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黨接受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發展有利,但也反映公衆對保住飯碗的擔憂,並提出建議修複本地人和外籍人士的鴻溝,包括采取措施更有效地追蹤技能轉移,及解決“未充分就業”的情況等。
國會反對黨領袖畢丹星昨天針對新加坡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梁文輝和潘群勤提呈的“外來人才”動議,以及財政部長黃循財提出的“新加坡人的工作與生計”動議發表論述時說,工人黨接受自由貿易協定有助帶動投資,也爲新加坡人和外籍人士創造工作和機遇,“這是無可厚非的”。
他指出,工人黨注意到政府有關新加坡—印度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CA)不任由印度籍人士進入新加坡,且外籍人士入境新加坡就業有人力部工作證件政策管控的解釋,不過他們也同時認爲,提問政府和人力部過去有多少年未能以最佳方式管控工作證件的分發不爲過。
畢丹星也指出,工人黨不會假定新加坡因爲有親貿易的政策和較強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就會自然而然地爲新加坡人創造良好的工作。該黨相信,一些群體如夾心層、低收入新加坡人和缺乏技能的員工等,可能會發現正是因爲這些元素,他們的薪水被壓低及缺乏良好的就業機會。
他說,該黨也留意到,本地或是海外有人把CECA當做狗哨(dog whistle,指使用暗語來取悅特定群體),把種族歧視僞裝成經濟擔憂。工人黨認可,人們有切實的經濟擔憂,且提出這些擔憂是公平的,“然而,我們厭惡並譴責種族主義和排外心理,這已成爲部分的人公開言論的一部分”。
至于如何改善新加坡人和外籍人士之間的鴻溝,畢丹星提出五個建議。這包括追蹤和監督技能轉移的幅度,並在修訂版的産業轉型藍圖中,把它作爲各領域的關鍵績效指標。
爲舒緩新加坡員工或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的不安,或能推出限期雇傭證件,並讓證件和技能轉移或新加坡籍員工培訓挂鈎。這類證件可在一些較新和具顛覆性的行業試行。
畢丹星也建議追蹤新加坡人的“未充分就業”情況,並公開調查結果;設立長期的特選委員會,專門探討就業和外籍就業課題;政府應該就工作和外籍就業,更好和更多地與公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