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新加坡兒童會講座本星期六首次在線上舉行,邀請到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雷張慎佳以英語講述“共同守護兒童權益的旅程”。
雷張慎佳是香港知名兒童維權分子,30多年來致力于維護兒童的福利。個性爽朗的她,經常向香港政府提出建議,也因積極貢獻社區而獲獎無數。
本期《人物面對面》專訪這位兒童權益倡導者,談她在關愛兒童工作的心路曆程。
上周五,通過Zoom視訊訪問,與雷張慎佳 “面對面”。
千裏之外的她,眼神堅定,講話铿锵有力。
也或許是接觸孩子多了,她在訪談過程中,不時抛出“你問得真好”,滿滿的正能量,尤其讓人舒服。
在香港,有涉及兒童課題的新聞,媒體肯定會找雷張慎佳發表意見。
2018年1月,屯門5歲女童被虐致死案,她身上133道新舊傷痕引起轟動,被形容爲“香港開埠以來最嚴重的虐兒案”。
今年4月,女童的生父和繼母終審裁定謀殺罪成,被判終身監禁,繼外婆也因虐兒罪判監五年,再度引起輿論熱議。
根據女童的8歲哥哥和7歲繼姐的口供,女童和哥哥幾乎每天被生父和繼母虐待,包括藤條抽打、拖鞋掴臉、剪刀插胸等。
2018年1月5日晚,生父更將妹妹“飛高高”,抓住她往上抛,使頭部撞到天花板,次數多達18下。
當晚兩兄妹只能睡地上,也沒有毛毯保暖。隔天早上,女童昏倒,生父報警。
因長期受虐,女童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滿身傷口導致細菌入侵,當天死于損害肝腎等器官的敗血症。
舉報面對繁文缛節 受虐個案轉介13次
雷張慎佳當時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提出保護兒童的法律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並嚴厲批評政府在改革兒童保護法令和反暴力方面的動作過慢。
她說:“兒童被虐不是一次的事。留在小孩身上的傷痕,大人爲何視若無睹沒有舉報?”
她也呼籲社會福利署和其他孩童保護機構攜手組成有效的舉報機制,減少官僚作風,並舉一個在教師、校長和其他機構之間轉介了13次,最終當局才發現的受虐個案,說明舉報者面對的繁文缛節。
雷張慎佳多年來除了積極維護香港孩童,也同時付出時間與心血,向新加坡、台灣和中國大陸等地推廣保護兒童的工作。
她告訴《聯合早報》,香港2018年6月成立以政務司司長爲主席的兒童事務委員會,聚焦處理兒童成長中面對的問題。
“我相信新港都尚未全面檢討兒童相關法例,以反映聯合國公約條文。
“我們沒有清晰的法例界定虐兒、未全面禁止體罰、沒法定的‘死亡個案檢討’機制,也未強制舉報嚴重高危的虐兒事件。
“希望新港兩地政府和兒童機構多交流、反思,努力倡議、落實及完善這些已有國際共識的項目。”
她指出,香港政府已在考慮強制虐兒舉報機制,不舉報將成爲刑事罪。
“舉報的目的不是要懲治,雖然免不了懲治,但這不是目的,而是守護我們的兒童。預防和治療同樣重要。”
她指出,無論是香港或新加坡,孩童受虐死亡的個案都不該發生。
被虐孩童走過 你看見了嗎?
“我們必須有兒童死亡調查系統,尋根究底,深入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到底出現什麽問題。
“我們倡導立法,但單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法律只是社會的底線,能幫助教育社會,改變意識形態,但必須有個配套配合。”
她說,我們怎能夠容許一個孩子走在受折磨的漫漫長路而沒有被發現?
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成人、專業人士從他旁邊走過,能夠幫助或改變他的死亡或受虐情況呢?
這些人包括了在學前教育中心、托兒所、學校的教師、醫院的護士、醫生等人。
“難道這個孩子從沒在他們眼前走過?或者他走過而沒被看見?或者被看見了,卻被忽略了?”
