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本地女主管融彙中西的管理文化,在短短的五年內,讓當地的業務取得三倍的增長。
不忘初心 在醫療工作領域獻出愛心
在國大畢業于生物化學系的翁愛華(54 歲),當年加入美國強生(Johnson & Johnson)正是因爲對醫療領域一向非常有興趣,要爲人們的健康做出貢獻,而這一呆就是30年。
“進入這行後,公司給了我很多發揮的機會,無論是在專業或領導方面, 我都獲益良多。更重要的是,在這裏工作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能在工作崗位上對社會做出貢獻,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目前,翁愛華是強生亞太區政府事務和政策負責人,負責醫藥、醫療器材和消費者保健方面的政府事務和政策。在2017至2020年之間,她負責公司亞太區域醫藥運作業務,所率領的團隊逾7000人之多。
在工作之余,翁愛華也十分熱衷于志願活動。擔任臨終慈懷機構托福園(Dover Park Hospice) 理事會成員的她也常和寵物狗Kiwi一起到那裏做義工。 七歲的Kiwi是只經過特別訓練的治療犬,而它也爲多位臨終病患帶來溫暖。
疫情來襲前,她與Kiwi每星期都參與志願活動,如今她還是每隔幾星期通過視訊和那裏的病患交流,Kiwi 也會在視訊上耍把戲逗大家開心。
翁愛華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雖然不能延長病患的生命,但卻能將生命注入他們的日子裏。”
在2000年被派往中國壯大其醫療儀器組,是翁愛華在事業上受益最多的難得經驗。
她回憶著說:“當時,管理層對我說‘愛華,你一定要竭盡所能壯大強生在中國的業務!’,我意識到自己肩負重任,但卻也得到公司的支持。“
就這樣,她接下了這個重擔,飛往中國擔任起駐中國醫療儀器組董事總經理。
當時,她進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當地員工了解公司的業務。
“當時,我很誠懇地告訴那裏約300名員工,請他們坦誠地告訴我公司在什麽地方可以有發展的機會,有什麽可以改進和提高公司的名譽。“
之後,翁愛華便與公司高層會面,從方方面面了解公司的情況,商討發展的方向。一路走來,翁愛華融彙中西的管理文化,在短短的五年內,讓公司的業務取得三倍的增長。
雖然這一路上路途布滿荊棘,包括得克服中國和新加坡在多方面的顯著差異,應對中國的龐大市場,但是這些寶貴的經驗也成爲了她事業的高峰。
她慶幸公司給予她這個機會。原來,因爲家庭因素,她在之前曾兩次婉拒被派駐中國工作的職務,所幸公司繼續給她機會。
翁愛華在1990年加入前,原本在日本東京另一家公司工作了兩年。
“公司把我從日本帶回新加坡,然後把我帶向世界,我就曾到美國和中國工作,再加上與橫跨不同國家的同事和夥伴交流與合作,培養出我的世界觀。”
受益于導師文化 現積極引導後輩
公司秉持著培養領袖及培訓職員的信念,包括 爲期8個月至1年的導師計劃,讓員工能選擇自己的導師向他們學習。 翁愛華本身就受惠于公司的導師計劃,通過導師的指導獲益良多。如今,她也積極參與導師活動,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經驗幫助其他同事。
她表示,公司也有著很強的‘導師文化’,職員能在非正式的場合通過輕松交談,與管理層進行交流,征詢意見。
她比喻道:“一名導師就好像一個蠟燭,用自己的星星之火點燃另一個蠟燭,我希望能讓光芒持續傳遞下去。”
推行科技方案 逾13萬員工順利遠程辦公
楊慧芬巾帼不讓須眉,是強生在美國辦事處外的首位女首席技術官,對支持女性發展不遺余力。(圖/報業控股)
疫情來襲時,強生全球技術服務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楊慧芬(53歲),頓時發現自己肩負著迅速推行科技方案的重擔,以便讓公司全球13萬5000名員工能順利進行遠程工作,同時也得確保客戶和病患能獲得公司的醫藥供應。
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根據不同國家的防疫措施, 進行史無前例的大調整,這考驗了楊慧芬和她的團隊。
“我們通過善用不同科技,讓員工在無法自身到某處的情況下,還是能清楚監督工作過程和照常辦公。例如,在日本,我們就運用了遠程視頻機器人,以攝像機拍攝視頻,讓員工有如置身在那裏。” 她說道。
她和團隊在幕後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心思,最終看到遍布全球員工的工作流程順暢,給予她極大的滿足感。
首位非美籍女首席技術官
楊慧芬也是強生首個非美籍,也是首位女首席技術官,給予這名新加坡人在這龐大的跨國企業一個強而有力的認可。
對此,她除了感到自豪以外,也非常感激公司所給予的提拔。
