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中文EMBA的學術主任傅強教授爲新生們開啓了熱情洋溢而又發人深省的致辭。
👇以下爲傅教授致辭摘錄: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所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所處的世界,規律在瓦解,常識被顛覆,時代在醞釀著無限的未知,曆史或許正在我們的周遭悄然展開。全球經濟的快速融合並未能消弭意識形態的歧見,或許正在催生、甚至加速價值觀的分立與競爭;産業鏈分工與貿易的深化帶來效率提升與增長紅利,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卻在世界範圍內日趨極化;當我們得益于龐大的工業産能而開始逐漸擺脫物質稀缺性帶來的窘迫,極端氣候的威脅正在變得迫在眉睫;當“現代性”把命運從上帝的手中交還給人類,新冠疫情的泛濫卻在對人定勝天的自大送來無情的嘲諷;互聯網的普及讓信息的傳播無比快捷,信任卻在坍塌,共識卻在撕裂,真相在變得模糊不清,偏見反而旗幟鮮明; 我們在享受著科技爲生活帶來的便利,技術進步對生産乃至社會組織的沖擊卻在引來對人類自身價值的懷疑;困惑與焦慮在全社會激發著對學習的需求,但是鋪天蓋地的知識碎片帶來的是更多的自相矛盾、無可適從。在這樣一個暗流湧動的時代,面對這樣一個紛繁變化的世界,我們應當如何自處,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又以什麽樣的姿態來迎接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涯? 康德曾經說,“我不教授哲學,而是教會人們以哲學來思考。”學校與課堂所帶來的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定式,不是食古不化的教條,我們所要做的,是搭建分析的框架,裝備思辨的工具。幫助我們的同學,在面對複雜事物之時,能夠分條析律,刪繁就簡,識別問題,發現規律,因此才能避免輕信,拒絕盲從,不隨波逐流,不人雲亦雲。 愛爾蘭詩人葉芝以更具詩意的語言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我們要做的,是驅除思維的惰性,培養思考的樂趣。 如果要最大化其收獲,必須開放自己的心胸,主動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很多人看似好學,其實不過是在努力固化自己的偏見,爲自己身上的枷鎖不斷加碼。智慧的體現之一,就是承認世界的複雜與多樣,能夠與沖突的觀點共存,從反向的視角審視自身。 其實人生裏很多的進退兩難或是窮途末路,不過是受困于思維的邊界,而對身旁的通途視而不見,你所需要的,或許不過是邁開腳步,踏出圈外。 我們面對環境與社會的偉力無處可逃,而認清時代的命運,就會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縱使不能因勢利導,獨立潮頭,也需知而慎行,不立于危牆之下。正所謂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在學習中開闊視野,拓展眼界,既要腳踏實地,也要舉頭觀天,觀天下,識大局,知興替,明得失。 學校是什麽?又爲什麽要回到學校? 僅僅謀求職業的進階與財富的積累,有很多種比攻讀學位項目更可變現的通道,學校真正能賦予你的,是 精神力量的塑造,幫助我們,以智者的從容擁抱世界的不完美,以英雄的自信來跨越人生的障礙,在冷漠的人間還可以感受滾燙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