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廖慧婷
全球各地近日頻頻發生林火、熱浪和洪災等氣候災害,加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上月9日發布的評估報告結果,再次拉響了氣候緊急狀態的警報。在東南亞區域,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今年也接二連三暴發洪災。全球氣候暖化將對本區域構成什麽樣的威脅?東盟10國可以如何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年輕的氣候和環境保護活動人士又有什麽話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在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首冊中指出,1850年至1900年間,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地球的溫度升高了約1.1攝氏度。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來看,全球溫度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攝氏度的升溫幅度。
評估報告預測,未來全球所有地區的氣候變化將加劇,並會面臨更極端的天氣,包括頻密和嚴重的旱災、強降雨和水災。在東南亞區域,氣候變化將爲這個區域帶來多大的威脅?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也是上述IPCC報告作者之一的周祥龍告訴《聯合早報》,隨著全球氣溫升高,一年中較熱的月份未來將會變得更炎熱。“在新加坡,可能經常會出現34和35攝氏度的天氣;在泰國北部、越南、緬甸等地區,氣溫超過36和37攝氏度也會變得更加普遍。”
新躍社科大學的氣象與氣候學者許智揚副教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指出,氣候變化對于東南亞區域肯定會造成的影響主要是氣溫升高和海平面上升。他指出,環境氣溫的上升意味著人們出現高溫中暑現象,如熱痙攣的概率可能變高,對于年長者或從事戶外工作者尤其面對更高風險。
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個月發布的兩項研究報告都指出,極端高溫爲人們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導致死亡的現象正在加劇。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單在2019年就有超過35萬人因極端高溫而死,“高溫造成的死亡率正加速上升,尤其在全球較熱地區”。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稻農改爲養蝦
另據一份“熱與健康”的研究報告則警告,若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將繼續增加,極端高溫也將加劇其他的環境挑戰(如林火)和降低生産力。
據IPCC估計,海平面預計會在本世紀內升高0.32米至1.01米,東南亞的海平面到了本世紀末可能上升最高達1米。
海平面在本世紀內持續上升已無法逆轉,並對東南亞區域帶來威脅是不爭的事實。但許智揚強調,由于科研界對于深海機制等課題仍缺乏充分了解,對于未來百年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估計可能會存有誤差。
許智揚指出,海平面上升對人們的影響是多面的,以新加坡來說,可能對糧食供應鏈造成破壞,也對填海地區帶來威脅。
他指出,以糧食供應鏈爲例,越南湄公河下遊的三角洲,因爲海平面上升造成海水侵蝕三角洲的河水令土壤鹽分增加,對稻米的生産和收成造成沖擊。據報道,該地區不少稻農因此決定改爲養蝦,以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越南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收成減少將對從該國進口大米的國家,包括新加坡的供應造成威脅。
爲確保食品供應的可持續性,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已宣布了“30·30願景”,即到2030年讓本地出産的農産品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以減少對進口農産品的依賴。
居住環境方面,一項在今年6月發表于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的研究,利用先進衛星圖像預測了包括東南亞區域的淹水風險。研究員預計,到了本世紀末,在海平面上升一米的情況下,越南將有3800萬人生活在沿海洪水頻發的高風險地區,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則分別是2800萬人和2300萬人;與目前人數相比增加了超過21%。
學者指出,海平面上升同樣增加了新加坡部分地區出現淹水的風險。許智揚說:“海平面上升不會馬上就淹沒我們填海的陸地,只是上升後的海平面和填海陸地之間的高度差距小了。原本需要一場很大的暴風雨掀起巨浪才會造成海水淹向土地,一旦海平面上升,不需要太大的暴雨就可以淹到了。”
許智揚也強調,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威脅雖大,但只要馬上著手應對,威脅仍可受控。“因爲它(海平面上升)是一年漲一點,只要我們未雨綢缪,及時籌劃和執行措施,是足以應對的。我國今年推出的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東盟可共享資訊科學知識
受訪專家認爲,東盟各國可通過合作的方式,更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沖擊。許智揚指出,團結力量大。東盟10國首先須要有一個機制,共同協調區域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等。
他說,各國之間互相幫忙也很重要。以能源供給爲例,在老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劃下,若成功發展區域電網,除了新加坡能從這些鄰國進口可再生能源外,東盟成員國未來也能利用境外可再生能源。
他也認爲,由于針對熱帶國家(包括東南亞區域)的氣候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對區域未來的預估存有很大誤差,若東盟能集合資源設立一個區域氣候科學研究中心,將有助于本區域國家的決策者更有效地制定相關政策。
周祥龍則指出,東盟合作對抗氣候變化的方式,也可以是各國共享資訊、科學知識與教育,包括爲政府官員或商界領袖提供培訓,協助他們了解本國可能面臨的風險,齊力達致減排目標和應對氣候變暖。
