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獅城辣媽 新加坡最大的華人媽媽自媒體!超70個活躍社群!遛娃攻略 | 留學移民 | 教育幹貨都在這裏! 1471篇原創內容 Official Account
戳卡片關注我們▲
壞習慣
早上打開微信發現老媽的十多條留言信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向我講述了孩子晚睡的種種危害,以及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的種種好處。
起因是,前一天晚上11點我們微信通話時,老媽發現某娃居然還活躍在我身邊!!
雖然老媽遠在國內(鞭長莫及),但仍然十分關心外孫女的教育問題,對于一些原則性問題尤其重視——孩子晚睡是觸碰到了她的底線。
其實,我非常認同老媽的觀點,這也是網上流傳的關于兒童睡眠習慣的普遍觀點。
來源:@知乎
晚睡的危害在于:
- 精神狀態變差
- 影響孩子身高
- 身體抵抗力差
- 記憶力下降
- 影響心髒健康
每一項都觸目驚心,也是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
作爲老母親,忙碌了一天,只有在孩子入睡後的才能迎來短暫的自我放飛時光。照理說,老母親是最有動力每晚早早把孩子“放倒”的那一個。
娃入睡老母親的心理狀態,來源:Pixels
可我最終還是沒做到。。。確切地說,是經過了將近一年的努力還是沒做到。
起初,我笃信專家推薦的“科學”入睡時間。依據下表,孩子(8歲)必須在晚上9點入睡。可這對于某娃來說幾乎是impossible mission(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來源:果殼網童學館 爲了讓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我堅持9點准時把孩子趕上床,嘗試各種“科學”方法,包括:睡前讀故事,調整房間光線,睡前不劇烈運動,睡前不用電子産品……然而,經過一番睡前“儀式”後,孩子依舊毫無睡意。
此時,我只好勸說孩子閉上眼睛休息,默默地退出她的房間。結果,等了一個多小時,孩子委屈地跑到我的房間,帶著哭腔說:媽媽,我睡不著。接下來,我被迫重啓睡前“儀式”,一番折騰下來,也差不多10點半了,孩子累,我也累。 如果“受累”能換來早睡的好習慣的話,我也認了。而事實是,“逼”孩子早睡,讓孩子對睡眠産生了抵觸心理,甚至破壞了之前養成的獨自入睡的好習慣。 說起來,孩子的睡眠習慣一度讓我很省心,她從三歲起就開始一個人睡自己的房間。哄睡也不麻煩,一般讀個睡前故事,說幾句安撫的話就可以獨自入睡。 而自從今年開始培養早睡習慣後,反複折騰使得孩子對獨自入睡失去了信心,非要大人陪。一到晚上規定的早睡時間,孩子就開始焦慮,嘴裏抱怨著:“我肯定睡不著的,我不困。”
看著孩子一臉愁容,我心裏也不好受。恰恰也是孩子話點醒了我。既然孩子不困,爲什麽非要逼孩子睡覺?爲什麽我執意要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呢?習慣究竟是什麽?習慣該如何養成?
帶著這些問題,我開啓了搜索模式,得到了以下答案:
- 習慣是人在無意識下持續進行某種事情的狀態。每天早晨起來先刷牙洗臉,一到公司先查郵件等日常細節,都是習慣的合集。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爲是,墨守成規。
- 我們執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是覺得好習慣對健康、效率、安全以及幸福感有正面作用;而壞習慣則對健康、效率、安全以及幸福感有負面作用。
- 習慣是如何養成的?一、習慣的養成並不需要持續消耗意志力,二、習慣不會給人帶來負擔,三、習慣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刻意訓練養成的。
來源:《圖解習慣力》
對照孩子晚睡的習慣,我自認爲這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影響,但是事實上影響不大,即便晚睡孩子也能在早上按時起床,並且保持一天充沛的精力,也沒有出現因爲身高不足、身體抵抗力差等健康問題;反倒是要求她早睡之後,她晚上情緒不穩定,焦躁,入睡時間延長。培養習慣的過程過度消磨了她的意志,成爲一種負擔,那估計是這個習慣本身出了問題。
而最近果殼網的一篇《孩子愛晚睡,竟然是天生的?》讓我徹底決定放手。
文中這樣介紹:
孩子爲什麽會晚睡呢?是調皮嗎?在美國醫學家邁克爾·布勞斯(Michael J. Breus) 看來,有些孩子晚睡可能是因爲他們天生就存在晚睡傾向。他按照睡眠傾向將人分爲四類:
來源:果殼網《孩子愛晚睡,竟然是天生的?》
海豚型 :智力高,睡眠很淺的人,容易失眠;獅子型 :習慣早起,睡眠沖動爲中等;熊型 :白天活動多,進入睡眠快;狼型 :習慣晚睡,到了晚上就精力充沛。 大部分兒童都屬于“熊型”,但是也有一些“狼型”的孩子,越夜越興奮的特質讓他們更難入睡。除此之外,研究者阿麗娜·帕特克(Alina Patke)證實了某些人身上的確存在“晚睡”基因。相比較正常人,這類人在CRY1基因上存在突變,這使得他們每天需要多花費兩個多小時來進入夜間睡眠。 所以,對于某些孩子來說,晚睡可能是由先天條件所觸發。
