莫斯科到紐約,經北冰洋比橫跨大西洋航程要縮短近1000公里。從東京到倫敦沿北極圈飛行比經莫斯科航程要縮短近1100公里。
隨著冰面的消融,加拿大沿岸的「西北通道」和西伯利亞沿岸的「北方通道」夏季已可通行,預計2050年可全年通航,成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軸心航線」。屆時,歐洲船隻可沿北冰洋海岸,穿越白令海峽直達亞洲,而不必繞行巴拿馬運河或蘇伊士運河,大西洋至太平洋的航線將縮短40%,費用節省20%~30%,對全球航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冷戰時期,北冰洋是美蘇全球爭霸的前線,關鍵就在於它的戰略地位重要,是戰機、飛彈、核潛艇攻擊對方的最短路徑。破冰而出的潛射彈道飛彈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打擊敵國腹地,令對方反導系統防不勝防。在美國加緊部署全球飛彈防禦系統的背景下,北極的戰略地位對常規力量處於劣勢的俄羅斯意義更加重大。
另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魚類從阿拉斯加、北海等傳統漁區逐漸北遷,對漁業資源的爭奪也將成為相關國家的重要考量。
美俄「北極之爭」
目前並沒有專門關於北極、北冰洋法律地位和規則的國際條約,現在能適用於北極的主要國際法就是於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即一個國家可申請一個「專屬經濟區」,專屬經濟區從該國公認的領海邊界出發,延伸200海里。如果這個區域的大陸架延伸超過了專屬經濟區,那麼這個國家可以從其海岸線起,申請長達350海里的領海權。
如圖所示,黃色部分是俄羅斯想要擴展的領土
俄羅斯從2011年開始組織北極事務國際會議,2015年建立了專門的北極發展委員會。
2013年12月10日,俄總統普京出席國防部會議,強調俄羅斯「應掌握所有手段來保護自身安全和國家利益」,要求俄軍在2014年完成北極部隊組建。
2015年8月,俄羅斯正式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出北極領土申請,要將包括北極點在內的120萬平方公里海域劃入本國境內。但丹麥、加拿大等國家對這一方案非常反對。
北極地區這塊肥肉,美國當然不可能眼睜睜看著被俄羅斯「搶」了過去。
2013年5月,歐巴馬政府頒布了美國首個「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提出美國在北極事務上的三大工作重點是保護美國人民、國家領土主權和自然資源,以負責任的方式開採資源和保護環境,以及強化在北極開發等事務上的國際合作。
2015年9月1日,歐巴馬來到了阿拉斯加北極地區。
不過,美國相比於俄羅斯,有兩點明顯的劣勢。第一點是,美國並沒有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就無法提出自己的領土要求,美國也是唯一沒有簽署該公約的北極地區國家。第二點,俄羅斯在建造破冰船和北極地區港口方面也遙遙領先。它正在不斷擴大其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而美國離北極最近的深水港是阿拉斯加的荷蘭港,距北冰洋還有900英里。
俄羅斯這麼「忙活」,美國也不能閒著。早在2007年,美國就發布了一份名為《21世紀海軍合作戰略》的文件,把北極局勢列入美國需要準備應對的「新時代挑戰」名單。2008年,美國在極地地區舉行「北方邊陲-2008」大規模演習,派出F-22A戰機、B-52戰略轟炸機和空中加油機、偵察機參演。
2009年,美國公布「北極路線圖」,提出在北極地區建立飛彈防禦和預警系統,並授權波音公司研發專門衛星進入北極軌道,以對北極軍事行動提供支援。2011年,美國防部出台《北極地區行動報告》,宣布將在2011~2015財年內,配合海岸警備隊和其他機構,整理出適合在北冰洋進行軍事活動的水面艦艇、設備、人員等方面的數據,同時摸清北冰洋的情況,搞好戰場建設,為建造一支北冰洋艦隊做好準備。
從軍事角度上講,2014年12月,俄羅斯在北方艦隊基礎上組建北極戰略司令部,並開展大規模軍事演習。今年4月,美國成為任期兩年,由8個北極國家(美、加、俄、北歐五國)組成的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此前,美國宣布禁止本國油企在北極與俄羅斯的所有合作,其政府還設立了「負責北極事務的特別代表」。從美俄在北極地區的態勢,國際社會對北極軍事化程度加深感到擔憂。
停靠在北極前進站的潛艇
2016年9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開內閣會議,與政府各部門負責人討論俄屬北極區域開發的相關問題。俄羅斯關於北極地區的政策文件稱,在該地區的優先任務為將其作為戰略資源基地加以利用、作為和平與合作的區域,保護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北方航道也作為國家統一的交通運輸體系加以利用。普京曾表示,北極地區應該遠離地緣政治博弈,遠離各類幕後協議和勢力劃分。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講,他們並不認為本國在北極地區的行動有明顯的「軍事爭奪」的意圖。俄軍事科學院院士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對俄羅斯而言,北極地區不存在實際軍事威脅,俄部署軍隊旨在消除未來可能發生的領土爭端威脅,而且俄在北極保持的軍事實力越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美俄兩國早已經將軍事爭奪付諸了行動,但是在口頭上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有軍事目的,自己打自己臉的做法任何一方都不會做的。直接的軍事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但是摩擦肯定不斷,未來,北極必定成為多方力量博弈的「戰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