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恺雯】
“某種程度上說,新加坡是在進行一場‘實驗’。”“新加坡疫苗接種率達到83%了,他們就把新冠當成大號的感冒,要和它共存。”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對觀察者網表示。
兩個月內確診病例激增近9萬例,連續5天單日新增突破3000例,10月19日更是達到3994例,創下曆史新高。
對于“抗疫優等生”新加坡來說,這些數字在過去簡直難以想象。但自從政府今年8月邁出“與病毒共存”第一步以來,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做出這樣選擇,新加坡有自己的苦衷。總理李顯龍10月9日表示:“新加坡不可能無限期封鎖和關閉邊境,這將付出高昂代價。”衛生部長王乙康也曾說:“新加坡作爲一個彈丸小國和全球樞紐,必須跟世界保持聯系,徹底關閉邊境將嚴重影響人民生計。”
于是8月10日新加坡開始放寬防疫措施,但8月底疫情就迅速反彈,9月27日,政府再次宣布收緊防疫措施。此番“仰臥起坐”式抗疫,讓民衆感到彷徨。一部分新加坡人已將不滿化作要求官員辭職的請願信。
而就在新加坡10月19日開放美國等8國疫苗接種者入境免隔離之際,美國疾控中心卻已把新加坡旅遊警戒上調至最高等級,呼籲民衆避免前往。
作爲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家,新加坡無法承受長期的封鎖,勢必要在經濟和疫情的風險中作出艱難選擇。另一方面,這其中也能反映出那些一開始積極抗疫的國家,一旦選擇“與病毒共存”後將面臨的挑戰。
那麽,新加坡所經曆的,能否給中國帶來一些借鑒?
在李玲看來,新加坡近期的每日新增病例說明德爾塔病毒傳染性非常強,“大家想一想,我們可是14億人口,一旦傳開,就不是日增3000的事兒了。”
李玲認爲,中國是否開放國門取決于疫情演變和國外疫情是否平息,“我們這張維護14億人健康的保護網來之不易,不能輕易放開。”此外,在雙循環格局下,中國經濟穩定恢複,目前“開放國門”的迫切性沒有新加坡等國那麽大,應該以人民健康爲優先。
今年6月以來新加坡疫情趨勢(注:少量輸入病例未顯示)
從“領先病毒”到“追趕疫情”
新加坡在疫情之初制定了嚴格的防疫措施,迅速采取行動追蹤、檢測密切接觸者和疑似病例,加上居家隔離、旅行限制、封鎖邊境等,在短期內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擴散,該國確診和死亡人數也長期維持在低水平,且幾乎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本地傳播。
新加坡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去年3月表示:“我們希望領先病毒一兩步。”
不過,今年以來,隨著德爾塔變異毒株在全球肆虐,新加坡對疫情的態度也出現了變化。6月24日,聯合領導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顔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聯名發表題爲《與新冠共處,如常生活》的文章。
文中描繪了新加坡未來的“新常態”:1、疫苗接種者一般只會出現輕微症狀,患者可在家中康複。2、不必大規模追蹤密切接觸者,民衆自行篩查、自行隔離。3、不再監控確診案例,著重關注重症、ICU、插管治療人數等。4、逐步放寬限制,恢複大型聚會,企業正常運作。5、重新放開出國旅遊,尤其是對已經控制疫情的國家/地區。
簡而言之,新加坡政府希望民衆改變對新冠的看法,將新冠視爲類似流感的“地方性流行病”,無法“完全消除”,應該降低其威脅。
在外界看來,這篇文章釋出了明確的信號,意味著新加坡將不再追求“清零”政策,而是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之路。
左起: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貿工部長顔金勇、衛生部長王乙康 圖源: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
不過,“共存”並不意味著立刻“躺平”,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分階段的開放措施。
8月6日,王乙康在記者會上勾勒了邁向“新常態”的路線圖:自8月10日起,啓動爲期一個月的“預備期”,屆時已完成疫苗接種者可參加不超過5人的群聚活動,亦可參加最多500人出席的婚禮等大型活動;而未接種疫苗者仍須遵守兩人限聚令;若疫情趨穩,8月19日啓動的第二階段措施將進一步放寬大型活動的人數限制。
到9月初,預計新加坡8成人口完成疫苗接種,如果重症病患情況仍受控,就可邁入“過渡期A”,進一步放寬經濟、社會和旅遊活動。若疫情持續趨穩,新加坡將能進入“過渡期B”,最終達到“新常態”。
