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矶的一半,自然資源匮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這一切的背後,極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校培養出國家人才的教育體制。
在被疫情籠罩的2020年,新加坡位列世界人才排行榜(World Talent Ranking)第九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一。
並且,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顯示,新加坡中學生的國際化素養優越,即全球課題的掌握、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27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當中排名第一。
圖片截取自網絡
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讓新加坡教育成爲了諸多國家爭相效仿研究的對象,也引起競爭從小學開始的教育環境被诟病“雞血”和“焦慮”。
那麽,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新加坡的教育改革,將走向何方,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啓示?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幾部反映新加坡教育現狀的紀錄片說起……
這裏的教育“不要公平”
當一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前任國防部長,坦然地面向媒體鏡頭,表示自己並不認爲所有學生都應該接受“同等教育”之時,倡導教育平權的人們,可能會覺得這人腦子短路了。
然而,這一幕卻真切地發生在央視拍攝的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彼時,新加坡教育部長、同時也是上任國防部長的黃永宏就說,“並不是每個出生在新加坡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學教育”。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因爲在新加坡,“大學”作爲“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
而無論怎麽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
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裏。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項目(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只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平尚可、但沒那麽“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而那些學渣中的學渣,就只有被直接送進普通技術學校 (Normal Technical),在那裏,最高的目標無非就是順利畢業,然後順利找到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黃永宏認爲,考試與分流,恰恰是新加坡教育得以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
它是一種高效的篩選機制,通過層層選拔,找到全國最聰慧的學生,再通過制度性傾斜的優質資源和機會,將這群本就底子極好的苗子,培養成活躍于上流社會的精英。
那些不是精英的普通人呢?他們也會在適合自己的教育層次中發揮專長,做個踏踏實實的普通人。而爲了證明新加坡教育“因材施教”的正確性,他還談到了兩個例子。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伊莎貝爾順利通過了“小六會考”,即決定命運的小升初考試,但兩個A、兩個C的成績,讓她與前兩個層次無緣,最終就讀于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
就讀小學期間,伊莎貝爾一直就被師長認爲學習速度慢、不夠自信,考不上比較好的層次,也讓伊莎貝爾的父母頗有些無奈,但成績已經出來了,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但進入了五年制的普通學術學校以後,比四年學制更爲緩慢的教學進度,反而讓伊莎貝爾變得如魚得水。她在學校裏的表現依舊稱不上優異,但確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伊莎貝爾的父母似乎已經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兒這輩子都不可能是考上名校的精英,在中等偏下的層次裏做個普通學生,也挺好。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兩次都沒通過“小六會考”的哈姆卡,是比伊莎貝爾水平還要差的學渣。
對于小升初,哈姆卡和家人都已不抱希望。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確定了職業技術學校路線的哈姆卡,不再學習讓自己感到頭痛的數學,而開始充分挖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優勢——比如參加劃龍舟比賽一直取得第一,正是因爲自己有著充沛的體力、良好的協作能力與出色的領導力。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在得知自己能夠進入還不錯的職業技術學校——工藝教育學院以後,哈姆卡高興極了。在他心裏,學習能力差但動手能力強的自己,一定能在這所學校裏開拓一片天。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伊莎貝爾和哈姆卡兩個學生的例子,可以說是生動反映了新加坡分流制度的“優越性”。
也有新加坡教育專家援引數據表示,在實施分流的這些年裏,各個層次的辍學率均大幅降低,無論是直通車課程項目、快捷流學校,還是普通學術學校、普通技術學校,學生們完成各自學業的幾率接近100%。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用一次考試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流,然後提供不同水准的教育資源與發展道路,“因材施教”,似乎是一種美好的制度。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也說明這一套以學業能力爲唯一標准的教育系統,的確是在起作用的。但這樣看似完美的教育體系背後,是否存在瑕疵呢?
