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百年前被國人開拓的土地,在現代聽來,或許有些許帶有神秘感。南洋的神秘可能源于他多元的民族,長期的宗教,也可能是現代文明崛起的迅速。
如果說南洋的許多國家如馬來西亞和印尼是神秘的,那麽新加坡或多或少會給人些許親切 超過70%的華人,全部操著流利的華語,總會讓第一次去探秘的人有少許歸屬感。
爲什麽選擇新加坡?
在留學中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學校,另一個選擇城市。因爲我們去一個地方留學,不僅希望利用那裏良好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會利用到豐富的城市資源。
01 新加坡本地的學校是世界一流
新加坡的高校數量雖然不多,但卻不乏世界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分列第11、第12,整體學術氛圍良好。要知道,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每年比國防還要多。這個國家真的把教育身體力行放在第一位。而很多人願意選擇新加坡留學也是因爲她是留學圈子的著名“黃金跳板”。
02 新加坡留學費用適中
新加坡的學費和生活費在世界留學國家中,費用適中;它要比歐洲國家少30%左右。
以南洋理工大學的一年碩士爲例,學費加生活費,還有前期的考試、申請費用加到一起,可能也就是25萬人民幣左右。相比于去英國一年留學費用30-40萬,美國留學費用50-70萬,新加坡的學校價格真的良心很多。
03 中英文並重——不養香蕉人
新加坡人口3/4是華人,其余由馬來人(約14%)、印度裔(約9%)和混血等其它族群(約2%)構成。盡管新加坡實行的是全英文教學,但是中文在新加坡也是相當重要的語言。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自己是在全英文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後來卻主動學習了中文。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政府全力推行母語教育,即每個種族的孩子除了接受英文教育,還要學習自己的母語。除了語言,很多學校也給高階學生提供相應的文學課程。
因此,語文好的同學不必害怕出了國才華被埋沒,在新加坡,文學課、華文辯論、華文戲劇都是ta的用武之地!
04 幹淨——每一塊土地,都適合席地而坐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幹淨,什麽”爲了防止隨地吐口香糖幹脆不讓賣”,還有”穿新鞋城裏走一天鞋底都沒黑”之類的。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些小道消息——都是真的。
除此之外,再告訴你一個在國外一眼認出新加坡的神秘技巧:如果你看到穿著整潔的T恤短褲、看起來也很有文化的一群年輕人,在地鐵站或廣場圍成一圈,什麽也沒鋪就席地而坐,那你一定是看到了誤解全世界都像ta們國家一樣幹淨的單純新加坡人。
05 安全——吸毒再犯挨鞭子,15克毒品就絞刑!
新加坡不但環境好,更是“安全狂國”。向來以嚴謹著稱的世界級雜志《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公布的2019世界安全城市指數中,新加坡總分排名世界第二!
無論是人身、健康安全,還是數字、基礎設施安全,新加坡皆名列前茅。新加坡政府號稱對毒品”零容忍”,帶15克以上毒品入境就可被判絞刑(我國禁毒法律已經很嚴了,相應的標准是50克)。
在新加坡,吸毒者第二次被抓,也會被判3-12鞭,讓帶倒刺的鞭子逼這些人回頭!新加坡用最嚴苛的法律將犯罪率降到最低,孩子去新加坡留學,家長甚至可以比放在身邊還放心些。
06 精英領導體制——你行你上啊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形容新加坡,那我會選”Meritocracy”,也就是以個人能力(merit)作爲唯一衡量標准——你行你上啊!
這種淡化種族、家庭背景,強調個人能力的公平競爭制度,就是新加坡在亞洲造出了經濟和制度奇迹的根本原因。新加坡這個資源匮乏的國家深谙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集中全國之力培養精英。
爲了鼓勵公民奮發向上,新加坡政府沒有照搬西方的福利體系,反而強制公民進行養老等儲蓄,讓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新加坡的學生保留甚至更加發揚了我們東方文化中的刻苦努力精神,去新加坡留學,和享福可挂不上鈎,甚至比在國內還累。
07 Kiasu(怕輸)——兼收東西方之長
我們常常過度吹捧西方的“快樂學習”,殊不知英國BBC幾年前就拍了紀錄片,中國老師幾個月就可以幫英國學生平均進步十幾分,這樣的結果已經引起西方人質疑自己的制度是不是在培養懶人。
新加坡制度設計者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Kiasu”(當地話,怕輸的意思)地吸取了西方教育系統的長處——興趣導向和批判性思維,又保留了我們東方傳統的優點——紮實基礎和學科深度。
在新加坡,一個優秀的高中生,要學6-8科學術內容,要通過包括2400米長跑的六項體能測試,要定期參加課外活動(樂團、運動隊、學術競賽等至少一項),還必須完成每學期若幹小時的社會公益活動。
學術方面,理科難度幾乎比肩國內(化學和生物甚至可能更深),每科都包括設計、實操和記錄實驗;文科充分吸收了西方開放式頭腦風暴和小組活動模式,同時又精益求精訓練學生的嚴謹邏輯和高級語言。
所以新加坡的學生一般去了歐美名校,基本上都是“大神級”的存在。
綜合上述原因,新加坡怎麽看都是出國留學的不錯選擇!
想要申請新加坡高校的同學,趕快聯系我們吧!
文章來源:華夏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