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拜登政府多次作出涉華表態,並與中國展開密集接觸,這被許多人視爲其對華政策即將轉向的信號。但在新加坡前外交官、著名學者馬凱碩看來,拜登政府其實從未真正確定其對華政策,而是處于摸索階段,內部存在各種不同的想法和派別,有的要求繼續推行特朗普時代的對抗性政策,有的認爲應該延續奧巴馬時代的對華接觸政策。馬凱碩據此提醒拜登,必須盡快做出選擇,否則將犯下重大戰略錯誤。
10月9日,馬凱碩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提出了上述觀點,並就中美決策水平、近幾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異同、中美關系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馬凱碩首先指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仍未最終確定,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因爲美國在缺乏全面、長期對華戰略的情況下,就與中國展開地緣政治戰爭。他表示,這一看法來自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方在2018年3月與他見面時曾說過,“美國正在犯一個重大戰略錯誤”,它已經與中國展開競爭,卻事先沒有准備好相關戰略。
馬凱碩在他9月出版的新作《中國的選擇》一書中,引用了基辛格的觀點,並提醒美國,必須盡快做出重大選擇。即究竟是優先維護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還是優先改善美國人民的福祉?他認爲,這兩個選擇都不完全正確,美國應當像中國一樣,致力于拯救地球和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特別是本國人民的生活條件。只有這樣,問題才不會是中美之間的勝負,而是整個人類的勝負。
馬凱表示,美國現在不僅缺乏長期對華戰略,而且還缺乏清晰明確的戰略目標。美國搞不清楚,發起這場針對中國的競賽,到底想要實現什麽目的?這種目的可能是阻止中國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也可能是孤立和遏制中國,但它們顯然都無法實現。到目前爲止,從未有一位美國領導人詳細解釋過這個問題,即美國對華競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馬凱碩分析認爲,當前美國內部主要存在兩個派別,一派主張維持特朗普時期的對華強硬政策,一派則希望采用奧巴馬時期的對華接觸政策。盡管有研究表明,接觸政策是有效的,它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地區安全等領域,給美國帶來了切實的利益。但是在共和黨的攻讦下,拜登政府不敢表現得對中國“軟弱”,否則可能會導致民主黨在2022年的中期選舉中丟掉參衆兩院。這使得原本應基于長期戰略思考的美國對華政策,受到了短期政治考慮的制約。
然而事實上,西方宣揚的所謂“中國威脅”其實並不存在,因爲中國既不對外輸出意識形態,在對軍事力量的使用上也很克制和冷靜。西方之所以無視這一點,主要是因爲他們對中國的崛起感到不安,他們不願接受“西方統治世界的時代即將結束”這一現實。但即便是在應對中國方面,西方也存在分歧。美國政界普遍認爲中國是對美國的“威脅”,而大多數歐洲國家卻並不認爲中國是對歐洲的“直接威脅”,這使得美歐無法達成統一的對華戰略。
從冷戰時期的曆史經驗來看,凱南長電報曾爲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戰略提供了重要指導,這一戰略最終也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現在,美國的決策者卻並不像凱南那樣,對戰略對手有著清晰的認識,也就無法制定明確有效的對華戰略。美國如果這樣漫無目的地與中國展開競爭,後果顯然將是難以預料,甚至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