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曾經在聯合國大會中公開說:
“如果新加坡明天消失,世界或許還是會照常運作。”
這句話看似帶著濃濃的小國危機感,但實際上,這是包裹在東方式自謙話術中的自信。
原本新加坡這種體量的彈丸之地,在冷兵器時代,其生其滅,都在大國一念之間,而能源時代,一個具有地緣優勢和工業化基礎的國家,即使小如新加坡,其興衰已經和世界大勢息息相關。
翻開新加坡的曆史,在20世紀之前,這塊土地存在感極低,不過是三佛齊這個東南亞海上強國可有可無的一塊飛地。
進入19世紀,新加坡因爲東西方交往轉口站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漸漸吸引了衆多商旅和移民來此長期居住。
隨後英國人的殖民版圖擴展到了東南亞,槍炮和貿易的雙重催發之下,新加坡成爲了自由港,好似一顆新升的海上明珠,在金錢和強權的烘托下熠熠生輝,日漸繁華。
從18世紀開始,對國際貿易有著敏銳嗅覺的海上冒險家便開始在新加坡集結,以具有探索和冒險精神的華人爲主,此外馬來人、印度人也絡繹不絕,最終形成多民族聚集的多元種族區域。
英國人爲此把新加坡這彈丸小國和南非、印度等同,實行種族隔離制度,只爲了阻止新加坡社會各界的團結和互通,以此來方便自己各個擊破,分而治之。
因此新加坡被英國殖民者牢牢控制了一百多年,直到日本侵略軍強行占領新加坡,把英國人趕走。
在那之後,等待新加坡人民的長達三年的“死亡掠奪”。
日本人繼承英國人衣缽,在種族隔離基礎上,又加上了告密制度,並且將抵抗侵略的人作爲靶子。
日本統治新加坡的時間裏,展開了瘋狂地屠殺,與此同時,日本人不斷通過強行掠奪、征集等方式抓捕新加坡人民。
這場浩劫撕裂了新加坡維持多年的和諧局面,各種族關系異常緊張,隔閡日深,矛盾加劇。
活躍的經濟市場也被日本人毀壞,在日本統治期間稅率增加了40倍。
中國有兩句古話說得好,否極泰來和時勢造英雄。沉到谷底就是生機,在這一片蕭條中,打破英國刻意制造百年的僵硬社會格局的機會也悄然而至,只等待有識之士來發現。
這個看准了時勢,把握住命運機會的人叫——李光耀。
李光耀的家族來自于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在1862年坐著遠洋帆船從家鄉一路來到新加坡。
這個漢族客家人家族,原本是當時兩廣海商下南洋中不起眼的一支,沒有顯赫的根基和強大的後援,李沐文靠打零工和做小生意漸漸站穩腳跟,在新加坡打拼了將近十年後,與一個在新加坡已經經營數代的華人家族結親。
從此,李氏家族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李氏家族的發展史和新加坡的近代史緊密相連,也相互成就。
李光耀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三代以中國人特有的勤奮,積攢創造了豐厚的家業,是新加坡華人族群的典型代表。
1923年,李光耀出生後,從牙牙學語時便接受純粹的英式教育,中間雖然因爲日軍侵略有幾年中斷,但李光耀也因此走出家族搭建的金字塔,親眼目睹了新加坡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慘狀。
二戰結束之後,李光耀獲得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前往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攻讀,二戰後的英國百業凋敝,早已經沒有了當年日不落帝國的威風,求學中的李光耀逐漸産生了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志向。
此時的世界經過兩次大戰,重新劃分了勢力版圖。
雖然各國發展因爲曆史原因進程各有不同,但向工業化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已經不可逆轉。石油是現代工業的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發展甚至日常生活的命脈。
李光耀敏銳地意識到新加坡地理位置將比海洋貿易時代更加重要,當初新加坡之所以被大英帝國選中,不惜通過種族隔離也要完全控制,就是因爲這裏是海上生命線馬六甲海峽最重要的隘口。
新加坡雖然只有廣州的十分之一,但已經是馬六甲海峽中面積最大、航道最好管理的區域,靠海上貿易發家的英國早在19世紀初期便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一舉拿下,成爲自己殖民血管中的重要節點。
20世紀後期,波斯灣石油資源不斷開發,馬六甲海峽的價值更是水漲船高,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
同時,馬六甲海峽連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
進入石油時代後,可以讓大型裝油船通過的馬六甲海峽,讓新加坡獲得了與這些大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在英國學習的李光耀結合家族和新加坡華人族群幾代經驗,前瞻性地意識到:
新加坡獨立最好的時機已經到來。
李光耀取得法律和經濟雙學位後,他作爲海歸精英代表,集合新加坡華人族群中接受英語教育的中産階級成立人民行動黨,僅僅五年之後,就成爲新加坡完全自治後的第一個執政黨。
李光耀成爲新加坡首任總理。
此時,正值上世紀60年代,亞洲日本、韓國各國正處于經濟騰飛的階段,對于石油需求激增,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越發突出。
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印尼和大馬三國共管,但只有新加坡擁有適合大型船舶的良港,新加坡港通航吃水20米,可供巨型油輪乃至航空母艦停泊。
李光耀深知馬六甲海峽對東亞各國的重要性,因此在60年代以日本爲代表的東亞諸國經濟起飛之後,新加坡和日本等國的關系異常深厚。
