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的日增病例幾乎都在2千、3千多例上下。
有網友覺得,這是因爲新加坡的疫情正在改善。衛生部長王乙康在上周也說了,疫情趨穩。
但也有網友覺得,新加坡這一波的疫情遠不到說“改善”的時候。
這樣講有什麽依據?
大家可以看下每周病例增長率,持續9天保持在1以下,但是到前天又突破1了。
一會2千例,一會3千例。
剛說降到1以下就是疫情改善了,措施可以放開了。
但這會又1以上了,難道措施還要收緊?
新加坡的疫情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過去兩個月,社區16萬人確診
35歲新冠死亡“病症”引發疑問
上個月,新加坡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才說過,每周病例增長率降到1以下,我們就會考慮放寬一點措施。
進入11月,增長率維持在0.9、0.8左右。
所以我們在11月10日,迎來了8月以後的第一次小幅解封。
然而不到三天,昨天每周病例增長率就回到了1以上,1.04。
雖然不是很驚訝,但會讓人感到混淆。
說好的降到1以下,就表明病例減少,疫情好轉呢?措施10日才放寬,就算病例反撲也沒這麽趕的。
衛生部知道大家會疑惑,所以特地在疫情通告中說明:
“這是因爲在屠妖節(4日)公共假期期間,到診所進行核酸檢測的人減少導致。”
來源:海峽時報
這個解釋大家也不陌生。
病例突然減少的情況幾乎每周都有發生。一般周末、周一曝出的病例數字相比其他工作日都要低。
衛生部對此的公開解釋至今有兩種:周末檢測少;公共假期檢測少。
病例減少就意味著每周病例增長率也會受此影響而下降。
來源:todayonline
也就是說,現在措施略微放寬,條件是基于因爲檢測少導致下降的每周病例增長率。。。?
每周病例增長率回到1以上,表明每周的實際感染人數其實是沒有減少的,不減反增。
自打9月28日以後,日增病例就沒有下過2千大關。(除了屠妖節4日新增1767例)
椰子根據衛生部給的圖表信息,統計了一下:過去兩個月內,不算輸入型病例,新加坡社區累計確診16萬1111例。
相當于新冠大流行近兩年,新加坡69%的病例都發生在過去兩個月。
9月12日-30日:確診2萬4724人
10月1日-15日:確診4萬5156人
10月15日-31日:確診5萬6504人
11月1日-12日:確診3萬4727人
*目前本地累計確診達到23萬3176例。
注意,這還不算那些抗原快速檢測(ART),無症狀沒有計入病例數字的人。
10月下旬,是新加坡爆發疫情後情況最嚴重的半個月。
也是10月下旬開始,檢測程序簡化,ART陽性無症狀不用上報。到了11月病例大幅減少。 這會病例減少,並不意味著病毒感染也在減少。
來源:8視界 | 現存有通報的感染群
衛生部的解釋是一個憑證,每周病例增長率也是一個憑證。
情況還未真的好轉,但同住家人五人堂食已經放開,團體活動、大型千人活動也打算開辦。
網友忍不住擔心:
“想知道現在就開放5人堂食到底合不合適宜。”
很明顯,每周病例增長率猛的回升,讓網友們遲疑了。
除了病例,重症與死亡也有“每周增長率”。
如果是這個數字是1.03,則意味著過去一周比前一周,重症死亡增加3%。
截至12日,新加坡需要輸氧、入住ICU與死亡病例的綜合每周增長率是1。
這意味著嚴重與死亡的新冠病例跟前一周相差無幾。
看起來,重症及死亡狀況似有好轉。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8月開始算,新加坡的重症與死亡的每周增長率最高3.15。
發生在9月中旬,當時的措施是允許完全接種者5人堂食。 再來看看現在的住院情況。
來源:SGH
目前,還有1616人因新冠住院,普通病房有280人需要吸氧,31人病情不穩定在ICU觀察,75人病危在ICU插管。
前天又新增14個死亡,年齡在35歲到102歲之間,全部死亡病例都有潛在疾病。。。除了那個35歲患者。
這次還罕見透露了:35歲的年輕死亡患者,沒有打過疫苗。死亡原因是生前患有多種合並症(multiple comorbidities)。
這個死因,也引起了網友熱議。 爲搞懂死因,網友專門“谷歌”
comorbidities,合並症。
合並症是什麽?網友表示不懂。
“今日單詞-合並症。”
“我今天學到新詞了,合並症,得谷歌搜索查一下。”
“感覺現在讀通告越來越難,得查字典了。”
“所以現在是在玩文字了嗎。這個詞很生啊。現在不是潛在疾病了,是合並症。”
“難怪我親媽在我讀書的時候老師硬逼我學習,特別是拼寫。現在我懂了。懂得這些生詞估計是成爲大人物的必備修養之一。”
還有的網友覺得哪裏怪怪的。 35歲就已經有各種病了。
這個合並症,椰子也去查了一下。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合並症可以是:
與原發疾病同時病發的一種或多種疾病,生理和心理都可以有,比如心理健康方面,一個人可以同時有抑郁症跟焦慮症;
與另一病症同時並發但並沒因果聯系的病症;
有所聯系的同時病發的病症 而新加坡35歲新冠患者有“合並症”去世,也不是獨一例。
美國專家對合並症的解釋是,一個人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的疾病。比如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者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的人。
而有高血壓、肥胖、慢性肺病、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感染新冠後病情更容易惡化。
目前專家們建議是,有合並症的人要打疫苗。
新加坡的疫苗接種進度條幾近拉滿。86%至少打完一針,85%打完兩針,19%的人打完了第三針。
所以大多數人可以安心。
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年輕人,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麽潛在疾病,或者什麽合並症。
更何況打完第三針還突破性感染、住院的人,新加坡也有。
打完第三針仍確診住院,1人病危
什麽樣的人更易“突破性感染”?