現在,孩子每天晚上10點半上床,而不是我之前要求的9點,早上7點起床,雖然比睡眠時間低于專家推薦的9-11個小時,但是只要她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入睡自然,我也不再糾結了(除了老母親每天少了一小時自我放飛時間)。
好習慣
雖說縱容了娃晚睡的壞習慣,但我也不是沒有培養娃的好習慣。這裏聊聊閱讀習慣的培養。
由于在國外,相比英語閱讀來說,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中文閱讀。去年起,我開始嘗試培養與孩子的共讀習慣。每天晚上8點,我會准時放下手裏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讀中文書。因爲當時孩子的中文閱讀能力較差,我們的共讀習慣培養經曆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讀文章的標題和第一句話,我讀剩下的內容(持續3個月以上)
第二階段:孩子讀文章的第一段,我讀剩下的內容(持續3個月)
第三階段:孩子讀一段,我讀一段,交替進行直至讀完全文(持續2個月)
第四階段:孩子讀大部分內容,我讀最後一段(持續1個月)
第五階段:孩子讀全部內容,我在旁邊讀我的書(長期習慣)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孩子的閱讀障礙很大,讀書特別吃力,無法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因此以家長閱讀爲主,只是通過讓她嘗試讀一句、讀一段去感受閱讀。這一段是最難熬的,看著孩子讀得磕磕巴巴,一句話可以磨蹭上十分鍾,老母親無數次在奔潰的邊緣遊走,不過一定要堅持,再堅持。 隨著孩子拼音的熟練、識字數量的增加,可以開始嘗試交替閱讀,在對話部分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此時,老母親看到了一點希望,能體會到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角色扮演時還挺有樂趣,可別忘了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贊。 閱讀習慣對孩子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隨著她閱讀能力的提升,有一天她會主動要求自己讀全部內容,讀完甚至還不過瘾,要求再讀一篇。此刻,老母親差一點流下激動的淚水。 經過一年的培養,現在共讀時間我和女兒已經可以各自讀書了。看,機智的老母親最終還是把孩子晚睡犧牲的自由時間補回來了。
來源:@知乎
閱讀內容要和孩子興趣和水平相符。目前我使用的是《米小圈上學記》,這套書內容貼近生活,拼音和文字排版清晰,孩子很喜歡讀。當然每個孩子的興趣點不同,只要踩准孩子的點,都可以嘗試。
每次的共讀時間不宜太長,一般是20分鍾左右。“小步伐行動”是防止三分鍾熱度的對策,如果習慣養成的前期消耗過多的意志力,最終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
網上一些教程會鼓吹“三周就能養成習慣”,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培養孩子的行爲習慣一般遠不止三周。愛玩是孩子天性,如何讓孩子靜下心來閱讀?這需要家長持久的投入和正向的反饋,久而久之,孩子體會到了閱讀的興趣,提升了閱讀自主性,閱讀也就不在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來源:《圖解習慣力》
好啦,以上就是我縱容了孩子一個壞習慣和培養了孩子一個好習慣的故事。
大家一定聽過奧維德的名言“沒有什麽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但只有真正去實踐,才能體會到習慣養成的個中滋味。
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妨問三個問題:
- 這個習慣是否對孩子的健康、效率、安全以及幸福感有正面作用,值不值得去培養?
- 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是否進行了刻意練習?如果持續練習後仍不能形成習慣,可能因爲它消耗了過多意志力,有必要考慮調整方法。
- 沒有天生自律的孩子,習慣培養的前期都需要父母的付出。在要求孩子之前,不妨問問自己,我能做到嗎?我能堅持多久?
作者:遊牧一家,法國東巴黎大學城市規劃學博士,目前跨界從事手機遊戲行業,曾居住于法國、巴西,現居新加坡。
個人公衆號:遊牧民族在法國
— END —
今晚7:00帶貨直播
掃碼進群👇
※ 往期推薦 ※
帶娃玩遍87國,佛系媽媽養出學霸女兒,連跳兩級9歲小學畢業~
2021-09-15
新加坡好爸爸,他是理發師,是超級保姆,他是朋友也是好兄弟……
2021-07-10
閃婚、生4娃、創業開學校!這位新加坡媽媽有點飙~
2020-05-21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