李光耀在鋼絲上揮舞著海峽管理大棒,用印馬聯盟對海峽開征通行費作爲籌碼,直接拿住了東亞各國發展的軟肋,交換了大量實質性的好處,迅速地提高了工業化水平,讓新加坡的工業基礎突飛猛進,最終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國內管理上,李光耀深刻意識到新加坡國土面積雖小,但國民種族卻相當多元,當年英國人采取種族隔離,就是爲了把各種族限制在本族群之內,讓新加坡難以建立共同的國家意識。
因此,在掌握新加坡大權後,李光耀便全力推進英語作爲全國統一的官方語言,一方面盡可能利用英國人留下的遺産,一方面則全力保持人民行動黨作爲英語教育精英的統治地位。
彼時,李光耀也沒有放棄華人族群特有的內部能量,他深知雖然外部看起來所有的華人都是華人,但中國實際上地大物博,方言衆多。
下南洋聚集在新加坡的華人長時間因爲不同的方言彼此缺乏溝通交流,雖然人數衆多,但實際上較爲松散。
李光耀在推廣英語之余,更是大力推進類似于普通話的新加坡華語,消除方言帶來的社會隔閡,盡可能把新加坡的華人群體凝聚在一起。
李光耀在新加坡總理職位上工作了30年,1990年卸任之後,除了擔任內閣資政這一職位,更是投身于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擔任董事長。這一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除了作爲“亞洲最大及最神秘的投資者”管理著新加坡的外彙儲備和對外投資,更建立起新加坡獨樹一幟且領先于周邊區域的金融服務體系。
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産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
此公司1981年建立,只用了20年時間,就讓金融服務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13%。
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到,即使李光耀在1990年就卸任了新加坡總理,但依靠著這家他親手創立的投資公司,李家始終掌握著新加坡的脈門。
憑借這樣的深厚實力和強大控制,“李家王朝”的二代掌門李顯龍在32歲時就擔任新加坡國防部政務部長兼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政務部長,38歲成爲副總理,52歲便成爲新加坡的總理,完成了家族統治接力棒的傳承。
李光耀提升新加坡國力的機遇是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經濟騰飛,李顯龍時代的新加坡則趕上了更大的曆史契機:
中國這沉睡百年的亞洲巨龍正在高速複興。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石油需求大幅增加,曾經相當長一段時間,80%的石油進口,都要走印度洋——南海航線,馬六甲海峽成爲必經之地。
馬六甲海峽最窄的地方僅有37公裏,非常容易被卡脖子,在英國的海上霸權煙消雲散後,美國變本加厲進行了軍事控制,他們在新加坡建立了樟宜海軍基地,依靠這一優勢,美國可以隨時切斷中國的能源生命線。
與此同時,新加坡背靠美國的權勢,在榨幹了日韓等國之後,也對中國強硬了多年,但中國不是本身就被美國實質性殖民統治的日本韓國,作爲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中國絕對不會被人卡住咽喉而無動于衷。
此後,中國強勢發展海軍,保衛東南沿海航道安全,在南海造島、建機場,在南海,解放軍與美軍的力量對比,已經完成了逆轉。
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基建狂魔的巨大能力,中國要用人力物力突破地理條件的限制,在馬六甲海峽中段填海擴建馬來西亞的皇京港,計劃由三個人造島和一個自然島嶼組成,占地1366英畝,總投入約800億人民幣,預計2025年完成,屆時將超越新加坡港,成爲馬六甲海峽上最大的港口。
這是新加坡自開埠以來,第一次面對一個有信心和能力移山填海的大國,要在他們周圍不依靠武力進行足以改變國運的行動,那麽無論是新加坡還是李氏家族,都不會坐以待斃。
他們並不是要與中國進行直接對抗,而是繼續發揮自己最擅長的“合作意識”,一方面與不同的大國進行緊密合作,例如允許美軍在新加坡建立軍事基地,加大對華投資和人員交流引進,一方面則在各種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上不停刷存在感,以擴大提升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增加新加坡的國力籌碼。
這種在國際關系中異常靈活的彈性操作,讓新加坡至今都是保持著良好的國際形象和暢通的國際交流,也讓李家這種備受诟病的“世襲統治”在新加坡獲得廣泛的支持。
如今,新加坡面對著中國引領的“一帶一路”和海上基建的重大挑戰一樣,李氏家族的家族傳承也面對著“破局”和“轉型”。
李光耀的妻子柯玉芝,出身與他門當戶對,教育水平也和他旗鼓相當,兩人在英國留學時結婚,之後生了兩子一女。
長子便是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他從小就被家族和父親按照繼承人培養,除了接受英式教育並前往劍橋大學深造外,還長時間在新加坡的軍隊、財政、國防、外交等要害部門曆練,一路走著踏實的繼承之路,最終成爲新加坡的最高統治者。
次子李顯揚則早早脫離政治,只在商業範疇打轉,並且對外公衆形象以李家內部反對者自居,不過也有專家表示,這是李家按照中國傳統大家族進行的“自保”,親兄弟走不同的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家族本身。
李家第三代目前沒有特別明顯的政治遺産繼承人亮相,目前不是旗幟鮮明地走了其他道路,就是還在韬光養晦看不出選擇如何,所以“李家王朝”就如新加坡一樣,雖然看起來正是煊赫鼎盛,以小國之姿能夠左右世界局勢,但實際上卻前路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