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家診所發展成雇用2000多人的醫療集團,市場遍及五個亞洲國家的14座城市,萊佛士醫療集團執行主席呂俊旸醫生認爲,關鍵要素是專注。專注于照顧病人,自然就能得到病人的信任。
去年初,因冠病疫情,他臨危受命,帶領集團全體上下站上抗疫第一線。
行醫大半生,兩年前年滿70歲的呂俊旸形容冠病疫情堪比一場戰爭,足以癱瘓國家經濟。
“我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確保集團能繼續爲人們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貢獻,讓醫生和護士能專心做好他們的工作,不必擔心明天。”
萊佛士醫療集團執行主席呂俊旸醫生的辦公室裏,挂著一幅範曾的華佗畫像。畫中的華佗細心呵護一名小女孩的神情,吸引了呂俊旸在30多年前買下這幅畫。
不論華佗或現代醫療,在呂俊旸看來都是秉持醫德,懸壺濟世。
“我們總是說,能夠給予比接受更幸運,我認爲這是醫療保健的本質。我們沒有政府的補貼,但我們仍然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做一些事情。”
去年初,冠病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爲了協助減輕政府醫院的負擔,集團開始接收由救護車載送的非冠病病人、在樟宜機場協助爲入境旅客檢查體溫,以及前往客工宿舍進行拭子檢測。
疫情期間集團人手吃緊 仍應政府請求協力抗疫
隨著疫情升溫,我國政府動員各部門投入更多資源抗疫,集團也接到請求。
當時,由于人力資源吃緊,前線醫護人員承受巨大壓力,管理層希望呂俊旸與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會面時,暫緩接受請求。
“當我看到他們提供的數據,我發現情況嚴峻。怎麽辦呢?我的團隊說人力吃緊。我思前想後,也許有一些辦法能解決人力瓶頸。”
呂俊旸指出,在正常情況下,爲一名護士進行注冊需要六個月,注冊一名醫生需時更久。
去年3月、4月間,中國的疫情逐漸減緩。呂俊旸建議政府允許臨時注冊,讓集團在中國和其他市場的醫護人員前來新加坡,協助解決人力瓶頸,待疫情緩解才送他們回國。
“就這樣,我們至少多了幾百名護士來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接下來若有需要,我們將借助集團旗下診所和醫院提供人力。新加坡是總部,其他市場有需要,我們也會這樣動員。”
成立于1976年,經過45年發展,萊佛士醫療集團今天已是我國最大,也是唯一可以提供完整綜合服務的私人醫療機構,雇用超過2700名員工。
然而,這一切都不在呂俊旸的規劃和預料中。他和合夥人,也是大學醫學系同窗羅偉中最初創建萊佛士醫療,是爲了改善當時公共醫療體系的不足之處,兩名年輕醫生都有很強的企圖心和堅強意志。
呂俊旸仍記得,1970年代的醫院經常面對資金和資源短缺的困境。“我經常用辛苦賺來的錢購買一次性的針頭,因爲當時他們還在回收針頭使用……我們或多或少知道B型肝炎,作爲醫生,我感到非常不安。”
呂俊旸和羅偉中商量後認爲,若擁有自己的診所,將能自行決定如何配置資源,更好地照顧病人。兩人于是分別向銀行和家人貸款,各自出資2萬元,再分期支付余額4萬元,向一名退休醫生買下他在牛車水一帶的兩家診所。
開業初期,診所經常遇上付不起錢的病人。“職員問我:‘呂醫生,我們是拿走他們的手表還是身份證?’我說,我們什麽都不要,只記下他們的名字和欠款,請他們在有能力的時候再來付錢。”
擔心病人羞于啓齒,診所裏還挂著一個牌子注明“需優惠收費可洽詢工作人員”。
盡管有病人欠款不還,呂俊旸說:“我不會因爲他們不付錢而更窮……就像人生,你可以決定所看到的是半滿還是半空的杯子。”
從兩家診所發展成兩千多人的集團,呂俊旸認爲,關鍵是專注。“我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只是專注于照顧病人……我們並沒有做什麽特別的事情,也不是在賣什麽靈丹妙藥。”
集團在業務上真正取得突破,是爭取到濱海廣場(Marina Square)成爲企業客戶。呂俊旸回憶當年,他獨自一人前去與一組酒店經理面談,甚至沒帶上一名會計師,競爭對手都是大集團,但萊佛士醫療成功爭取到合同。“客戶選擇我們是因爲我們不談太多的生意,我們談如何照顧企業員工。”
觀察近30年 才決定進軍中國市場
隨著病人愈來愈多、企業客戶不斷增加,萊佛士醫療集團提供的服務愈來愈多元,自然發展到向海外擴張的階段,目前集團的業務已延伸到五個亞洲國家的14座城市。