屯門5歲女童的案件,與四年多前本地5歲男童受虐致死相似,同樣讓人痛心。
2016年10月間,男童遭狠毒父母以各種手段虐待,包括輪流用熱水潑他超過一周,將他關進貓籠、用煙蒂灼他、大力推頭部撞牆等。
雷張慎佳說,屯門5歲女童去世時,身上有百多道傷痕,引起了社會關心。“不能讓這個關心就這樣過去。世上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就已經太多了。”
不認同“棒下出孝兒” 力爭香港立法禁體罰
一些孩子在壓力下依然不能達到教師或制度所要求的,如果換個環境,處在一個較輕松、較重視個人發展的環境,或能發展得非常好,日後成爲更有創意,潛力得以發揮的人。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雷張慎佳
禁止體罰不等于縱容和放任,體罰確實帶來後遺症,影響個人成長、親子及人際關系,所以必須終止對孩子施予暴力。
極力反對體罰的雷張慎佳,2005年把“國際無巴掌日”(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引入香港,籲請社會關注體罰問題,極力推行和爭取香港全面立法禁止體罰。
1998年由美國發起的“國際無巴掌日”定于每年4月30日舉行,通過各種活動持續提醒民衆不要虐打孩子。
華人地區都未加入禁體罰行列
目前已有62個國家和地區全面立法禁止體罰,包括在1979年便推行這項措施、至今42年的“領頭羊”瑞典,以及去年最新加入的韓國。
可是,華人居多的地區,包括中港台和新加坡,都不在名單上。
雷張慎佳指出,以往人們秉持“棒下出孝兒”“不打不成器”的觀念,相信體罰是理所當然的,認爲懲治最重要,以爲可以這樣對待兒童,落實成人的期望。
根據雷張慎佳,1989年簽訂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是要讓孩子獲得最大的福利,讓孩子不必遭受殘暴或羞辱對待。
“國際認可不受暴力對待的人權,而國際大小型研究已顯示體罰會有後遺症,它會影響個人成長、親子及人際關系。”
不過,有不少人質疑,每個孩子不同,這套零體罰或零暴力的親子管教方法,是否放諸四海而皆准,真的管用?
針對這點,雷張慎佳認爲,雖然無單一的解決方案,但全面放下體罰,是改變社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第一步。“有不少國家尋求更佳方法,不單落實公約中無暴力對待兒童的承諾,也用實在並有效的親子管教方法。”
壓力令孩子成制度下犧牲者
香港民間推行禁止體罰也碰過許多困難,從起初的抗拒,對倡導者諸多指責和批評,到後來慢慢聽到孩子的聲音、同道之人的經驗,就比較能體會這個建議背後的精神。
她指出,成人體罰孩子,有時不是要改變孩子的行爲,而是要發泄自己的怒氣、緩解壓力,合理化對孩子的傷害。
在倡導停止體罰的同時,她認爲也須確保不縱容一些負面或違反社會的行爲。
“如果禁止體罰等于縱容和放任,問題就很大,因爲孩子需要安全、健康、無暴力的環境及誘導,家長和旁人的言行舉止都影響孩子。”
她因此鼓勵家長用正面的方法,包括多與孩子溝通,通過誘導和管教來取代體罰。
她也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
壓力出現時,有些孩子能夠承擔,可是有不少孩子並非不能承擔,而是不願用大人或制度所要的方法承擔,就往往成爲制度下的犧牲者。
她說,一些孩子在壓力下依然不能達到教師或制度所要求的,如果換個環境,處在一個較輕松、較重視個人發展的環境,或能發展得非常好,日後成爲更有創意,潛力得以發揮的人。
過分保護子女也是一種疏忽
家裏的烏龜和小花朵,是雷張慎佳面簿的“常客”。
“我以前什麽都上面簿,包括家人的照片,後來慢慢學習到,不把其他人的隱私公諸于世。
“現在只拍花、拍我的烏龜。”
雷張慎佳來自大家庭,有一兄一弟四姐。
她說,童年沒有欠缺什麽,不孤獨也沒遭遇暴力對待,父母照顧得很好。
談到家人,她也小心翼翼,確保不會泄漏過多信息。
提到從商的丈夫,多年前雷張慎佳是香港聾人協會一個中心的主管,在那裏認識了雷姓總幹事,後來成了她丈夫。夫婦倆有一子一女,都負笈英國大學念法律,如今都在香港當執業律師。兩子女也各爲她添了孫兒。
別讓孩子在對抗性環境中成長
請她傳授育兒之道,她謙虛地說,有很多負面經驗,不好分享。
“我從不認爲,我們需要有一個對抗性的環境,叫孩子在裏頭鬥爭,做那個分數最高、最威風的優等生。
“在我成長過程中沒有這方面的壓力,所以我也不給予孩子壓力,特別是學業成績。但這不等于放縱,我會盡量督促,鼓勵孩子把事情做好。”
