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11購物季。
但今年的雙11“戰場”似乎與往年不同。
除了土生土長的本地電商平台Shopee和Lazada,更多海外電商品牌也加入今年的雙11戰局。從中國的淘寶、京東到美國的亞馬遜,有的免運費,有的拿出相同折扣力度,有的主打特定領域……都拿出了各自的“殺手锏”,瞄准潛力巨大的本地電商市場。
淘寶:滿¥299免費集運
在諸多新玩家中,雙11購物節首創者淘寶(包括天貓在內)給出的優惠簡單直接:訂單滿299元(人民幣,下同,約63新元)免費官方集運。
2020年11月12日,天貓宣布雙11當日的總成交額達人民幣4982億元(約合新幣1050億元)。(檔案照)
一直以來,想嘗試淘寶的本地用戶,最大的一個困擾就是,貨品無法從淘寶直接寄來新加坡。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批新中之間的集運公司就此誕生。有了集運公司後,在淘寶上購買的貨品會先從店家寄往中國的集運點,由集運公司打包後,再空運或海運來新加坡。整個過程耗時幾天到一個月不等,且需買家承擔集運費用(一般根據重量計算,5公斤的貨物運費約15新元)。
據留學新加坡的中國學生小張回憶,她用過的集運平台不下十家,“最開始費用很高,後來集運公司越來越多了,價格就便宜了一些。”
在新加坡本地電商出現後,憑借著免運費、運輸時間相對更短,以及平台成立初期的高頻高額補貼,成功將一部分淘寶用戶分流。
一些中國品牌爲了打開海外市場,也會在Shopee、Lazada等本地電商平台開店,而且往往一開始都走的是低價路線,價格甚至比淘寶更低。根據小張的親身體驗,中國一知名品牌的連衣裙,在淘寶天貓旗艦店上的價格是400元(約84新元),而在Lazada上的價格僅爲20新元。
小張的例子不是個案。百度搜索“跨境電商”四個字,相關搜多結果就有1億個,且有相當多關于跨境電商實際操作的介紹。
在價格和運費都漸漸失去優勢的情況下,淘寶的策略就是:開通官方集運,且訂單滿299元(約63新元)免集運費。爲了吸引本地用戶,淘寶還推出了綁定本地銀行卡的優惠活動。
對于網購經驗豐富的小張來說,雖然本地電商時常能“撿到便宜”,但淘寶的免費集運的確很有吸引力,“本地電商平台搜不到的東西,就可以在淘寶上買,算是多一種選擇。”
京東:配送全球
以電子産品和圖書爲主打業務的京東,今年也開通了官方配送至新加坡。
本地用戶除了可以享受到和中國用戶一樣的雙11大促力度,還能享受到運費補貼。
不同于淘寶的滿額免運費,京東集運費從28元(約5.9新元)起。但新用戶可以拿到188元(約42新元)的新人大禮包和50元(約10.5新元)的運費券優惠。
京東“出海“,也遇到和淘寶一樣的運輸問題。自2018年起,京東就開始規劃全球配送業務。
2018年9月,京東在泰國的智能物流中心正式建成時,曾作出承諾,讓曼谷的用戶也可以體驗“上午下單,下午送達”。
同時,京東還提出要在全球建立三十個核心供應鏈節點,實現48小時中國通達全球。
截至目前,京東已在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開通配送服務。
亞馬遜:主攻生鮮市場
生鮮賽道,今年雙11的競爭也會格外激烈。
2019年,新加坡版亞馬遜(Amazon.sg)在本地正式上線。在其他品類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亞馬遜主打生鮮市場,承諾“Amazon Fresh”兩小時送達,吸引了不少本地消費者網上購買新鮮食品和日用品。
位于本地的亞馬遜生鮮倉庫。(檔案照)
看到了疫情之下網購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本地傳統超市和電商平台同樣開始往生鮮市場發力。目前本地各大超市均開通線上購買渠道,Shopee旗下的Shopee Supermarket也于今年4月成立。
爲了保住生鮮市場,亞馬遜一方面是將生鮮板塊放在了本地主頁非常顯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就是同本地電商一起,加入雙11戰場。
雖然亞馬遜官網暫未公布雙11促銷力度,但就往年的情況看,今年的戰況只會更加激烈。
食品生鮮之外,亞馬遜的另一個亮點是可以讓本地用戶輕松買到來自美國的商品。本地亞馬遜網站上,有一個專門的分類就叫“來自美國亞馬遜”(From Amazon U.S.)。
運費方面,成爲亞馬遜Prime會員(每月2.99新元),就可以享受本地所有訂單免運費,以及60新元以上的國際訂單免運費。
Shopee、Lazada:每年一次到每月一次
與中國電商平台拉長雙11戰線,提前半個月開始預售相比,本地的電商平台確實顯得有點“靜”了。
打開Lazada手機應用,並不能直接看到與雙11相關的促銷信息。打開Shopee手機應用,雖然有一個和雙11相關的彈出,但仍不似淘寶那樣,滿屏的雙11氣息。
是本地電商平台不重視雙11?
其實不然。不同于淘寶一年一次的雙11,本地電商開啓了一月一次的“同數字促銷”。從1月1日、2月2日到12月12日,每個月都有一次非常大的折扣力度,相當于每個月都有一次“雙11”。
這樣的安排對于用戶來說,省去了時刻關注促銷信息的麻煩,不用去記“年貨節”、“家具節”、“女生節”等各種促銷的不同日期,只要在每個月特定的那一天購買即可。
對于平台來說,不光增加了吸引更多顧客的可能性,也能和用戶之間形成默契,省去營銷經費。
因此,與其說是今年的雙11沒那麽熱鬧了,不如說是網購促銷常態化了。
去年雙11過後,能者快遞(Ninja Van)公司員工正在分揀包裹。(檔案照)
選擇多元化
除了網購促銷更頻繁,本地網購呈現出的另一個特點是選擇多元化。
在本地電商平台和上文列出的海外電商平台之外,本地用戶還有很多選擇。
按網購的門類,可以找到專門的服飾類網站、電子産品網站和護膚美妝産品網站等。每一個門類下還可以找到單獨一個品牌的網站。
本地的購物中心也有推出各自的網購平台,如美羅的metro.com、董氏的tangs.com、高島屋的takashimaya.com,就連樟宜機場都有自己的ishopchangi.com。
對于廣大購物者來說,選擇多元化意味著網購時也能貨比三家,也有更大的機會買到更便宜的商品。
當然,對于電商平台來說,選擇多元化也伴隨著去平台化。要用什麽繼續將用戶留在平台上購物?更大的優惠力度,更多的補貼,更快的物流速度,還是更好的售後服務?
在內外勁敵的雙重夾擊下,相信對于本地的電商平台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