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衆號米粒媽頻道)
你是不是也很不希望聽到這句話?——“開個玩笑而已,至于這麽認真嗎?真小氣!”
有多少人被玩笑弄得心裏憋悶,又不好意思發作?
特別是當開你玩笑的人,是最親的親人時,那股憋屈勁兒只能窩在心裏,很難釋放出來。
1
禁不起調侃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調侃了幾句“孩子胖了”,孩子就鬧說自己自卑了,現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
原來,“孩子”已經20歲了。以前就因爲父母在朋友面前說她胖鬧過,說以後再也不帶朋友回來了。
這次帶朋友回來,一家人都挺開心的。
飯桌上沒什麽可以聊的,爲了調節氣氛,父母開始拿孩子開玩笑了,“這麽胖以後工作怎麽辦“、”以後找不到對象“、”在家就死躺著“之類的。
在父母看來,這幾句話只不過是調侃,爲了在飯桌上助興的。
結果,孩子在朋友面前一直笑著,朋友一走就翻臉了:“提高別人,貶低我有意思嗎?別的家長怎麽不這樣?就你們一直說我一直說我!”
被孩子反駁的父母滿肚子委屈,二十的大閨女,父母說幾句都不行,太小題大作,心理太脆弱了。
問題下邊有1000+個回答,其中有一個回答只有一句話,卻獲得1萬多個贊。
是說了幾句嗎?不是說了十幾年了嗎?
堅持十幾二十年打擊孩子,這屆父母也是拼了!😱😱😱
還有人在回答裏分享了自己“離家出走”的經曆。
在姐姐的回門宴上,親戚朋友們歡聚一堂,一切都很融洽,吃吃喝喝。在飯局終了的檔口,爸爸開始調侃她:
“還是老大有出息啊,看俺這個老二,吃得太肥,幹啥啥不行,好吃懶做,遊手好閑……”
被數落的妹妹,大庭廣衆之下臉上有點挂不住,就跟爸爸說,“好啦好啦知道啦,快吃飯吧!”
激動的爸爸繼續嘴瓢:“你看你自己,肥的跟豬娃子一樣!我說錯了嗎?你姐這麽有出息……”
妹妹覺得很煩躁,又尴尬,筷子一拍就離席了,找了個賓館住了一禮拜,該吃吃該喝喝。
據女孩介紹,她跟父親的關系還算好,可能是那次離家出走的經曆觸碰到了父親。
即使他依然嫌棄自己胖,也不曾在外人面前批評她了。
話說回來,父母在大庭廣衆調侃孩子,算不上什麽大事,父母還可以給自己的行爲冠上“恨鐵不成鋼”的光環。
畢竟,父母沒有家庭暴力,沒有不盡贍養義務。如果孩子真的因此大吵大鬧斷絕親子關系,未免有小題大做的嫌疑。
但是孩子也要面子啊!一次兩次的調侃,孩子在狼狽中應付過去,可能也就忘了。
一次次揭孩子傷疤,讓孩子難堪,天天讓孩子不舒服,就是父母不懂事了。
2
格外“刻薄”孩子的父母
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少年說》裏,有個女孩在勇氣台上對媽媽喊話,讓米粒媽印象深刻。
女孩有個閨蜜是全校第一的學霸,優秀的閨蜜是無數媽媽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其中也包括女孩的媽媽。
女孩在勇氣台上對媽媽說: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自己家的孩子也很努力,爲什麽你就是不斷打擊我,爲什麽看不到我的努力?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沒有任何反思的意思,反而振振有詞地說,“你的性格就需要打擊,要不然你會飄的”。
聽到媽媽對自己性格的總結,女孩並不認同,她說“激將法”對自己不適合,希望得到媽媽的鼓勵。
但媽媽依然堅持,這樣做是爲了防止她飄,打擊她,是爲了讓她更強!
多麽理不直氣還壯的言辭啊!
米粒媽想起《敞開心扉的少年》裏,那個鼓動媽媽打孩子的姥姥。
當然,姥姥沒有親自打過孩子,她只是覺得,孩子就得打,不打不長記性。所以她經常給媽媽吹耳旁風,讓媽媽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姥姥的腦子裏,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孩子考得好,是打出來的,考得不好,是沒打或是打得不夠。
姥姥的邏輯,跟這位打擊孩子的媽媽如出一轍。你表現好了,我得打擊你防止你飄,你表現不好,是我打擊得還不夠。
米粒媽就發現啊,很多父母對待別人跟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對旁人很友善,對孩子則很“刻薄”。
米粒媽以前有個同事,每次聽他打電話的語氣,就能判斷出他是不是在跟他兒子對話。
只要他嗓門變大,開始咆哮,電話那頭就肯定是他兒子,沒有例外。
在他嘴裏,兒子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學習成績不好,體育不好,沒有特長,天天就知道惹他生氣。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別人家孩子2歲就背唐詩了,你怎麽話都說不利索?