11月締約方大會擔負重要曆史使命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6)11月于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這次大會被認爲將擔負重要曆史使命,敦促各國提呈更具雄心的減排承諾,加快國際社會邁向碳中和目標的步伐。
按照《巴黎協定》,各國承諾要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內,並爭取進一步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氣候專家團警告,全球務必在2030年前完成碳排放量減半,並在2050年將碳排放量歸零,否則無法將地球溫度的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
新躍社科大學的許智揚副教授指出,對于COP26最理想的結果,是希望各國能拿出“加強版”的減排承諾,並提出具體計劃以達到各國設下的目標。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周祥龍副教授認爲,各國政府首先須有明確、可量化並具有雄心的計劃,以盡快將碳排放減少到淨零。“碳排放量越快歸零,氣候風險就越低。”
目前,美國、歐盟和英國等已經在COP26舉行前,宣布加強減排目標。
美國拜登政府今年4月承諾,到2030年把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的水平削減50%至52%,比奧巴馬政府提出的26%至28%提高了近一倍。
英國政府也宣布要在2035年前把排放量較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削減78%,高于先前承諾的至少68%;歐盟則承諾,到2030年把碳排放量較上世紀90年代減少55%,並將減排目標納入立法。
全球碳排放量第一的中國,去年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目前尚未更新國家自定貢獻預案(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簡稱NDC)。
中國若落實淨零排放目標將對其他國家起帶頭作用
周祥龍認爲,中國若在COP26正式落實淨零排放目標,將對其他國家起著帶頭作用。“如果中國繼續認真降低國內的碳排放量,對國際社會來說將是積極的信號,也將讓其他國家效仿。”
盡管197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但在如何實現減排目標和責任承擔議題上仍存在嚴重分歧,因此展望COP26峰會,國際環境組織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高級氣候顧問李碩不表樂觀。“許多關鍵問題有待大會舉行前解決,例如氣候融資和煤炭消耗課題。”
他也認爲,對于IPCC發出的警告,亞洲各國必須作出回應,加速關閉煤炭發電廠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在這方面,亞洲落後于世界其他地區……它需要趕上全球的步伐。”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裏近日前往中國訪問,氣候觀察家希望會談能促進兩國做出更具雄心的減排承諾。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9月1日應約視頻會見克裏時說,美國將雙邊共同應對全球變暖的努力視爲“綠洲”,但如“綠洲”周圍都是“荒漠”,“綠洲”遲早會被沙化。中美氣變合作不可能脫離中美關系的大環境,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系重回正軌。
李碩認爲:“中美需要意識到,除了雙邊的綠洲和沙漠外,這也關系到整個地球的存亡。如果他們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得不夠,它很快就會變成沙漠。”
10億兒童生活在氣候“風險極高”國家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上個月發布的報告,全球約有10億兒童生活在33個受氣候變化沖擊“風險極高”的國家,占全球兒童的近一半。報告稱,這些孩童面臨多重的氣候和環境沖擊,並因爲缺乏用水、醫療與教育等基本服務而高度脆弱。
另據瑞士日內瓦的境內流離失所者監控中心(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今年公布的一份報告,去年氣候災害導致超過3000萬人被迫在境內遷移,比因爲暴力沖突而流離失所的人數要高出三倍。其中,菲律賓估計有44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僅次于中國(510萬人)。
來自菲律賓馬尼拉的陳米茲(Mitzi Jonelle Tan,23歲),是全職的氣候和環境保護活動人士。2019年大學畢業後,她加入綠色組織“菲律賓氣候行動青年倡導者”(Youth Advocates for Climate Action Philippines,簡稱YACAP,也是“星期五爲未來”運動的菲律賓分支),擔任召集者兼國際發言人。
從小在菲律賓經曆台風洪水災害 陳米茲宣導提高氣候危機意識
宣導氣候危機意識環保者陳米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她從小到大在菲律賓經曆了大大小小的台風和洪水災害,在生活中總覺得有一絲的危機感,不知下一秒是否就有天災降臨。“成長過程中,我總是擔心台風導致斷電而須在燭光下做功課,甚至害怕會不會在睡夢中遭洪水淹死。”
2019年9月,氣候和環境保護活動人士陳米茲(前排中間)在馬尼拉參加“全球氣候遊行”。(受訪者提供)
長大以後,她希望通過參加綠色組織,能讓更多人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和所面對的氣候危機,希望每個人都能盡本分減緩地球的暖化。
菲律賓去年11月遭到強烈台風侵襲,引發馬尼拉大都會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水患,那一次的經曆讓她畢生難忘。
陳米茲說:“我身處的馬裏基納市當時就暴發嚴重洪水。我在回家途中接到母親的電話說道路水位高漲,人們都躲在高處如屋頂,叫我別回家。後來我找到暫住的地方,但由于電力中斷,我度過了三天漆黑的夜晚,也無法得知母親是否無恙,十分焦慮難安。”
確認母親平安無事後,她才放下心頭大石,繼續到受災嚴重的地區參與赈災工作。陳米茲說,當時YACAP在網上募捐和收集衣物,並將准備好的糧食和衣物等帶到嚴重災區派發。“我們也會花時間與當地居民溝通,希望通過宣導工作能提高他們的氣候危機意識。”
米茲透露,YACAP也准備參與來臨9月24日由“星期五爲未來”號召的全球氣候示威,但她坦言由于菲律賓正在實行冠病防疫封鎖,到時上街遊行的人數可能受限。“但我們絕不會停止鬥爭,直到世界各國采取足夠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