王乙康形容新加坡此舉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他也預計,開放之後,受感染和死亡人數都會增加,“我們要有心理准備”。
伴隨著限制措施的放寬,8月底,新加坡疫情果然開始迅速反彈。10月9日,新加坡單日確診病例突破3700例,並且是連續5天新增破3000。短暫回落後,15日-17日再次連續突破3000例,10月19日達到3994例,刷新單日最高確診紀錄。
對于這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國家來說,這些數字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並且,和去年4月那波疫情幾乎只在外籍移工中傳播不同,本輪疫情多數都是本土社區病例。
2020年1月以來新加坡疫情趨勢圖 圖源:新加坡衛生部
嚴峻的疫情下,新加坡政府再次宣布收緊防疫措施:9月27日起,包括社交聚會和餐館堂食人數由5人調整爲2人,爲期一個月。同時,12歲以下學生居家上課至10月10日。此外,自10月1日起,衛生部將公布較多確診病患到過的地點地圖,民衆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回避。
對此,有評論將其戲稱爲“仰臥起坐”式抗疫。
在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看來,新加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在進行一場“實驗”,“新加坡疫苗接種率達到83%了,他們就把新冠當成大號的感冒,要和它共存。”
不過李玲認爲,新加坡“實驗”到今天,效果並不理想,從8月至今,2個多月,確診數激增;雖然重症、死亡率不高,但絕對數高,死亡人數也隨之上升,且近期還出現了23歲年輕人因新冠並發症死亡的案例。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預計,未來至少兩三周內,因新冠並發症所導致的死亡病例將持續增加,“死亡病例何時能夠下降,關鍵在于那些不願接種疫苗的人是否會改變主意。”
在新加坡從事研究工作的尤金(Eugene Tan)已將3個孩子從幼兒園中接回,他對日經亞洲評論表示,新加坡政府不斷變化的政策讓公衆感到不確定,也錯誤地估計了“公衆將如何接受死亡和重症增加所帶來的代價”。
尤金認爲,不斷調整的政策表明,新加坡政府“似乎在追趕不斷惡化的疫情,同時仍想利用開放帶來的價值”。
分歧與恐慌
與一開始就“躺平”的歐美國家不同,新加坡長期以來有效遏制疫情,尤其在西方眼中,堪稱成功抗疫的典範;而近85%的疫苗接種率也爲新加坡政府選擇“與病毒共存”增添了底氣。
因此,對于放開限制措施,尤其是允許出境旅行,不少新加坡民衆是喜聞樂見的。
新加坡已于9月8日起,通過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accinated Travel Lanes)計劃,允許德國和文萊的旅客,只要完成疫苗接種,入境新加坡後就不必進行居家隔離,只需以更頻繁的檢測代替隔離。10月9日,新加坡又宣布,自10月19日起,增加美、英、法等8國已接種疫苗旅客入境免隔離;11月15日,韓國也將加入名單。
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14日報道,消息一出,機票需求大增,新加坡航空的網站在上周末被擠到崩潰,部分民衆只能線下排隊數小時購票。
一名購票者表示,很高興新加坡已經決定了一個方向,“重要的是向國際社會和民衆展現這種決斷力。”
“旅遊通道”納入歐美多過後,購買機票的新加坡民衆排起長龍 圖源:東方日報馬來西亞版
不過,短期內從嚴防嚴控過渡到“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並試圖說服民衆新冠如同流感,不少新加坡人一時間難以適應這種變化。
“新加坡面臨來自‘與新冠共存’的分裂與恐懼”,彭博社10月15日以此爲題刊文,指出新加坡近期確診病例的激增和政府信息混亂,加劇了部分民衆的恐慌,也讓輿論産生了分歧。
47歲的家庭主婦沙阿(Rozanah Mohd Shah)擔憂地表示:“我們不該完全開放,尤其是還日增3000多個病例時。”沙阿的父親已經接種了疫苗,但他患過中風,在新冠面前非常脆弱,“在我們打算重新開放時,沒人爲我們的旅途做好准備,也沒人向我們解釋需要做什麽,一團亂。”
24歲的大學生Koh Shao Ming支持繼續收緊限制措施,尤其是在學校等高風險場所。他對新加坡政府的溝通方式感到不滿,認爲政府如果能清楚地解釋政策,外界的冷嘲熱諷就會大大降低。
經營咖啡館的Glen Ho質疑:“(政府)承諾當80%的民衆完全接種疫苗時,我們就能重新開放,那爲什麽我們又重新關閉了呢?政府說這是一種輕度疾病,爲什麽我們還在限制人們活動?”
