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雖然我國正邁向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但爲了防止年長者和幼童等弱勢群體染疫,高風險場合工作者進行定期檢測仍非常重要。
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今早(10月7日)出席新加坡保健與生物醫藥大會,並在回答關于本地是否過度檢測的提問時發表上述看法。
他說:“我們在邁向下一個階段時必須做出多項調整,其中一個就是在管理冠病疫情方面,逐漸從政府處理一切過渡到強調自我責任等。這就包括社會責任,如果感到身體不適就自我隔離,減低傳播風險。我們需要讓公衆知道自己是否感染,讓他們采取正確的行爲。”
爲此,政府讓公衆能更方便進行抗原快速檢測(ART),包括向每戶家庭分發自助檢測儀,公衆也可到藥房和超市購買到檢測儀。
麥錫威強調,政府仍必須衡量冠病對已接種和未接種群體的不同風險,包括要保護無法接種或群居的弱勢群體,因此在一些特定場合,例如學前教育中心、醫療中心和療養院必須制定額外測試標准,避免形成感染群。
政府將盡可能評估相關框架,確保標准的可持續性,在降低醫療人員疲憊和提升士氣的同時,可以盡早發現感染並保護弱勢病患。
國立健保集團首席執行總裁朱偉仁教授也在對話會上也說:“近期病例的增加是項艱巨的考驗,但這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必須面對。我們評估所有必須做的,看哪一些醫療程序可以被延後,例如減少非必要手術,並重新調動人手以專注于抗疫。”
爲了應對人手不足的問題,一些來自心理衛生學院和全國皮膚中心的醫療人員也被部署到國家傳染病中心支援。一些已定期接受培訓,來自陳笃生醫院的其他病房的護士在必要時也會部署到醫院的急診部門支援。
他也指出,目前爲對抗疫情,一些非緊急的醫療程序被延後,醫療人員在本地疫情緩和後也不能松懈,須要繼續處理其他病患的治療。所幸本地疫情在過去21個月有幾次減緩,醫療人員因此有機會照料其他病患,避免積累太多工作。
馬善高:醫療系統可通過數碼化、社會醫療協作和預防性治療實現轉型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衛生部第二部長馬善高今早在新加坡保健與生物醫藥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強調,大會今年關注醫療轉型的課題而醫療服務的數碼化、社會醫療的協作和預防性治療三方面將是實現轉型的關鍵。
他說:“疫情教會我們兩件事,一個國家醫療系統的韌性將是他們能否成功遏制病毒的關鍵。疫情也不只是一場醫療系統前線的戰役,在社會層面,一個國家的成功取決于社會系統的健全,以及人民對于政府的信任。”
其中,醫療系統的轉型可借助于科技,例如使用遠程問診以及數據分析,提升對病患的護理。醫療護理和社會關懷領域的合作則能加強社會網絡,確保公衆保持活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性治療則可以降低人們患上慢性病的風險,提升他們的健康水平。
麥錫威、朱偉仁以及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方案聯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之後也就這三個方向,從衛生部、區域醫療系統以及民間等多個方面,探討如何加速醫療服務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