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爲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回顧新加坡的曆史不難發現,即便建國才第56個年頭,但新加坡走過的坎坷歲月並不比別的國家少。
新/加/坡/
Singapore
01 新加坡:騰飛
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花園城市、國際金融中心
一提到發達國家,人們的第一反應大多都是繁忙擁堵的街道、鱗次栉比的高樓、隨處可見的豪車、高度發達的科技、便捷高效的交通、精英聚集的CBD。
但當看到新加坡也在發達國家名單裏時,很多人都會表示疑惑與不解,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00+平方千米的國家,在地圖上毫不起眼,甚至需要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不斷放大才能找得到,爲什麽能稱得上是發達國家呢?
事實上,新加坡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步入了發達國家行列,甚至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
盡管已經過去了30多年,現在的亞洲四大發達國家中,新加坡仍首當其沖,另外三個國家分別是:韓國、日本、以色列….. 其實發達國家的定義並非簡單的以一個國家的經濟消費水平、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和GDP來衡量的,還包括了以下這幾個方面:
生活品質
工業化水平
知識擁有度
健康長壽的生活
環境的可持續性
對安全和權利的保障
對公平和社會正義的推動
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參與度
……
02 新加坡:蛻變
建國史、改革史、發展史
新加坡曾經是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在1960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500美元,而在21世紀的今天,這一數字已經翻了50倍。
那麽,新加坡是如何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漁村一躍成爲世界頂級金融財富中心的國際花園城市呢?
1965年,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在投票後宣布新加坡將被驅逐出馬來西亞,在12月,新加坡正式成立共和國。但它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國土面積小,資源匮乏,高科技人才不足,貧困等。
盡管國家資源匮乏,卻坐擁能溝通太平洋、印度洋兩大水系的海上交通要道和東南亞的海上生命航線——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北美洲、南美洲通往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最短路線的必經之地,也是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的必經之地。
此時的新加坡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開始做轉口貿易,給國家帶來了繁榮,但其只是作爲中轉站,缺乏經濟根基,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裏。
1959年,在新加坡開國元首、第一任總理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開始了艱難的經濟改革和經濟轉型之路——擺脫單一的轉口貿易經濟結構,開始大力發展工業。
前總理李光耀帶領人民行動黨,團結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各個族群,集中精力發展國家經濟、積極融入國際外交環境。一邊吸納外資和引進技術、建立大型工業園,一邊拓展海外市場,與其他的亞洲國家逐步拉開距離,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而新加坡港也逐漸成爲全世界最繁忙、運作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
前新加坡總理、開國元首——李光耀 隨後,新加坡以造船、煉油等資本密集型産業爲主,貿易、金融、旅遊等服務行業爲輔,多線發展,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新加坡就成了世界上重要的亞洲新興工業園,也創造了亞洲的經濟奇迹,而前新加坡總理(開國元首)、新加坡最高領導人李光耀也因此被譽爲“新加坡國父”。
同時,新加坡也是一個移民國家,主要人群包括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和土著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以多元文化政策取代建國前期推行的抑制種族文化政策,鼓勵各民族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文化與傳統。
因此,在新加坡困苦之際,即便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都不同的人群與種族,在前總理李光耀的帶領下,都有著強烈的集體危機感,他們摒棄偏見與誤解,靠著勤奮打拼和對他人文化的尊重在逆境中擰成一股繩,不斷地推動著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正是有著對他國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新加坡至今仍歡迎 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士移居新加坡。
03 新加坡:未來發展
穩定、外資湧入、移民首選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是世界經濟動蕩,甚至是陷入混亂的一年。
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卻表現穩健,生物醫藥産業和電子産業成爲了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在家辦公則推動了對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的需求。僅僅是在資訊通信領域,目前就至少有6000個職位空缺。因此,爲了吸引更多高科技優秀人才,新加坡政府頒布了綠色金融計劃,對本地人也推出就業增長激勵計劃(JGI),該項計劃將提供可觀的薪水支持,能有效幫助本地人就業,保證市民的正常生活。
而看到商機的多類型的海外投資也湧入新加坡,國內企業包括騰訊、阿裏、字節跳動,國外企業包括Zoom視像通訊、戴森等知名企業都在新加坡設立了辦公地點。因此新加坡也被評爲“全球最具競爭力以及最具商業投資的國家”。
8月是新加坡的國慶月,剛步入第56個年頭的新加坡已是高度發達的世界金融中心,有著環境整潔的世界花園城市、名校聚集的國際化教育中心,高效優質的醫療衛生體系、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福利等;現在更是高淨值家庭的移民首選地。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