對此,王乙康10月18日辯解稱,新加坡的抗疫之路並非純粹“清零”或“與病毒共存”,而是在多數人接種疫苗後,逐步開放。“有人認爲采取中間路線的做法不明確,甚至反複不定,但這樣的策略成功地讓我國避免許多國家所出現的高死亡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新加坡開放美國等8國已接種疫苗旅客入境免隔離之際,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已將對新加坡的旅行警告上調至最高的第四級,呼籲民衆避免前往。
美國CDC截圖
“不要試圖複制西方,我們不一樣”
新加坡政府期望依靠高接種率,讓重症或死亡病例不會大幅增加,而近期病例中,確實有98%都是無症狀或輕症。但日經亞洲評論注意到,隨著新加坡政府敦促民衆定期自我檢測,醫療服務熱線和設施“已被來自檢測結果呈陽性的驚恐居民的詢問淹沒”,這也給衛生系統帶來了額外甚至是不必要的壓力。
有私立醫院的護士稱她們要14小時輪班,有同事不堪壓力辭職,這是新加坡第一次感受到去年在歐美出現的那種混亂局面。
常年從事國際公共衛生工作的醫生拉納德(Jody Lanard)認爲,新加坡此前對應對疫情的成功,意味著多數民衆沒有感染經驗,一旦要和病毒共存,“短期內情況將非常可怕,他們不得不經曆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興傳染病項目副主任黃英勇則直言:“對許多人來說,放棄一個成功的模式是違背常理的。”
“新加坡政府希望與病毒共存,但公衆可能尚未准備好接受它意味著什麽。”日經亞洲評論在10月11日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9月底,有新加坡民衆在請願網站發起聯署,要求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辭職,“不要試圖複制西方世界,我們和他們不一樣。我們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小國,嚴重依賴勞動力,如果每個人都病了……一切都將崩潰。不要試圖說服我們它(新冠)就像流感一樣。”
截至目前,這封信獲得逾9000人聯署。
請願網站截圖
新加坡爲何堅持推進“與病毒共存”?
疫情的強力反彈打亂了邁向“新常態”的節奏,新加坡政府也做好了再次“踩刹車”的准備,但他們的最終目標並沒有改變。
在確診病例激增、新加坡輿論質疑聲擴大之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0月9日發表全國講話,再次強調新加坡必須改變曾經的“清零”策略,邁向與新冠共存。
李顯龍說:“即便我國讓所有人都完成疫苗接種,我們也不可能通過封鎖和實施安全管理措施抵禦這個變種病毒……新加坡不可能無限期封鎖和關閉邊境,這將付出高昂的代價,每一次收緊防疫措施,企業運作就會受到更大的沖擊。”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新加坡GDP同比下跌5.4%,這個數字雖然好于官方預期的萎縮6%-6.5%,但仍是新加坡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進入2021年,新加坡經濟表現有所起色,上半年經濟增長7.7%。不過,要實現“清零”目標,勢必要重啓病毒阻斷措施,並且嚴格管控邊境。對此王乙康8月接受采訪時表示,新加坡作爲一個彈丸小國和全球樞紐,必須跟世界保持聯系,徹底關閉邊境將嚴重影響人民生計。
10月12日,王乙康被問及爲何要急著向8個歐美國家開放邊境時表示,再次重申上述觀點,並表示航空業是一個很大的領域,有超過20萬份工作。
截至10月17日,部分亞洲國家疫苗接種情況(統計或有延遲) 圖源:our world in data
艱難的權衡
和新加坡一樣,不少亞洲國家近期也紛紛准備“與病毒共存”。
疫苗接種率接近新加坡的馬來西亞,總理伊斯梅爾9月2日表示,隨著該國將于10月底實現所有成年人完成疫苗接種,民衆應做好與病毒共存的准備。
而疫苗接種率還遠未達標的泰國、菲律賓等國,盡管冒著更大的風險,但在經濟壓力下也相繼推進重新開放。
8月底,泰國國家傳染病委員會同意將抗疫戰略調整爲“學會與病毒共存”。10月1日,普吉島全面開放完成疫苗接種旅客進入;11月1日起,來自疫情低風險國家且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入境泰國後免除防疫隔離。
9月5日,越南總理範明政表示,一旦達成其疫苗接種目標,越南准備謹慎地適應“伴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生活”;9月10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發表講話,呼籲菲律賓人應該“學會與新冠共存”。