圖片截取自網絡
當“分流”帶來的是隔閡
在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伊莎貝爾和哈姆卡兩個孩子雖然都在各自的教育層次中過得不錯,但你會發現,他們身上缺少激情。
那是一種相信自己可以突破框架的鬥志,以及一種竭力跨越鴻溝的希冀。
他們身上都沒有。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認命”。小升初考試之前,尚可挑燈夜戰、爲未來搏一把,但當成績已成定局,他們似乎都接納了自己身上被貼上的標簽——“中等生”、“差生”。
分流結果一旦確定,本身就不易逆轉。
對此,素來大力推崇分流教育機制的黃永宏,也會略帶尴尬的笑意承認道:
“它也是有些副作用的……比如歧視。”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黃部長總結得沒錯,當分流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一條“直通車學生>快捷流學生>普通學術>普通技術”的鄙視鏈,自然成型。
更糟糕的是,連學生自己都接受了外界給自己劃分的等級,他們安于現狀,不求突破,只求在自己所在的教育層次中,走完全程。
這一切的殘酷,也在新加坡CNA電視台的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無關階級)》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在片中,一群已步入不同教育軌道的青少年,被邀請坐到了一起,彼此交流。
這其中有三個金字塔頂端的直通車學生,他們口音純正,舉止得體,談吐自信。
談及自己的日常生活與未來理想,這些年輕人的臉上好像都在發著光——
“要考就考A啊,考個A-可不行啊。”
“我想考新加坡最好的大學,但如果可以留學的話,我可能還是會選擇出國。”
“在大學期間我想學習政治科學與法律,還想輔修外交事務研究。”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作爲享受著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優惠的教育政策的精英學子,等待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他們的一生,注定要與“成功人士”、“上流社會”、“年薪百萬”這樣的詞挂鈎。
對比之下,兩個來自鄙視鏈條最低端的普通技術學校學生,則顯得中氣不足、唯唯諾諾。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聊來聊去,無論是自己的規劃還是家人的期盼,都只不過是“通過考試、順利畢業”。
難言的尴尬與沉默,在學生們之中蔓延。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其實,這倒不能全怪這群十四五歲的孩子,在現實中,不同教育層級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學制,不在一起上課,本身就接觸得少。
一個來自第三層級——“普通學術”的女孩率先打破沉默,她說,比自己層次高的學生,往往不會找自己玩,因爲他們瞧不起人。
她曾被一個“快捷流”女孩當面奚落:“你來自普通學術層級,你就是個蠢貨。”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普通學術”女孩的發言引起了一個“普通技術”男孩的共鳴,他告訴大家,小學期間他曾有過幾個玩得不錯的好友,但後來他們考進了位于分流體系第二層級的“快捷流”,不知何故,彼此之間就變得越來越疏遠。
“他們把自己視作無一不精的好學生,對我則視若無物。” 男孩的語氣中透著無奈。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當隔閡深厚到一定程度,連口音都成了劃分階層的標志。位于教育層級底端的孩子們都清楚,自己極易受到歧視,但在面對比自己層次更高的同學,他們也會自發地自卑。
“他們的英語口音,好像權力的象征。”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如果有機會,底層的孩子渴望改變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紀錄片中,有“普通技術”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提出,如果可以不分流,如果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孩子一起學習……
“如果他們願意教我們,願意幫助我們這些後進生,我想這可能會很不錯。”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但在紀錄片攝制的當年,這樣“荒唐”的想法也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因爲孩子們都知道,本國的教育分流體制貫徹數年,難以動搖,他們都不覺得會有迎來改變的一天。
在新加坡,由教育體系促進成的階級劃分也由此愈發根深蒂固。在這裏,“教育改變階層”變得蒼白脆弱,而“教育拉大隔閡”,才是這個國度的年輕人們面臨的可怕現實。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教育神話背後的殘酷
其實,當新加坡確立考試分流機制之時,本意應該是好的。畢竟,正規的考試作爲一種選拔機制,對人人都公開、透明、公正,只要成績好,無論男女,無論貧富,靠著高分殺進最高級,享受優質資源,天經地義。
在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中,某一年的小升初考試數據也被引用——那一次,有一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考取了小六會考中2/3的高分,這似乎說明了分流並非催化不公平的要素。
圖片來源于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可當分流愈演愈烈,現實的發展卻遠遠偏離了預想的軌道,新加坡亞洲新聞台一部名爲《贏在起跑線》的紀錄片,則披露了哪些人才會牢牢把握最高教育層級的入場券……
這個答案大家也應該都猜得到——那就是最有錢、最重視教育的中産(及以上)家長。
他們中的一些人本就是分流制度的受惠者,而在成爲精英之後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子女成爲和自己一樣乃至比自己更強的精英。