近年來,集團將許多資源和精力投注在中國,這是呂俊旸親身觀察了近30年才決定進軍的市場。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1984年,所以有30多年了。前20年也許有市場機會,但民衆負擔不起私人醫療服務,所以我們一直在觀察。有人建議我們去經營專爲外籍人士服務的診所,但這不是我們要的。因爲中國不是一個容易運作的市場。”
呂俊旸在這段期間親自走訪了中國100家醫院,從一級、二級到最高等級的三級醫院皆有。直到2010年,他認爲市場時機成熟,開始尋找適合建醫院的地點,同時在上海開了一家診所,借機了解當地監管機構的運作和態度。
2019年開業的重慶萊佛士醫院是集團,也是新加坡在中國建立的首家國際三級醫院。今年7月開業的上海萊佛士醫院,是集團第二家國際三級醫院。
加上北京萊佛士醫院,集團在中國共經營三家醫院,另外在天津、深圳、上海和南京共有五家診所,醫療網絡擴張到中國東西南北。
呂俊旸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長期前景。“中國市場有很多需求,當然他們可以去政府醫院,但那裏非常擁擠。中國政府樂于讓當地和外國私人企業投資醫療保健設施,以減輕他們的負擔。”
呂俊旸估計,中國社會收入最高10%至20%的社會階層有能力負擔私人醫療服務。若有完善的保險制度,有能力負擔的人將擴大至收入最高50%的階層。
除了和保險業者合作,集團有意將旗下的保險業務帶到中國,正在向中國監管部門申請保險執照。
呂俊旸透露,集團將繼續專注發展中國市場。“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們只觸及表面。現在有了更多了解,我想我們會專注于中國的發展,甚至可能在中國做更多嘗試。”
打破業界窠臼 集團上市時讓非醫生職員擁股
呂俊旸雖未曾料到集團會有今天的規模,但上市是他和創業夥伴的計劃。
爲了擴充業務,集團于1997年通過首次公開售股(IPO),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自動報價交易板(Sesdaq)挂牌上市。自動報價交易板是凱利板(Catalist)的前身。
上市集資也將集團理念制度化
呂俊旸說:“當我們擁有五六家診所,就必須決定下一步要怎麽做。我們仍然可以憑直覺管理,但隨著業務增長,我們需要獨立的行政和管理。”
公開向市場集資只是上市目的之一。呂俊旸指出,另一個目的是將集團的理念制度化。“萊佛士醫療是由兩個充滿理想的年輕醫生開創的,可是,爲什麽醫療保健不能理想化?我認爲醫療保健本該如此,你對專業和病人的承諾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希望將這一點制度化,在專業和盈利之間取得平衡。”
此外,呂俊旸也希望打破業界的一些窠臼。他環顧整個市場,發現只有醫生或高級醫生可以擁有診所的股份。一家診所的發展,醫生、護士和專業經理人全都有貢獻,呂俊旸不接受非醫生不能擁有股份的事實。
因此,集團上市時,他和合夥人讓出部分股權,供醫生以外的職員認購。
雖然多次謙稱不甚了了,但呂俊旸談起企業經營卻頭頭是道。若問他更看重自己是醫生還是企業家的角色,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醫生。作爲一名醫生,這是我最享受的,雖然你也知道我原本並不打算學醫。”
當年進入醫學系是呂俊旸不得不做的選擇。在家中排行老三,呂俊旸和六名兄弟姐妹及父母一度居無定所,每一兩年就要搬家,直到遷至坤成路(Koon Seng Road)一間店屋二樓的空間,一家人才安定下來。
呂俊旸的父親是華僑銀行一名記賬員,母親在學校食堂工作。
在呂俊旸的記憶中,父親一周僅休息一天。每天上班前,父親先到一所小學教一小時的英語,每周在銀行工作五天半。爲了賺更多錢養家,父親每周一三五還到夜校教課,每周二四六教補習。
放棄最初當科學家夢想 學醫助父親供弟妹上大學
呂俊旸最感興趣的科目是數學和物理,青少年時的夢想是成爲一名原子科學家或物理學家。“可是我父親說,這在新加坡只能當個講師。他說從未見過一個醫生挨餓,所以建議我學醫,協助他確保兄弟姐妹能上我們負擔得起的大學。”
自小看著父母辛苦工作的呂俊旸回憶道:“我怎麽可能說不呢,我當然說好,這就是我去學醫的原因。”
行醫數十年,呂俊旸大半生也投入公共服務,曾擔任官委議員、參與防止濫用毒品活動逾20年、出任我國駐意大利和波蘭的非常駐大使共16年等。最近一次是加入越戰越勇工作小組(Emerging Stronger Taskforce),協助推動我國下來的經濟複蘇與轉型規劃。
“我在這裏長大,上醫學院時得到高額補貼。如果國家請你幫忙,怎麽可能說不?”
接下來會否投入更多公共服務,呂俊旸擺擺手說:“我還有多少年時間?夠了、夠了。”
呂俊旸希望更多年輕一代投入公共服務,除了分擔少數人的負擔,也誠如他所說的,有能力付出的人是比較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