彭博社上個月指出,東南亞各國無法繼續承受有損經濟的防疫限制措施,因此選擇推進重新開放的計劃,試圖在遏制疫情與保持人員和資金流動之間取得平衡。
另一邊,持續采取高強度防疫措施的韓國,預計最早于11月1日邁出“與新冠共存”第一步。韓聯社稱,這將是韓國自去年1月20日以來首次啓動防疫體系轉型,將防疫工作的重點轉向死亡和重症患者管理,分階段恢複日常秩序。
BBC今年7月援引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多來,新冠“清零”使得包括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新加坡、越南等亞洲地區,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受益頗多,經濟表現也優于歐美國家。但隨著歐美多數國家習慣“與病毒共存”,逐漸開放邊境,它們可能會釋放大量被壓抑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執行“零容忍”政策的地區可能會削弱當地經濟活動。
經濟學人智庫認爲,諸如新加坡這樣極爲依賴國際貿易、商業和旅遊業的經濟體,“零容忍”政策帶來的壓力最大;而相比之下,中國因爲本身經濟有較大的自給自足能力,“零容忍”政策帶來的壓力最小,持續時間也可能最長。
2021年10月4日,泰國曼谷,泰國爲12-18歲的學生接種疫苗 圖源:IC Photo
李玲也指出,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需要開放,一旦對外交流中斷,確實對經濟社會影響太大。她認爲,在雙循環格局下,中國經濟穩定恢複,目前“開放國門”的迫切性沒有新加坡等國那麽大,應該以人民健康爲優先。
此外,新加坡仍在根據疫情不斷調整、收緊政策,但尚未控制住確診病例的增加,說明德爾塔病毒傳染性非常強。新加坡只有500多萬人口,且醫療資源豐富,如果類似情況搬到中國,“我們可是14億人口,一旦傳開,就不是(日增)3000的事兒了。”
“新加坡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民衆也以華人居多,比較配合防疫措施。如果新加坡想回去,他們還是可以做到,只是比較難一點”。李玲說,相比新加坡,她更擔心美、英等西方國家,這些國家每日確診病例仍在數以萬計地增長,隨著北半球秋冬季節來臨,疫情是否進一步惡化?是否會産生更強的變異病毒?疫苗效用是否會受到影響?都是有可能的。
“只要一個國家沒能控制住,哪個國家都難以免除疫情的侵襲。”
李玲認爲,中國是否開放國門取決于疫情演變和國外疫情是否平息,“我們這張維護14億人健康的保護網織起來很不容易,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擁有這種最牢最嚴密的保護,我們不能把保護網輕易放開。”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日前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采訪時也強調,何時打開國門恢複國際交往,是個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我們先看看那些打開國門的國家,他們這麽做到底會帶來什麽,他們具體的操作又是什麽……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免疫屏障還不牢靠。我們的防控策略如果要調整,基礎還要打得牢靠一點。”
2021年10月2日,新加坡知名購物街烏節路上的民衆 圖源:澎湃影像平台
眼下,國際社會正在密切關注新加坡的疫情走向。曾有專家預計新加坡每日確診病例會在10月中下旬達到5000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並未達到這一數字,但隨著與歐美國家開啓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疫情是否會再次出現波動有待觀察。
何時能結束本輪疫情?還要踩多少次刹車?多久才能真正進入“新常態”?新加坡自己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
李顯龍在10月9日的講話中表示:“未來幾個月會是艱難的,我預計在接下來幾周,本地的每日病例仍會持續增加……但總有一天,患病人數會趨向穩定,並開始下降。我們不確定這一天什麽時候到來,但以其他國家的經曆來看,希望我國的情況能在一個多月內好轉。”
他鼓勵民衆:“我有信心,我們一定能進入新常態。我們會步步爲營,謹慎前進,不讓任何人孤軍作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盡可能減少死亡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