紀錄片中也展現了他們爲此付出的努力。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在許多新加坡家長看來,由于小升初考試的重要性無可比擬,進入一所好小學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個父親爲了讓自己的兒子進入當地考試成績最好的小學,特意開著車,帶著懷著二胎的老婆四下考察學區房。
最終,他們選定了一處價格百萬起步的社區,整齊劃一的紅頂別墅,承載著將孩子送進好小學、幫他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希望。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然而,由于最好小學的入學競爭實在過于激烈,買到學區房,也只不過將錄取幾率增加了少許。到頭來,一群花了大價錢購房的家長們,還是得緊張地等待學校抽簽的結果。
可重金購置學區房的家長們,並不覺得用一幢房子換一個抽簽機會有何不妥,爲了孩子能上最好的小學,他們什麽都願意做。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如果說購買學區房只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硬件之一,那麽讓孩子不斷朝著“直通車”、“快捷流”前進,軟實力也得過硬。
因此,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軍備競賽,已經提早到了上小學以前,競賽、補習班、興趣活動,以及爲無縫銜接優質小學而准備的pre school,緊緊地占據了孩子們的童年。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片中出現一個還沒上小學的新加坡小男孩,光是周六一天就要上英語、藝術、數學和中文四門課程,又累又困,眼睛都睜不開。
他和姐姐都出生于一個中産家庭,每天,媽媽都會帶他們上課,監督他們寫作業。小學一年級的姐姐每天作業要寫到淩晨一點,自己則要寫到十二點,俨然一對“難姐難弟”。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爲了家裏兩個孩子幾年後的小升初,這位媽媽已經數不清自己花了多少錢在補習班、興趣班,日常生活也就是圍著孩子轉。
另外一位媽媽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僅僅是pre school一項開支,每月學費就要1300新元,一年下來折合人民幣77342元。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但小升初的分流機制讓他們別無選擇,就像一位印度裔媽媽所說的那樣:“我們都已經在水裏了,但何必去想爲什麽我們會在水裏呢?正確的做法是拼命遊,拯救自己。”
爲了讓孩子“上岸”,要麽砸錢,要麽砸時間,已經成爲所有有能力的家長的共識。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但那些“沒能力”的家長呢?
當一個家庭連溫飽都成問題,家長們如何有財力與時間,去確保孩子小升初時的優異呢?當一個普通小學的孩子沒有機會沉浸在補習班、興趣班及家長的重視之中,又如何確定自己能戰勝擁有這些資源的孩子呢?
對于那些家境貧困、父母不重視教育的孩子而言,僅僅靠“努力”與“勤奮”,真的夠嗎?
圖片來源于亞洲新聞台紀錄片《贏在起跑線》
這或許正是分流背後最殘酷的地方——“窮者越窮”,沒有資源的孩子日益沉淪于分流後的底層,被禁锢了人生,限定了可能;“富者越富”,有外界助力的孩子向著上層攀升,一代又一代地鞏固著精英地位。
新加坡的教育質量是享譽全球的,學生素質也不言而喻。但教育神話的背後,多的是被永恒切斷了上升路徑的大多數,這些人,小學畢業後幾乎就可以一眼望到人生盡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最大的犧牲者。
時隔將近半個世紀,新加坡素來奉行的教育分流制度終于有了一絲松動。
最新的改革規定,從2024年起,新加坡中學將不分快慢班,所有人都是4年畢業。但在同樣的學制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學習情況的不同選修難易程度各異的科目,所有科目也將分爲由易到難的三個等級。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而從2020開始,新加坡25所試點中學試驗推行科目編班全面計劃,讓目前已身處不同層級的孩子,選修比自己更高或更低一層的課程,這意味著不同層次的孩子有機會處于同一個教室,共同學習進步。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人才教育與未來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不論中外,撬動傳統固有體系,不斷提供全面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緩解教育焦慮,都是不變的主旋律。
而未來的教育方向究竟如何,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因爲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反思與進步。
後台回複關鍵詞【新加坡】
獲取文中提到的紀錄片鏈接
作者: 精英說編輯部。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裏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References:
【CCTV9寰宇視野】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紀錄片】贏在起跑線:新加坡 Being A Child: Singapore【兒童/教育】【亞洲台】
CNA電視台 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無關階級》
英國報姐《差生=賤民?念不好書,就要一輩子被看不起嗎…》
新加坡眼 《重磅!新加坡教育近50年最大改革,超顛覆!》
新加坡眼《新加坡的“富人”和“窮人”差別到底有多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in_Singapore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90306-937310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education-system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XPD.TOTL.GD.ZS?location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