你閨蜜考全校第一,你能考全小組第一我就知足了。
一個鋼琴老師教的,人家XX能得一等獎,你怎麽連個鼓勵獎都沒有?
因爲比的都是別人家的好孩子,結果就是失望不甘,之後又伴隨著“刻薄”。
有句話叫“愛之深責之切”,因爲愛得深沉,所以責備得急切?
不管是在大庭廣衆下被調侃的孩子,還是在家裏被打擊以防驕傲自滿的孩子,讓他們進步的方式,就只剩下調侃和打壓嗎?
在《少年說》喊話的女孩終于沒有說服媽媽,流著眼淚失落地走下勇氣台。安慰她的不是最愛的媽媽,而是暖心的小閨蜜。
閨蜜幫她擦幹臉上的淚水,撫摸著她的臉說:“你也是我的別人家的孩子。”
看到這一幕,米粒媽真的淚奔了。
當孩子在父母那兒得不到她想要的,就會從同伴和他人那裏尋求幫助。
如果孩子遇到的都是小閨蜜這樣暖心的人,能給孩子帶來正向的撫慰。可如果孩子交友不慎,遇人不淑,則可能走上另一種道路。
3
打壓是毒藥,鼓勵是養料
有個泰國的公益短片《豆芽引發的夢想》,只有短短幾分鍾,卻足以震撼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生活貧寒的母女,她們在菜市場賣菜,攤位前人少得可憐。同在一個菜場,有一家賣豆芽的生意卻格外好。
女兒問媽媽:“爲什麽豆芽賣得這麽好?”
媽媽說:“因爲只有一個攤子賣豆芽。”
女孩眼睛一亮:“我們也可以種豆芽來賣嗎?-
媽媽微笑著回答說:“我們試試!”這4個字,開啓了小女孩新世界的大門。
可豆芽不是那麽好種的,母女倆連續兩次都失敗了,翻書才找到答案:豆芽要及時澆水。
母女倆一籌莫展的時候,屋外下起了大雨,年久失修的房子裏也滴答滴答下起小雨來。
媽媽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她給塑料瓶紮上一些小孔,用小孔裏緩緩流出來的水持續地給豆芽澆水。終于,豆芽種成功了。
女孩的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她的人生,也從媽媽說“我們試試”,“沒事兒,我們再試一次”發生了改變。
這個公益廣告,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只上過小學四年級的媽媽,把女兒培養成博士,現在已經是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了。
在短片的最後,女孩說:
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滋養著我的好奇心,讓我的知識之樹成長得無比繁茂。
心理學先驅卡爾·羅傑斯說過,人的自我認知來自于兩種評價源:內評價源和外評價源。
內評價源來自于自己對行動、工作、成就及行爲舉止的評價;外評價源來自于所處的環境,身邊的人和事,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打壓式教育,調侃式玩笑,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被父母在朋友面前調侃的女孩,盡管她已經20歲了,依然會被父母的評價影響。
她不帶朋友回家,是覺得父母的調侃讓她在朋友面前沒面子。父母習慣性的嘲諷,也影響到了她的內源評價。
如果她足夠強大,她的內源評價足以克服一切外源評價,她就不必在朋友面前強顔歡笑,而是可以坦然地說,“我媽就是以打擊我爲樂”。
可惜,本該給她力量,給她養分的父母,卻給了她一劑“毒藥”。
用豆芽開啓夢想的女孩,如果媽媽在豆芽種植成功後擔心女孩飄起來,就打擊她:
“這次成功主要是運氣好,你不能驕傲啊,你看人家愛迪生,都發明電燈了……”女孩的夢想也不會通過豆芽啓航了!
媽媽的鼓勵是一劑神奇的養料,對孩子的打壓則是一劑毒藥。
孩子不是脆弱得不堪一擊,堅強也不是因爲父母的狠心和打壓。父母給孩子的鼓勵和愛,才能讓孩子擁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最後,米粒媽想說,希望爲人父母的都記住這10個字:鼓勵是養料,打壓是毒藥!
把“你不行”換成“你可以”,孩子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驚喜。
作者簡介:美國海歸、海澱家長,暢銷書作家。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榮登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
※ 往期推薦 ※
十萬火急!“我們一家三口中新冠,寶寶才7個月,當天新加坡醫院床位已滿……”
2021-11-02
快搶!今年新加坡聖誕節,我找到了一個刷爆朋友圈的親子活動~
2021-11-02
信息量超大!新加坡每年或有2000人死于冠病,李顯龍總理發出呼籲!
2021-11-02
天呐!新加坡竟然新開了一家“農場圖書館”,太好玩啦!
2021-11-02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