強生在2017年設立了WiSTEM2D獎學金,是支持女性于科技、工程、數學和制造業産品設計領域發展的計劃。 楊慧芬正是指導委員會的亞太區領導者。她除了致力于提倡計劃的知名度,更是積極推廣活動並鼓勵女性加入這些領域。
她指出,像強生這樣的跨國企業,讓她有很多和不同文化和國際同事合作和學習的機會,也能參與跨國際的大型工作項目。
“來自不同背景的同事爲我們帶來了多種解決問題的觀點,多元化的元素也擴展了我的思維。”
她笑著回憶道:“五年前,我剛加入強生公司時,當時還年幼的女兒就問我是否加入了嬰兒洗發水公司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強生的業務除了涉及消費品外,也涉及醫療器材和制藥等。”
正因如此,她表示,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在職場爲醫療和制藥等多方面出一份力。
她說道:“能夠有機會參與以病患爲中心的項目, 在科技方面爲病患做出貢獻,是工作的最大亮點。”
爲本地醫療3D打印科技 開啓新篇章
楊昌錥說:“利用醫療3D打印技術可以將人體不同部位以塑料打印出來,能讓醫生更准確地操刀,縮短手術時間和過程。”(圖/報業控股)
新加坡有望在短期內推出首個獲系統見證的醫療器材打印技術,帶動本地醫療3D打印科技 開啓新篇章。這還得歸功于強生亞太區先進技術高級總監楊昌錥(47歲)和他的團隊。
目前,他和團隊正積極發展與實行醫療專業定制3D 打印技術。團隊正與政府和醫療機構合作,在一家醫院設立醫療室,讓醫療人員能實地運用打印技術和其它輔助科技,讓醫務人員可以現時量身定做所需要的3D 打印樣板。
這將是新加坡首個獲系統見證並設在醫療設施內的醫療器材打印技術。同時,團隊也發展了儀器輔助這打印技術,以虛擬方式呈現打印部位周圍的組織,幫助醫生更准確地進行手術。
楊昌錥解釋說:“在掃描病人後,利用這個打印技術可以將人體不同部位以塑料打印出來。這樣一來,醫生能研究立體模型,更清楚掌握個別病人的情況。”
這個項目一旦落實,不僅能讓醫生更准確地操刀,縮短手術時間和過程,更將進一步推動新加坡在醫療3D打印科技的快速發展。
對于在自己國家的醫療鄰域做出貢獻,楊昌錥感到自豪,也慶幸自己能借助跨國企業的資源做到這一點。比如,在發展3D打印技術時,多虧有瑞士的同事指點迷津,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
“這科技在歐洲比較普遍,瑞士的同事比較有經驗,也比較了解醫生的想法。他們的建議讓我們獲益匪淺。”
擁抱失敗 團隊放膽創新
鼓勵員工擁抱失敗的信念,讓團隊能放膽創新。
楊昌錥解釋說,在醫療領域尋求科技創新就得肩負著艱巨的責任。醫療業中的每個決定將直接影響消費者和病患。除了工作任重道遠外,工作項目在受批准前必須經過許多測試和研究,得通過層層難關。
“很多時候,項目在某個階段無法通過測試,我們就得回到原點,難免會打擊士氣。讓我欣慰的是,公司並不視挫折爲永遠的失敗,還鼓勵員工從中學習,研發更好的産品。我們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
近來,公司更是成立了以“勇于失敗”爲主題的演講系列,邀請公司員工分享失敗經曆和從中所吸取的教訓。
“我們有個六人委員會,我是成員之一,其他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我們從小規模的方式進行,全球員工都能上線聆聽,希望這演講系列最終能讓更多人參與。 “
本地新區域總部 設尖端實驗室
吉利默. 費門認爲,新加坡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以及支持醫藥科學發展的獨特環境。(圖/報業控股)
入籍新加坡的吉利默.費門(Guillermo Frydman, 53歲) 是強生新加坡董事總經理,原是阿根廷人。
他表示:“18年前,我被派駐新加坡時,打從抵達的第一天,就覺得這裏倍感親切,有家的感覺!”
隨後他在這裏落地生根,在這裏認識了太太,兒子也在新加坡出世。他說,這次的冠病疫情可是他第二度在新加坡面對疫情。原來,他在18年抵達新加坡後不久,就碰到沙斯來襲。
談到公司選擇我國爲亞太區域總部,他表示,新加坡是個創新中心,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支持醫藥科學發展的獨特環境,而且政治結構穩定,都有利于公司在這裏的發展。
來自美國的強生公司成立于1886年,在1974 年落戶新加坡,是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企業之一。強生業務涉及醫療器材、制藥和消費品三大領域,全球聘請超過13萬員工。
強生于2018年在我國科學園 (Science Park) 設立亞太區域總部,公司計劃同合作夥伴開創國際醫療新模式。區域總部內設有首個在美國外的實驗室,包括設計實驗室和國際領導實驗室等,以及首個亞太人體機能研究所。
【“邁向國際 心系獅城”系列 八之七,本系列由貿工部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