截至今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545萬。 19%就相當于103萬5500人打完第三針。
而這一百多萬人裏頭,還是有56個人確診新冠住院。這個情況就跟打完第二針後發生的突破性感染一樣。
唯一的差別就在于3針以後中招的比例更小一點。
截止前天,因新冠住院的人中,打完3針的有56人,打完2針的有685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489人。
在普通病房需要吸氧的人中,打完3針的有6人,打完2針的有97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177人。
情況不穩需要在ICU中觀察的,打完3針的有0人(11日有2人,12日無),打完2針的有8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23人。
情況危急在ICU中插管的,打完3針的有1人,打完2針的有24人,沒有完全接種的有50人。
從病情嚴重程度來看,打完3針的重症風險小于打完2針,最糟糕的就是打完1針或者沒打過疫苗的。
但在ICU中插管治療,病危的竟然還有1個打完第三針的。
足以說明:對于身體不好的人來說,疫苗是個防疫盾牌,但最好的措施是讓自己不感染病毒。
據衛生部官網的統計,打完第三針後感染新冠的人數在持續增加。
就是不知道現在的突破性感染,會不會跟當初第二針一樣。
畢竟對于病毒共存國家來說,第三針是扛過疫情反撲的終極武器。
如果參考以色列的情況,他們率先給當地群衆打第三針,之後病例增長曲線如下
很明顯,經過一個月疫情迅速好轉。
就連死亡病例,也持續走低。
那麽對于個人呢?
那些打完第3針還需要吸氧的人,身體又會有什麽傷害,會比第二針更嚴重嗎?
在本地專家看來,即便打完第三針出現需要吸氧,因爲整體比例太低,也許不用太過擔心。
“吸氧24%就算是吸氧了,100%也是吸氧,他們(衛生部數據)沒有說吸氧的程度是多少。如果只是20、30%的話,其實是不要緊的。”
說是這麽說,當局沒有披露細節,咱也無從得知。
比起花腦力猜打完第三針吸氧嚴不嚴重,不如了解一下什麽樣的體質能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
相比莫德納,輝瑞疫苗 更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 據美國一項涉及57萬新冠病例研究發現:
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多發性皮肌炎、血管炎以及患有多種風濕性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的風險更大。
這項研究中,70%接種的是輝瑞疫苗。
他們發現,沒有風濕病的患者突破性感染率爲每1000人中招31.16人。
有風濕病的患者,這個數字則爲41.46人。
而接種莫德納疫苗的人群,沒有風濕病的患者突破性感染率爲每1000人中招26.52人。
有風濕病的患者,這個數字則爲35.65人。
這兩天,莫德納公司官宣承認自家疫苗在30歲男性的群體中,更容易引起心肌炎風險。
同時不忘強調,莫德納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更少。
再結合上述研究所說,只能確實比輝瑞更能有效防感染,只是疫苗副作用也更大。 總而言之,最安全的就是身體健康、免疫力強悍的人。
而免疫力差、有潛在疾病、合並症的,即便打完疫苗,打完第3針,碰上新冠也是得掂量掂量。
李總理、網紅醫生張文宏
談新加坡、中國防疫發展
除了繼續打疫苗,我們也沒有可挑三揀四的權利。
隨著第三劑開打,越來越多國家選擇跟病毒共存,多數人默認新冠病毒不會消失。
那麽接下去的路要怎麽走,就成了關鍵問題。
來源:海峽時報
李顯龍總理近期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是這麽說的:
“逐步重新開放邊境才能從新冠疫情中複原。疫苗接種將讓這個做法更安全,並爲企業提供支持,也讓家庭能團圓。”
這個複原,猜測說的是回到疫情前的狀態。
新冠就跟流感一樣,但大家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正常旅遊,正常商業往來。
總理在會議上也著重表態: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都有意擴大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計劃。
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國是有參與的。
無疑對于新加坡來說,互開邊境的圈子當然是越大越好,畢竟吃的就是這碗飯。
但是現在,亞太地區還不是很敢大邁步開放。
自疫情爆發以後,中國堅持清零到現在,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免隔離通道。
很多人都在想,中國什麽時候才能共存,互開?
據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近期發聲:
我們國家一定保持戰略定力,不會盲目地開放,也不會盲目地封鎖,中國一定是依靠科學,在對疫情充分控制的情況下,實施疫情控制和生活正常化兩不誤。
他具體提到四點內容,表明中國未來的常態化抗疫會是這樣:
高效的疫苗新藥、強大的預警能力、快速的流調工作、充足的醫療資源。
“即便疫苗接種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仍需實施強大的公共衛生政策,將來中國還需要在免疫強化策略上做得更好”。
怎麽看都是清零策略到底的節奏。
至于邊境互開,目測還在挺遙遠的未來。。。