她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就曾指出“過分保護子女,也是一種疏忽”。
她坦言,孩子讀書時,她也忙于工作,無法付出太多時間。“最終,孩子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
她和丈夫互相配合。丈夫利用英文報章的作文或字句,讓孩子閱讀,然後默書,看兩兄妹誰掌握得好,“用這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進步”。
談到15個月大的內孫男,八個月大的外孫女,她眉飛色舞。
有空就探望孫兒的她說:“看見他們的表情,每天身心靈的發展,是很奇妙的。寶寶在被照顧和關懷的環境裏,自然就有安全感,有信心,有喜樂。”
雷張慎佳的英語極爲流利,好奇她是否喝過洋水。她笑說,她整個教育學習都在香港。
投身防虐兒行動逾40年
上世紀70年代,她考獲香港浸會學院(現爲香港浸會大學)的社會學專業文憑,1979年加入防止虐待兒童會(Against Child Abuse,簡稱ACA)的前身——防止虐待兒童行動組。
1980年,她到香港大學攻讀社工碩士學位,畢業後到樹仁學院(現爲樹仁大學)當講師兼實地協調員。
1983年重回ACA當總幹事,2011年3月底從肩負了28年的職位退休。
退休前,她已參與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的工作。“從最初的關懷小組,到最後成爲獨立的機構,我都參與其中。”
退休以來的這10年,她一直留在該委員會擔任主席。她也是兒童事務委員會(Commission on Children)非官方委員。
她坦言,不該霸占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主席職務太久,該讓人接棒了,“很快就會退下”。
講座已吸引逾400人報名
自2007年起舉行的新加坡兒童會常年講座,去年因疫情暫停一年後,來臨星期六將恢複,但首次以網絡講座形式舉行。
本屆主講者雷張慎佳是該講座的首名海外講員,過去講員包括時任國會議長的哈莉瑪總統、時任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長維文醫生(現爲外交部長)、時任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現爲教育部長)、前總檢察長溫長明教授、本地社會工作教育先驅黃安(Ann Elizabeth Wee)、《海峽時報》特別任務總編輯韓福光等。
雷張慎佳是香港紅十字會2009年第二屆香港人道年獎得獎人,也獲國際預防虐待和忽視兒童協會(ISPCAN)2006年傑出服務獎,以及香港兒科醫學會2018年的兒童健康獎等。
1999年,她領導的防止虐待兒童會接待新加坡兒童會的考察團,並啓發後者在隔年推出幼兒預防性侵犯課程“KidzLive : I Can Protect Myself”。
疫情對弱勢兒童打擊最大
新加坡兒童會日前就第14屆講座“共同守護兒童權益的旅程”發文告說,長期的冠病疫情嚴重影響世界各地兒童的福利,尤其是弱勢兒童。
經濟壓力、暴力和疏于照顧是現有須解決的問題,但兒童長期的精神健康和所面對的數碼鴻溝也受到關注。“這些複雜課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可通過提供重要的預防措施改善情況。”
兒童會認爲須倡議一個可回應兒童需求的全面系統,“這需要包括法律、教育和社會服務不同領域的集體行動,以促進孩子的福利”。
制定決策時應結合孩童心聲
另一保障措施是在制定政策或決策時,結合孩子的心聲。兒童會認爲有必要設立收集兒童意見的機制,然後與當權者分享,好讓決策者知道相關趨勢和來自孩子的建議,以及該做什麽樣的改變。
本月28日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舉行的免費英語講座,至今已吸引超過400人報名。對兒童課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https://bit.ly/SCSlecture2021報名參加,截止日期是本月26日。
講座以英語進行,不過雷張慎佳屆時將以華語答複用華語提問的出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